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 给李隆基直播安史之乱_九沓【完结+番外】(274)

  战争所带来的不仅仅是骨肉分离。

  这些年轻之时就已经离家的士兵,或许是回不了家的。

  他们的生命恐怕会永远留在战场之上。

  【这样频繁的征兵是我们之前讲过的安史之乱吗?安史之乱和伪燕对战,李隆基征了大量的兵,这我们是提过的。】

  【当时我们还说,李隆基那时候征上来的兵,几乎全都是游手好闲的地痞流氓,自身素质不行,也没有作战经验。这让高仙芝和封常清两位将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安史之乱发生之所以征不上优秀的壮丁,是因为大部分的人力都在之前被征走了。】

  【杜甫这首《兵车行》的创作时间是安史之乱发生之前。也就是在安史之乱之前就已经开始有频繁的战争了。】

  【那《兵车行》的创作背景是什么呢,这其实还要绕回到杨国忠身上。之前的视频之中有详细说过杨国忠的发家史。】

  【杨国忠的崛起,除了杨家夫人的帮助之外,还有一个重要之人的帮助,这个人我们经常会忽略掉,鲜于仲通。】

  【鲜于仲通在杨国忠发迹前就给他吃喝给他钱,甚至把杨国忠介绍给节度使,因此杨国忠才能有机会去长安帮节度使送特产,去攀附上杨家。】

  【杨国忠飞黄腾达之后也没有忘记鲜于仲通,鲜于仲通可以说是跟在杨国忠的屁股后头,鸡犬升天。】

  【而《兵车行》所讲的战争就是鲜于仲通挑起的。这时候的鲜于仲通凭借跟杨国忠的关系当上了剑南节度使,在当上节度使仅仅一年后,就率兵攻南诏。】

  【可鲜于仲通最开始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富豪,他没有任何的军事素养和能力,于是此战大败。因为鲜于仲通的愚蠢,大唐损失了整整六万的士兵。】

  【而鲜于仲通本人,又因为杨国忠的庇佑,而完全没有受到任何的责罚,甚至被调到京城,当京兆尹了。】

  【作者有话要说】

  晚上还有嗷,昨天有点失眠中午补个觉去。

  第126章 新鬼烦冤旧鬼哭

  [服了, 鲜于仲通跟杨国忠沆瀣一气!]

  [豆沙了把他们豆沙了!]

  [鲜于仲通最后也没落得好,跟杨国忠也闹了不愉快,杨国忠把他贬了。]

  [开心, 知道他没过好我就放心了。]

  百官面面相觑,眼神里隐约流露出对鲜于仲通和杨国忠的杀意。

  那是整整六万的唐军啊,那是六万的战力, 六万的大唐子民。

  就因为这个对领兵打仗一无所知的鲜于仲通, 就全没了。

  鲜于仲通有罪, 杨国忠更是有罪!

  “不知道杨国忠现在在何处?”

  “与十八皇子妃同是一族, 应当关系不错?”

  “我可没听说那杨家有个叫杨钊的人。”

  “那想来应当还是个小混混?”

  “这样的人就该千刀万剐!凌迟处死!”

  天幕里那个孤苦无依的老人永远都等不来自己的儿子,这样一幕幕悲剧在当时就上演于大唐的各个角落。

  而在天幕的引导下,文武百官真切体会到了那种无助无望的情绪, 因此此时此刻, 所有人都恨不得手刃杨国忠。

  李林甫安排杨国忠与李隆基见面这件事到底还是鲜少人知道。

  没有人知道杨国忠已经死了。

  文武百官讨论的声音渐渐大了起来。

  这声音传到了李隆基的耳朵里。

  李隆基畅快。

  杨国忠死的好!

  这样蝇营狗苟的小人就该死!不仅投奔过安禄山,还妄想着来京城谋职位。

  可恨!

  李隆基像是想起了什么。

  哦,对了,安禄山。

  他是不是把这条胖虫子给捆起来了?

  李隆基看着天幕上那几近于生死离别的参军之行, 若有所思。

  “把安禄山带过来,多找几个人押送。”

  杜甫为安史之乱前的战争写诗, 自然也会为安史之乱写诗。

  他得让安禄山亲自看着自己都造了什么孽!

