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 给李隆基直播安史之乱_九沓【完结+番外】(198)

  他看看这回还有谁在肖想皇帝的位置!

  李隆基拳头握紧了, 而李亨的爪子开始哆嗦了。

  真要命,能不能来个人证明一下,他根本没有那个胆子越过父亲直接登基称帝啊?

  完全不敢想象天幕结束之后,他会面对父亲怎样的怒火。

  尽管不是明显的怒火, 那阴恻恻的阴风邪火也不是他能够消受得起的。

  李瑛看热闹不嫌事大。

  哦?要打起来了?

  李瑛不仅自己暗搓搓看热闹,心里快乐, 他还逗萝卜头子, 试图从儿子的回答里共享快乐。

  “倩郎可知这太子为何如此迫切登基为帝啊?”

  李瑛用的是太子, 而非李亨。

  一是因为现实毕竟和天幕有一定的出入, 而也是为了堵儿子的嘴巴, 不要再拿那些私下妄议父亲兄弟的话来塞他了。

  他又没有什么坏心思, 他只是想找点乐子罢了。

  李倩两手背在身后, 像个成熟的小大人。

  “首先, 太子定然是想当皇帝的。他已经老了, 眼下有一个极好的机会,他若不好把握住,日后这样的机会恐怕很难再找。”

  李瑛点头,非常认同:“小倩郎说的对。”

  但他眼中的兴味未消,循循善诱着:“小倩郎再想想,还有没有什么别的原因呢?”

  他像一个认真负责的先生,心中有了答案,但是对自己的学生依旧刨根问题。

  但先生为的是自己的学生学有所成,但李瑛这个不着调的,他只是为了自己快乐。

  说起来,李瑛聪慧,也不缺什么政治素养,但他母亲赵丽妃在第一次天幕之后就进入摆烂状态,且性格在王皇后的善意包容下逐渐放飞到不可发展的地步。

  这就连带着李瑛浑身都是及时行乐的思想。

  幼年时期,权力于他而言是不可触碰的东西,韬光隐晦或是最好的选择。

  等他定型了,也知道了自己不会死了,这性格就改不掉了。

  皇帝想给他点权力,他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都争先恐后推出去。

  父亲生性猜忌,这他看的明明白白,自己也是因为这而死的。

  权力,那可不是什么好东西。

  但一个人聪慧的人并不会变得蠢笨,他这种聪慧也只多不少地遗传给了自己的儿子。

  他对自己的儿子是有些期待的。

  他没能做到的事情,他是想看到自己儿子做到的。

  李倩在李瑛的引导下,试着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

  李瑛也不急,慢慢等他思考。

  没多久,李倩眼睛亮了几分:“还有别的原因。”

  “哦?小倩郎说来听听?”

  李倩带着孩童难以有的自信,沉着淡定:“还有一点,或许当时的形势已经不容太子选择。从他选择跟自己的阿耶分开的时候,他就拥有了一批追随于他的人。”

  李瑛笑了:“追随于他的人怎样?”

  “追随于他的人不会允许太子什么都不干,他们不是追随太子,他们追随的是……”

  “未来的皇帝。”

  李倩糯叽叽的声音掷地有声。

  李瑛高兴抚掌:“对,没错!”

  【李亨到达灵武之后,仅仅三天的时间,在没有传国玉玺的情况下,他就当了皇帝。他为什么这样急不可耐呢?我们说过这确实有他本人的意志作祟,但是还有一点不可忽视的原因,追随他的人不会允许李亨继续保守中庸地做一个太子。生逢乱世,乱世,也是机遇丛生的地方。】

  【这些追随李亨的人,就好像是买了一只股,他们把赌注都压了上去。既然压上了所有的赌注,他们只会想让这只股一冲再冲,一飞冲天,连带着他们都能坐享其成,一飞冲天。有时候选择是比努力更重要的。】

  【追随李亨的人有一个是这么说的:“将士皆关中人,日夜思归,所以崎岖从殿下远涉沙塞者,冀尺寸之功。若一朝离散,不可复集。愿殿下勉徇众心,为社稷计!”】

  【这是把江山社稷压在了李亨的身上。这话说的很漂亮,看起来是为家国大义的样子,但实际上,这话说的更直白通俗一点,就是,我们抛弃妻子孩子是为啥?不就是为了身份地位吗?你当不当皇帝?你不当皇帝我们就都走了,你自己玩吧。】

  【李亨当然得当,不管是他个人的愿望,还是众人的愿望,他都得当这个新皇帝。但是他想当,却不能直接说我就要当。他跟自己的手下来来回回拉扯了五次,最终才松口答应,为了江山社稷,他勉强当一当这个皇帝吧。他不是为了一己私欲,他是为了整个大唐江山哦。】

  [真的,这些虚伪的戏码看的够够的。]

  [这就像是之前,他在马嵬坡演的那场戏一样。]

  [这估计也是李亨做的最勇敢的决定了,后来可是没有那么勇敢过。]

  李亨被冠上了虚伪的帽子。

  李亨内心戚戚。

  他也不想这的,他毕竟都没当上一个太子,他哪里会有这样的念头呢?

