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 大秦地府日常_无字惊鸿【完结】(1015)

  何况封侯也没那么容易。

  幸而他们还不知道刘邦的孙子搞了削藩、曾孙搞了推恩令,不然更难管。

  [陈寿]:之前说过,二世对齐地用的怀柔之策。不过他的怀柔并不是一味地忍让,而是直钩钓鱼。

  齐地为什么闹腾呢?

  因为是当地的儒生在闹腾。

  要解决这个问题得切中要害,比如把儒生都搞到别的地方去。

  儒生中少有一心钻研学问的,先秦时期大部分儒家弟子还是想做官。所以把人钓过来并不难,就看皇帝愿不愿意给出自己打算重用儒家的信号了。

  秦楼桑显然给了。

  先把最跳的引来关中,关中是大秦主场,不怕他们闹出幺蛾子来。没了领头羊带头闹事,剩下的普通儒生还不好对付?

  至于大儒如果不服管教——

  [陈寿]:二世继位之初任命了不少大儒为高官,然而法家等弟子不肯坐视。互相倾轧,至二世十年,第一批大儒已所剩无几。

  法家最擅长用律法对付敌人。

  这些习惯了在齐地法度宽松之地享受贵族特权的家伙,来了咸阳后迟早因为作风问题触犯律法被治罪。

  [汉高祖]:始皇帝镇压了齐地十年,秦二世对齐地怀柔了十年,也该差不多安分下来了。

  就算再有闹腾的,也是小猫三两只。

  何况朝中只是第一波大儒没了,后续还有其他新来的呢。第一波大儒离开齐地十年之久,影响力恐怕也早就不剩多少。

  刘邦怀疑以秦楼桑的黑心程度,估计大儒一走他就开始挑拨离间。

  在齐地培养新的领头羊,然后把领头羊继续薅去咸阳为官。反复如此,最后齐地就不剩什么名士大儒了。

  这样会让齐地学子继续坚持走儒学路线吗?或许吧,但就算儒学在齐鲁深深扎根,也不会妨碍到大秦。

  因为这个时候的儒生,已经不会再故意闹事为难秦朝。他们有了晋升渠道,哪里还有空折腾那些损人不利己的事?

  大秦灭亡后儒家拿到好处了吗?

  难说。

  兵家和道家倒是拿到了不少好处,一个靠军功裂土封王,一个靠汉朝早期无为而治在朝中大放异彩。

  儒家费尽心思用舆论打击大秦,但是汉王朝的统治者并没有因此就重用大儒。儒家只好又一股脑跑去吹捧汉皇,再绞尽脑汁寻找出头的方法。

  终于给他们找到了大汉以孝治国这个点,可算有了点名姓。再一步步扩大朝堂影响力,最后反客为主。

  这么费劲,远不如秦楼桑给他们铺的路好走。有脑子的都不会再闹了,还会因为“秦二世扶持儒家”而对他大肆称赞。

  汉朝皇帝们想了想汉初儒生们是怎么吹汉皇的,大概就知道他们是怎么吹楼桑的了。

  [陈寿]:再说楚地,楚地存在大量占山为王的旧贵族,难以清理,也不服管教。始皇帝巡游镇压,效果并不理想。帝崩后,楚地旧贵第一个起兵造反,还是县令领头。

  [陈寿]:二世以为,楚人能反,靠的是有兵有粮。而他们能兵粮丰足,则依靠楚地地势。然而楚人多向往中原富庶,许多楚人其实并非自愿待在楚地。

  先秦时期,楚国大半国土都不算是什么好地方。和穷山恶水比起来,也就好那么一点点。

  就像秦国以前也向往中原一样,他们这些被中原斥为“蛮夷”的,谁不想占有三晋之地呢?

  [陈寿]:始皇帝驾崩后各地反叛,平乱后二世以雷霆手段收拾了中原叛军。而后令军队假装力有不逮,引诱楚人出击。

  [陈寿]:楚人企图趁机吞下三晋之地,轻易远离了故土。然大秦还有几十万将士戍守百越,自南向北,夹击楚军。

  [陈寿]:史册记载任嚣病重,令赵佗领兵出击。赵佗过楚地时不曾约束士兵,致使楚地大小豪强遭受劫掠,平乱后二世曾下旨斥责。

  [秦昭襄王]:……这小子怎么比寡人还无耻?

  赵佗那是没约束好士兵吗?那不就是得到二世的命令故意为之?

  先把难搞的敌人骗出去杀,再把留下的造反预备役犁一遍。

  别人问起来他两手一摊表示自己也无可奈何,毕竟他身体不好管不了那么多。而且战乱的时候百姓遭殃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这可是战乱不是太平年间。

  ——这里的百姓特指有名有姓但家道中落大不如前的小贵族。

  [魏文帝]:赵佗替二世背了骂名,恐怕就此以为自己成为二世心腹了吧?

