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那个缝缝补补的国际空间站,都在去年年初,被砸了一次,导致一片太阳能电池板被击穿。
而航天器规模更加多的大中华,遭受太空垃圾袭击的概率,也会因为规模的增加,出现不断提升的局面。
为了应对这个情况,航天局不得不加强对太空垃圾的清理和监控力度。
天门号空间站的重要性,甚至高于天宫号空间站,要承担最近几年的太空造船厂、补给站、中转站、维修站功能。
要是被太空垃圾砸坏了,直接经济损失太大了,还会严重拖慢太空战略的进度。
因此航天局只能加强防御力量,确保天门号的安全。
今天刚刚发射上来的天舟3部件,被长11运载火箭运送到了天门号的轨道上,调整了一个小时后,双方迅速完成了对接。
天门号衍架上的机械臂、龙门吊,将飞船的部件从运载火箭上卸下来,然后搬运到指定位置。
而只剩下芯一级的长11,则在天门号空间站的宇航员配合下,迅速脱离天门号的泊位,开始返回蓝星。
实际上,由于技术不断进步,加上采用金翅大鹏号代替芯一级在大气层的作用,导致长11的芯一级,可以做到高效回收再利用。
比如这一次发射任务中,这一个芯一级的机体,已经连续执行了23次发射任务了。
按照航天局的评估,该类型的芯一级,如果没有什么意外,可以重复使用超过80~90次。
这种重复利用率,对于运载火箭的综合成本,有显著的降低作用。
虽然期间也出现过几次事故,但是以中华航天局那不断提升的发射次数,以及发射总有效载荷,来评估计算,中华航天局的发射成功率,仍然维持在96.2%的高位上。
比起NASA此时72.4%的发射成功率,已经高了一个量级。
当这枚运载火箭完成任务后。
不到五个小时,从南沙航天城那边,又发射了一枚长11运载火箭,抵达天门号空间站,上面同样是天舟3飞船的部件。
目前大中华区的八个航天城,都可以执行发射任务。
有效避免了单一区域,因为天气因素,导致发射延迟的现象。
毕竟从布局来看,中高纬度的漠北、酒泉、太原、种子岛、西昌,在冬天很容易受暴风雪、沙尘暴天气影响。
而文昌、南沙,又容易受到台风、暴雨影响。
大沙航天城无论是在纬度、天气条件上,比起其他航天城,相对而言比较好,每年拥有的发射窗口期,在240~260天左右。
这种低纬度的沙漠地区,除了撒哈拉沙漠的沿海,其他地方都很难找了,澳洲在很多方面,确实是得天独厚。
现在航天局的发射任务基本都排满了,甚至感觉有些不够用,这并不是错觉,而是可以计算出来的结果。
八个航天城中,太原、西昌这个两个航天城,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规模又比较小。
其他六个航天城,规模目前倒是足够用了,但发射任务又不是地上开车,存在窗口期。
随着航天战略的不断推进,航天局发现黄修远之前,说航天运输力可能会出现不足的情况,竟然真的出现了。
幸好当时黄修远力挺大沙航天城和南沙航天城,将其设计的规模,定在最大的限度上。
目前大沙航天城一共规划了12个发射场,投入使用6个,正在建设6个;而南沙航天城那边,则是8个发射场,投入使用4个,正在建设4个。
正是这种前瞻性,才没有导致航天发射任务,出现运载火箭等发射场的情况。
特别是海边的文昌、种子岛、南沙,三个航天城对于大型运载火箭的发射至关重要,内陆的几个航天城,除非是本身有配套工厂,不然只能发射中小型运载火箭。
当然,大沙航天城倒是一个例外。
因为这个航天城有一条独立的超大型铁路,这是一条专门建造的铁路,可以运输重量5000吨左右的运载火箭。
这是西澳的优势,地广人稀、地形平坦,从大沙航天城到海边,一路都是沙漠平原。
现在航天局的发射任务越来越多,不得不考虑未来的需要,如果按照当前的趋势,发射场的数量,最好可以提升到120~140个。
这样才能满足未来的需要,而航天产业的扩张,也加大了对社会人才的虹吸效应。
目前整个大中华区,服务于航天产业的人员,数量再次刷新记录,达到了史无前例的752万人。
第六百五十八章 产业与科研
七百多万员工参与的航天产业,带来了突飞猛进的大航天时代。
要知道这可不是几十万员工的小产业,也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技术和智力、资金密集型的产业。
七百多万员工中,很大一部分是高学历人才,这种大产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边际效用。
比如这两年的航天相关专业,将成为了大学的热门,大量人才被吸纳进去。
别以为七百多万从业者,看起来好像非常多,但实际上却一点都不多。
就以大沙航天城为例子,大沙航天城并不仅仅只有一个大沙航天城。
它包含了12个发射场(其中6个在建)、1个地面指挥中心、3个周边的地面雷达站、17个配套厂区、5个超大型仓库、1个安保中心、1个物流中心(包含专属机场、专属铁路)、6个附属实验室、3个员工小镇。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KeHuan/h5Un.html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