  但如果他真的是太子……

  李亨把自己代入天幕里的太子,瞧瞧揣摩。

  他说不准真的会这样做。

  但是现在他跟皇帝的距离,不仅仅隔着一个太子,还隔着一个安史之乱啊。

  那是安史之乱,让唐朝有盛转衰的东西,父亲已经知道叛贼是谁,断不会容许安史之乱发生的。

  且那祸害大唐的杨国忠在哪里尚且不知道呢。

  这事儿啊,不靠谱。

  【李亨是当了皇帝,但李亨没有玉玺,他这个皇帝就算不上是正统皇帝,如果这个时候李隆基反对的话,那大唐彻底就乱了。李隆基虽然昏庸,但是每到关键时候他总是能清醒片刻。像逃往蜀中的路上激情发表的演讲一样,那时候他知道什么样的决定对自己是最好的,现在,李隆基也清醒了一回。】

  【大唐不能有两个皇帝。《红楼梦》里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须得在家中自杀自灭起来方能一败涂地。安禄山都把长安给占领了,这个时候再他们父子两个再继续内斗,那是彻底把弱点暴露出来等着被安禄山宰了。】

  【所以尽管李隆基内心非常不愿舍弃皇帝的位置,但此刻他必须退位,大唐只能有一个皇帝。】

  【“上皇喜曰:‘吾儿应天顺人,吾复何忧!’。】

  【李隆基这句话是承认了李亨皇帝的合法性。且李隆基不仅仅是承认了李亨皇帝的合法性,他彻彻底底的放权了。】

  【“四海军国事,皆先取皇帝进止,仍奏朕知,俟克复上京,朕不复预事。”】

  【“先取皇帝进止”是把权力都给了李亨,“奏朕知”的意思是,李隆仅仅只暴保留了一个知情权。最后一句,“不复预事“的意思是,如果李亨能够把长安收回来,那么我连这个小小的知情权都不会再要,安安稳稳当一个太上皇就行了。】

  [难以想象,李隆基居然真的放权了。]

  [这对大唐也是好事,如果这个时候真的再争个你死我活,那长安就真的回不来了。]

  [李亨也是赶上了时候。]

  李瑛意外挑眉。

  哦?父亲还有愿意放权的时候?

  李亨哆嗦的手不再哆嗦。

  这一切是真的吗?

  他有些不敢相信。

  李隆基心里犹然不爽。

  但站在大唐的角度,这是最正确的决定。

  李隆基心里颇为复杂,喜的是自己终于不再继续被挂在天幕上丢人,他总算是干了件人事。

  悲的是,他的皇帝之位就这样真正离开了他。

  也是,自从他逃跑之后,他就彻底失去了一个作皇帝的威严,那时候究竟还有谁愿意拥护他呢?

  怕是一人都没有了。

  【李隆基不仅仅是口头表示,他还做出了切实的行动。当时李隆基在路上,还有到了蜀中这过程中,先后封了四个宰相,在得知李亨已经登基之后,他把这四个宰相全部都送给了李亨,这是表示我手里完全不需要任何权力,你放心大胆干吧的意思。】

  【与这四个宰相一同去找李亨的,还有那传国玉玺。这下,李亨是名正言顺的皇帝了。】

  【但李隆基真的是出于一片公心吗?】

  【其实未必,李隆基对当时的战局并不是乐观的,他是持悲观态度的。但凡他认为自己能打败安禄山,当时在长安的时候就不会选择逃跑。在蜀中安定下来之后,他选择的作战计划也只是让几个儿子冲锋陷阵,他一不愿意吃苦,二不愿意背锅,李亨愿意当皇帝,大唐栽在他手里,亡国之君就是李亨,而不是他李隆基。】

  【第三点,在逃亡蜀中的整个过程,他也清晰看到了自己如今已经没有什么拥护者了,他作为皇帝的威严在大大的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他就算跟李亨对上,也不一定有百分百的胜算。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夹杂在一起,最终李隆基把皇位给了李亨。】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bl/05_b/bjYP2.html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爽文 系统 无cp  九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