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鹤龄听到这话抿了抿唇,许久才叹息一声:“皇上自来便有大志。”
这话虽然听起来像是在夸赞,但是李东阳还是很敏锐的捕捉到一丝不同意。
他立刻道:“皇上有大志是好事,可是如今国家西北本就不稳,如何又能轻易搅动东南,而且东南不过是疥藓之患,并未到这个地步啊。”
张鹤龄摇了摇头:“我本也是这般想的,只是皇上说,今日看起来是小患,但是若是不管,那他日定成大患,他对此事十分坚持。”
李东阳眉头紧皱,心中满是忧虑,许久才小心道:“那国公爷可不可以从中劝和一下,至少也得让皇上明白其中利弊啊。”
张鹤龄还是摇头:“我何曾没劝过,但是皇上这般聪慧,自也是早就看明白了其中道理,哪里又能劝得住呢。”
看起来昌国公果真是站在他们这边的,李东阳心中松了口气,继续道:“也不求皇上彻底改变心意,至少应当慎重考虑此事,或许可以找个更柔和的方法来处置此事。”
好嘞,果然上钩了。
张鹤龄心中欣喜,面上却不动声色,疑惑道:“换个法子?李公心中难道有什么谋略?”
世人都说,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可见在大众眼中,李东阳都是一个很有谋略很有城府之人,张鹤龄也想看看,这位历史上有名的谋略之臣,会做出何种判断。
李东阳略皱了皱眉,低声道:“前几日皇上拿了东南的奏疏,于我等看了,我这才知道,原来如今的这些倭寇,竟大多都是我大明百姓,倭人只占其中一部分,这些人生活困苦,又无田亩,因此只能出海讨生活,如此便也聚集到了一起,成为了海盗。”
说到这儿李东阳苦笑一声:“如此行径,却是我这个为人臣子的过错了,竟是一点都不知道。”
张鹤龄没有理会他那句自嘲的话,只道:“此事我也知晓,皇上也是因为此事,心中不安,生怕激起更大的民变。”
李东阳也能理解皇帝的心情,又道:“既然这件事情的根源在于百姓生活困顿活不下去,或许我们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件问题,可以用荒地招揽这些流民,赦免一些轻罪之人,如此便可以瓦解海盗的势力。”
张鹤龄听完李东阳的计划,心中也不免赞叹,不愧是李公谋啊,他的确是有点东西的,不过大明朝都开国一百多年了,东南这种膏腴之地又哪里还会有荒田以供招揽流民呢?估计也就是从当地豪族手上榨取几亩田地出来罢了,如此也算是地主阶级的退让了,只是这点退让,皇帝只怕还是不能满意的。
-----------------------
作者有话说:一个新预收:
《高嫁》
外表端方实则腹黑世子爷×聪慧貌美小户女
孟之懿前世自觉齐大非偶,因此拒绝了外家帮她选的高门婚事,选择了在她看来门当户对的丈夫。
只可惜门当户对并不能保证幸福美满,相反,她获得的是一地鸡毛,而且是更穷版本的一地鸡毛。
丈夫并非婚前表现的那样上进,他其实一心只想风花雪月娇妻美妾,婆婆也并非之前表现的那般慈爱,相反她一心只想压过孟之懿这个出身不错的儿媳。
面对这样的困境,孟之懿左右周旋咬牙煎熬,不仅要处理夫妻婆媳关系,还得为一日三餐柴米酱醋而操心,最终到底是熬干了心血,不到三十就早早离世,死之前身边竟连一个知心人都没有。
恍惚间,她仿佛又回到了自己十六岁那年,那时候她还是孟家的嫡长女,父亲看重,继母也不敢轻视,两桩亲事摆在案头任她挑选,只是这回她再不会选错了。
**
镇国公府乃是整个京城一等一的勋贵人家,而镇国公府的世子崔凜,更是让满京闺秀都心折的良人。
据说他文武双全,据说他英俊端方,据说皇上对他也是多有看重,甚至连公主都扬言非他不嫁。
但是就这样一位公子,最后却因为不知道哪一辈的恩情,娶了一个小官之女,一时间让满京城的人都惊掉了下巴。
他们倒想看看,这到底是谁,接了这么大一块馅饼。
孟之懿:泻药,馅饼不馅饼的倒是无所谓,最主要是不想再努力了。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67章 开海
张鹤龄看着李东阳, 苦笑一声:“李公这个计策固然绝妙,但是皇上却想的是快速根除这股势力,如此雷霆之怒, 才能让这些人生出惧意,否则不管朝廷如何安抚, 总归是有周而复始的一天的。”
张鹤龄这话说的委婉,但是李东阳这样的人, 当然也听出了他的言外之意。
这一次可以招揽,那下一次呢?
