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皇帝方才表示他说完前不要打断他,诸臣工都憋的要死,心思灵敏的腹稿都打了几千字,就等着一会儿突突突上谏。
而且中心主旨大同小异,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陛下您得听劝啊,要是执意带着王振执行这份作战计划,臣等怕陛下您此次亲征有去无回啊!
就在他们翘首企盼皇帝那句‘朕言至此,诸卿可有异议’的时候,却听皇帝说出了下一句话。
“到时候,你们也要多听王先生的建言。”
文武百官:到时候?你们?
等等!‘你们’是什么意思?!
只见皇帝早有准备,从龙袍袖内取出一个扎着红色蝴蝶结的纸卷。
群臣眼睁睁看着陛下拆开纸卷。
纸上的字力透纸背。
站的靠前和眼神好的朝臣们,都看得出这纸上密密麻麻,大约写了上百行的东西,长度很可观。
以至于此时皇帝手里的纸卷完全展开垂下来,都垂到了皇帝的膝盖下方。
这是?
这不会是……!
“咳咳。”姜离轻轻清了一下嗓子。
“下面,朕来亲自点一下,此次荣获扈从御驾亲征名额的文武官员名录。”
朝臣们:……
姜离在朗诵前,看着面前满朝文武,忽然体会到了一句歌词——
他们的沉默震耳欲聋。
**
朝堂之上,面无人色者众多。
虽然皇帝说的是:诸位随朕一起率大军出征,可是克绍箕裘,继承祖业,建立煌煌伟绩的荣耀之行!
但落在群臣耳朵里的却是——
朕活够了,你们呢?
第19章 阎王点名
群臣们看着丹陛上的年轻天子启唇。
仿佛听到了阎罗殿的召唤。
如果系统能够带给姜离读心术之类的金手指,那么她就会感慨,群臣们的想法真是……一点儿也没错。
姜离手里拿着的是一份货真价实的死亡笔记。
这上面的名字,正是来自于为了祭祀在土木之战中阵亡文武官员与将士,景泰初年所立的显忠祠内的牌位。
就在显忠祠正殿门口还挂着一对楹联:“故老尚余哀,兵溃不堪论往事;诸公应□□,君存何必问微躯。”*
多么冠冕堂皇的话。
反正要是她,是绝不会为‘君存我死’而感到安慰。
何况这可不是什么为国捐躯为万民而战,这纯粹是被人坑死。
现在,以显忠祠内的六十六个牌位为主(还是有诸如李贤等极为幸运的人,从土木堡保住了命逃回了京城),汇成了姜离手上这份长长的饱含血色的名单。
因正好又是这样一个鬼门大开的中元节,姜离是特意选了在佛前开过光的红绳系上压一压。
*
御驾亲征的名单,自然是先武后文。
第一个被念到的就是——
“光禄大夫左柱国英国公张辅。”
七十五岁的老英国公:……
这一刻,饱经沙场的老将军脑海内,甚至不可抑制地走起了马灯:想他沙场征战数十年,从少年人提刀上阵,与父亲张玉一起,跟着彼时还是燕王殿下的靖难之役刀口舔血。
父亲……战死在靖难之役中。
因父亲的战死和他拼死得来的战功,太宗永乐帝一朝他已然位列侯爵。
之后,永乐年间,他为主帅出征安南,成功将安南变成了大明的交趾,这是自唐亡后数百年,交趾再次复入华夏王朝的版图!
张辅还记得,当年永乐帝是何等龙颜大悦,亲笔写下诏书昭告天下,百官奉表万民同喜。
从那日起,他就成为了大明的英国公。
那一年,他才三十三岁。
张辅记得这份荣耀,却也不曾止步在这份荣耀上。
交趾虽设立布政司,但刚归顺的那些年并不太安稳,当地将领战败,张辅再次披挂上阵,前后三平交趾,为朝廷镇守住了西南。
之后,永乐大帝五征蒙古,他也随御驾亲征了三回。
是的,说起御驾亲征这件事,老英国公一点也不陌生。还不只追随过永乐帝北征,宣德年间也曾随皇帝亲征平朱高煦的叛乱。
可以说英国公是货真价实打了一辈子的仗,从黄沙漫天的漠北,到瘴疠漫山的安南。
他从未退过。
然而此时张辅站在朝堂上,双目望着正统帝朱祁镇画的舆图——
他原以为没有什么战争会让他畏惧。
可现在,他发自内心的胆寒,比从前任何一次大战前都要畏惧。
不只为他自己,更为二十五万无辜将士,为边关百姓,为满朝文武,以及,被眼前这位皇帝握在手里的大明!
*
姜离的语气顿了顿。
因为名单上下一位原本该是成国公朱勇。只是如今成国公已经领了增援的圣命,也就不必再出现在这个名单里。
但在史册上,这两位曾身经百战的铮铮老将军,都殒命于土木堡。
然而没有被点名的成国公,也完全是心乱如麻。努力从英国公依旧站的笔直的背影上汲取一点勇气。
别慌,满朝文武都在!总会劝住陛下的,总会的,是会的吧……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bl/06_b/bjSBG.html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系统 顾四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