有着生命科学城的疗养水平,再加上高额的工资,如今陈晨想吸收一些各个方面的专家都是易如反掌,也不需要像曾经那样威逼利诱了。
“陈先生,欢迎您的来到。”
一个戴着黑边眼镜,留着大胡子的中年男子迎上前来,他的身后还有一众研究人员。
“你们是?”陈晨挑了挑眉。
“我们是气动力学部门的研究人员,我是马克·道森,您叫我马克就可以了。”
“马克先生,您好。”陈晨主动伸出手道。
“您好您好!”马克顿时受宠若惊,虽然眼前的青年十分年轻,可是在场众人没有任何人敢小觑对方,先不说对方在自己的后颈种下的芯片,光是对方手中的金钱和势力,就足以令人刮目相看。
而陈晨也没有因为这群人是自己的员工就端着架子,和前来迎接自己的人握过手后才开口说道,“时间有限,我们直接进去看你们用逆向工程制造的无人机吧。”
“那是当然,请里面请。”
马克引着陈晨朝前走去,边走边说道,“您提供给我们的样品真的令我们惊叹,那个名叫UAV间谍无人机的装置,不仅有着极为坚固而又轻盈的工程塑料外壳,而且内部的科技先进程度,几乎超出现实数十年以上,我们在第一次拆解时,甚至不敢相信这是现实中就有的科学造物。”
“所以说,里面的科技含量到底高明在哪里?”陈晨略感兴趣的问道。
“其中最先进的,应该属于那四套‘离子脉冲矢量推进单元’了。”
马克解释道,“原本通过电将其转化为离子脉冲,从而推动物体升空的技术是很难实现的,可是您提供的样品却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甚至可以说,这种推进器装置比F35B战斗机上的升力风扇还要先进许多。”
“幸好您调配给了我们两台超高精密机床,同时还有那种技术超高的员工,所以我们才能加工出误差小于1纳米的风扇齿轮出来,不然这项技术至少能卡三年。”
马克所说的员工,便是十几名黑骑士了,虽然没有创新能力,但是吃苦耐劳以及干活的精度还是能够保证的。
几人交谈着,终于来到了工厂的内部,一进大门,陈晨便看到了几座无人机制造流水线,不过这些流水线都是掩人耳目用的,真正珍贵的,应该是更往内部才有的各种高精度机床等设备。
几人都没有将注意力放在这些流水线上,而是继续往里走去,在经过一处门帘后,陈晨终于看到了前方一座组装车间中,摆放着两台长度一米左右,高度二十公分,如同飞碟般的碟形机器。
只是这两台装置似乎都没有安装外壳,大量电线和内部结构都暴露了出来。
“这两台,就是我们制造出的样品了。”
马克走上前去解释道,“您看,和样品机是不是几乎一模一样?”
“样品机呢?”陈晨闻言四下望去。
“您不远处的这摊零件就是。”
马克指着车间角落的一摊零件,“为了研究这种无人机,我们几乎是把它们拆成了最小的单位,不仅如此,还要经过切割、药水浸泡等手段将其原材料的性质还原出来,样品机已经报废了。”
陈晨这才点了点头,将注意力拉回两台新制造的无人机上面。
见此,马克自然知道要做什么,他朝身后众人吩咐道,“你们,去控制这两台无人机,让它们飞起来。”
身后立即有两人上前,在无人机上打开一道开关,同时拿出一件类似遥控器的装置,在上面轻轻一按。
顿时,陈晨便看到这两台无人机便悄无声息的飞了起来。
“这就是离子脉冲矢量推进单元的优势了,超级静音,您稍微离远一点,几乎就听不到任何声响,这也就是它被称为间谍无人机的根本原因了。”
“那么续航能力以及飞行速度呢?”陈晨问道,“可以达到原版的程度吗?”
“很遗憾,相比起原版还差了一点。”
听到这个问题,马克稍微有些尴尬,可还是说道,“原版的无人机速度可达120千米每小时,航程可达2000公里,这其实是因为原版的内部有着十分先进的核燃料电池的原因,而我们如果想要量产的话,只能使用次一等的氢燃料电池,因此无论是功率还是续航,都达不到原版的程度。”
第268章 Mark-1无人机诞生
两台新型无人机在陈晨面前进行了多项测试。
两台灰不拉几的无人机如同两架UFO般,在天空中晃来晃去,不断翻转腾挪,似乎比鸟儿还要灵活。
“新型无人机搭载了人脸扫描系统,搭载上12K高清变焦摄像头,最远可在五百米外确认一个人的准确身份,即使夜晚也可以转化为夜视模式,和白天没有任何区别。”
“当然了,具体程式我们暂时不清楚,这些全靠您提供的主板芯片……”
马克一边测试,一边解释道,“我们的无人机飞行噪音为20分贝,就相当于风吹过树叶时发出的沙沙声,而动力系统方面,巡航时速为80公里每小时,如果只是用来巡逻的话完全足够了。”
想了想,马克再次补充道,“当然了,现在并非极限速度,我们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对离子脉冲推进器进行改良,未来有望将速度改良到120千米每小时以上,请问……您需要改良吗?”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KeHuan/h5Kp.html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腹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