  可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给皇帝担骂名的,黑道老大找人顶罪都知道找个对自己特别忠心耿耿的呢。

  [宋太祖]:朕说什么来着?秦楼桑就是惯会蛊惑臣下!

  [明武宗]:宋太祖是不是嫉妒了?费劲讨好文人,结果还不如秦二世说说甜言蜜语来得有效,心里很难受吧?

  [宋太祖]:关你屁事。

  [明武宗]:不关我的事,但也不妨碍我笑话你。

  朱厚照平等地讨厌一切捧文人臭脚的家伙,毕竟他就是那个被文臣集团联合起来压制的倒霉蛋。

  为了和文臣集团作对,朱厚照折腾出了不少事。史学界对于他的死亡原因存在质疑,怀疑是文人集团下手。

  不过就算他们没在这件事动手,也有确凿证据证明文人刻意污蔑他的名声。在书册中给他造了不少谣,将他写成了个耽于享乐的奇葩皇帝。

  陈寿已经学会无视这群人见缝插针的打嘴仗了。

  [陈寿]:叛乱平定后,二世以补偿为由哄骗豪强迁居楚北,以更为肥沃的楚北官田换取他们在楚南的田地。

  [陈寿]:失去楚南山脉的阻隔后,豪强在楚南几乎无险可守,一旦闹事便能轻易镇压。背后的险峻山峦反而落入秦人手中,更方便大秦调度军队,前后夹击。

  李世民突然反应过来。

  [唐太宗]:何止?若百越有异动,从楚南攻过去也方便很多。

  往北可以镇压楚人,往南可以镇压百越。虽然同样存在被楚人和百越联手夹击的可能性,但前提是两边能互通有无。

  秦朝要是将南北彻底切割,两边根本没办法通信。这可不是平原地区,还可以绕路。

  山脉那么多,你怎么绕?

  [汉光武帝]:看得出来,秦楼桑懂军事,但是只懂一点。他把地势险要被山脉包围起来的区域都占领了,敌人则全部驱赶去了平原。

  看看大秦屯兵的地界,除了北境外,就是关中、巴蜀、湘、赣。然后北境有驻军,把整个平原半包围了起来。

  这不就是瓮中捉鳖?

  虽然良田沃土丢给敌人了,但敌人没什么险峻之地可以守。大秦铁骑朝夕可至,敌人不都是他粮仓?

  [魏武帝]对此很无语:他这个思路怎么像胡人的思路?

  [魏文帝]:父亲您忘了?秦王室祖上也是养马游牧的。

  [魏武帝]:……

  秦政扶额失笑:

  “阿苏,你怎么拿六国余孽当给你种地的工具人?”

  扶苏崽正摆弄着玩具,闻言疑惑地歪头看阿父,不知道阿父在说什么。

  秦政捏捏他的小胖脸:

  “玩你的吧。”

  驻军把险要之地占领了,平原上有一点异动就能堂而皇之出兵。无论南北西哪一方都有大军能冲出去,根本防不胜防。

  冲出去之后还能顺便跟犁楚国百姓一样把中原这群人也犁一遍,一举两得。

  但要做到这一点,可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的。

  毕竟大军那么多人驻扎在一个地方,粮草总不能全靠赋税支援吧?大军得能自己产粮减轻压力,屯田为佳。

  可是屯田又牵扯到另一个问题,将领带兵屯在易守难攻的地方,皇帝不怕他们拥兵自立吗?

  秦政心道儿子可真是大胆。

  无论是湘、赣、蜀还是北境,都是非常不错的边陲领地,自立为王之后就能高枕无忧,别人想打过来都不容易。

  秦政对武将过于信任,这个毛病好像也遗传给了儿子。

  [秦始皇]:屯兵湘赣等地的将领都是谁?

  [陈寿]:王离、章邯等人,关中还有韩信坐镇。

  秦政:那没事了。

  秦政知道韩信,红包群的各位但凡了解古代历史的,都劝始皇帝赶紧把韩信收入麾下,兵仙好骗的。

  且不说王离他们不可能反叛,就算反叛了,有韩信在也能打得赢,问题不大。

  刘邦的心情有点复杂。

  虽然知道秦二世是扶苏上位的话,自己大概率没戏。

  毕竟就算扶苏本事一般,做不到如秦楼桑那样对六国余孽连消带打。好歹也能多拖个十几二十年的样子,大秦没那么快亡国。

  大秦能三年灭亡,胡亥的横征暴敛和诛杀各地太守功不可没。

  太守还在,再加以怀柔之策。哪怕积弊解决不了,以后迟早还会暴雷,也是“以后”的事情了。

  像蒙元那样瞎折腾不也支撑了八十来年才覆灭?秦国士兵还是很能打的,只不过当时太守被处死了,好多郡群龙无首。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bl/04_b/bjXRO.html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快穿文 无cp  无字惊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