总有活不下去的流民, 总有人想要冒险。
一想到这个, 李东阳眉头皱的死紧,许久才道:“既如此,竟是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了吗?”
张鹤龄看着李东阳, 张了张口,但是很快又闭上了嘴巴, 仿佛有什么难言之隐。
李东阳看他这样,哪还有不明白的,立刻道:“昌国公, 可是有什么计策?已经到了如今这个地步,国公爷不必有所顾虑, 直说便是,即便此事不成, 今日国公爷所说之言,我也不会说出去的。”
李东阳是个聪明人,见着张鹤龄如此为难,他便也多少能猜出张鹤龄的顾虑,因此很是干净利落的给了他这个保证。
张鹤龄却并不怕他把事情泄露出去, 他的这番话,本身就是给人放风的。
但是面上到底还是装出为难模样,叹了口气道:“我确实是有个法子,只是这法子有些不大好听,说出去只怕会使我身败名裂。”
说到这儿,他顿了顿,继续道:“如今皇上忧心的,无非是东南那边的人有样学样,见着旁人出海挣了钱,便也一窝蜂的跟着去了,如此这海盗如何剿灭都是没有穷尽的,因为这世上之人逐利的永远不缺,活不下去的也不在少数,既如此,如何不干脆放开通商,然后由朝廷严加把控,如此既可以给这些人一条活路,也可以将这些人都控制在掌心,也不怕他们翻出什么风浪。”
李东阳万万没想到张鹤龄所谓的主意竟然是这个,哪怕他心中计策千条,此时也被震得目瞪口呆。
“这,这……禁海可是祖宗家法啊。”李东阳喃喃道。
张鹤龄心中暗笑,什么狗屁祖宗家法,老朱家人要是都遵照祖宗家法,也就不会搞出什么靖难之役了,更不会搞出什么内阁司礼监,皇帝就应该天天007往死里卷。
“李ῳ*Ɩ 公且听我一言,太/祖时期,之所以开海禁,乃是因为洪武年间方国珍和张士诚残党勾结倭寇,屡犯沿海,朝廷朝夕之间不能除尽,这才开了海禁,但是如今局势却已经大不相同。”
“倭寇的中坚力量早已经在永乐十七年时,望海埚大捷中被剿灭,如今这些贼人也不过是小打小闹,并不敢大举犯边,原本的真倭也开始朝着假倭发展了,若是如今还不能重振海备,日后若是这些人再坐大,那就不知道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了。”
李东阳听着这些话,眉头也皱了起来。
他知道张鹤龄这些话其实都没错,都很有道理,甚至皇帝的主张他也觉得很对,可是自家人知道自家事,如今大明海防是什么样子他还是清楚的,而且西北的边患还未除,东南那边要是再动手,那一根蜡烛两头烧,只怕大明朝也扛不住啊。
之前就有大臣曾提出要给东南沿海开关税,这件事内阁上下也是同意的,不过这个关税针对的只是入国朝贡的藩属国。
明朝的朝贡体系一直坚持的都是“厚往薄来”政策,坚持了这么一百来年,如今也有些扛不住了,因此大臣们如今对这些藩属国都没啥好印象,基本上对他们就是没事少来,可是这些人还是来的很频繁,毕竟有便宜不占王八蛋。
当了一百来年的冤大头,如今朝廷也回过味儿来了,因此对于朝贡收取重税的提议一经提出,便被立刻通过,先定下了百分之20,这是宋朝的旧例,但是很快他们又发现,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朝贡了,需要重拳出击,因此就在不久之前,又变更为百分之三十。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爽文 清穿 子夜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