  高力士像是想到了什么, 出言问道:“陛下, 高封二位将军眼下正在京城, 不如让这两位将军押送安禄山如何?安禄山动身来京后, 这两位将军也随安禄山一同来京。有这两位将军在, 陛下也当放心了。”

  经高力士提醒, 李隆基悟了。

  他连连点头:“对对对, 让他们也过来, 一起看天幕。”

  “哦,还有颜家,颜家的颜真卿,颜杲卿还有颜季明,都带过来一起看。”

  “哥舒翰也不要落下了,派人一起去请。”

  李隆基自然有让他们来看天幕的意思。

  但这几个即将动身赴任的将军是不必上朝的,这天幕看或者不看也没有什么很大的影响。

  李隆基想把他们喊来的更重要原因是,想让他们来瞧瞧安禄山的惨状。

  有快乐就要一起分享。

  李隆基是个体贴的君王,他很懂这个道理。

  宫人们领命去请诸位将军了。

  李隆基继续看天幕。

  天幕上。

  咸阳桥的人渐渐散了。

  只有那刚刚捶胸顿足的老人和过路的行人留在这里。

  老人情绪明显平复了不少。

  她哭累了,到桥头随便找了个地方坐着。

  路人也跟着她一同坐在泥土上。

  “我瞧你是城里的读书人,没看过乡下征兵?”

  路人点头:“不瞒老人家,我这也确是第一次见。”

  老人叹息:“怪不得啊,怪不得你这样惊讶。”

  “你就没听说过山东那两百多州都长满了草?”

  路人摇头。

  “两百多个州啊,那得是多少个村落,多少片土地。”

  “全荒废了。”

  老人的叹息声更沉重了。

  路人又问:“那家中是无人种地吗?”

  老人伸出粗糙的手,手背满是鹤皮,手掌皆是厚茧。

  她给行人看了一眼:“哪有力气,家里的壮丁都被拉去充军,我就是把这条命累死在田里,也种不完那些地啊。”

  老人坐着的就是土地。

  她从不嫌这地脏,也不嫌周围的沙尘多,因为她每日从刚一睁眼,到闭眼睡觉,这之间的时间都在与土地打交道。

  老人伸出两指捻了捻地上的泥,心里是说不出的感情。

  这土地陪她的时间,竟是比自己的丈夫跟儿子都多。

  有低沉的神音传来。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百官面前是成片的荒芜土地。

  地上的杂草长得比人高,而那一堆堆的村落也像是被要溺进这植被杂草中一般。

  这是千座村落万户家,可这样多的人家中,竟难凑齐几个男人。

  老人们将生命都拴在了土地上,而嫁过来的年轻新妇,也将步入这些老人的后尘。

  本该炊烟袅袅充满生气的千村万落,此时竟是一点生机都没有了。

  萧崇检讨着:“我竟是第一次知道‘穷兵黩武’一词的真正含义。”

  韩休点头:“是啊,只有亲眼看到了‘穷兵黩武’的危害,才能真正明白些什么。”

  张九龄道:“没有人力种地,就没有粮食,没有粮食,就会闹饥荒。安史之乱还未发生,民间竟已有乱世迹象。”

  李隆基叹息。

  天幕时常说,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那哪里有急转直下的转折。

  所有的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

  只可惜直到今日他才慢慢看到这些根本不会引一个皇帝注意的小事。

  在李隆基认真反思的时候,有如鸡叫的喊声远远传来。

  “陛下,陛下微臣冤枉啊!”

  “微臣竟不知道自己犯了何错,让陛下问都不问就将臣给关起来。”

  安禄山有如砧板上的猪,被五花大绑着。

  跟在旁边一左一右的,是高仙芝与封常清。

  这两个将军被紧急召进皇宫,身上的衣服都未来的及换,就赶忙去监牢里捞安禄山。

  而两个将军的朴素穿着也让安禄山以为,这连个就是普通的士兵。

  他根本不把普通士兵放在眼里,正眼都不带看他们的。

  安禄山在大牢里,用自己的猪脑子想了又想,他觉得一定是杨国忠先一步跑来找皇帝说了什么坏话。

  但杨国忠那没用的东西能有什么证据?

  依照天幕里皇帝对他的宠爱,只要他乖乖去跟皇帝卖个好,这蠢皇帝就得继续相信他。

  “闭嘴!”

  封常清带着惶恐往安禄山嘴里塞布。

  怪他没干过押送的活儿,不知道提前准备,让这只猪惊扰到陛下玩球了。

  但李隆基并不介意这个。

  他看到封常清和高仙芝两个人远远走来,心里都舒畅了。

  李隆基用春风和煦的目光看着他们。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bl/05_b/bjYP2.html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爽文 系统 无cp  九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