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刘辩便被抓住,被一左一右两个西凉兵架着往别院外走。
“你们放开朕!放开朕!”
就在刘辩挣扎之际,突然又有一群兵士冲杀进来,三下两下就将那些凶神恶煞的西凉兵们给杀了个精光。
领头的那个统率三步两步走到刘辩前,郑重地行了一个礼,抬起头来,竟是一张刘辩十分熟悉但却意想不到的脸——袁绍!
“你……你不是……”你不是逃走了吗?
刘辩的话还没问出口,就被袁绍一声感情充沛的“陛下”给打断了。然后,他便见到这个一身铠甲、浑身浴血的贵公子哭得声泪俱下。
“刘玄德中了丁原与吕布的埋伏,已经身亡!董卓带着西凉兵已经攻破了大营,赵云、诸葛亮等均已不知所踪!臣冒死前来救驾,还请陛下即刻跟着臣离开这里!”
刘辩难以置信:“不!不可能!皇叔那么厉害,他怎么会就这样死了?”
“陛下,情况危急,还请陛下赶紧移驾!”
说完,袁绍根本就不管刘辩的意愿,直接将他强拉出了别院,抱上了自己的坐骑,在夜幕的掩护下彻底地离开了雒阳地界。
经过了一夜的奋战,诸葛亮、赵云等人终于守住了大营。战后照例清点损失,一个晴天霹雳向着所有人兜头炸来——皇帝刘辩不见了!
众人一时间又是心急如焚,又是内疚不已,只觉得再无颜面见刘备。
于是,当阿备带着队伍回到大营时,看见的就是这样一群颓唐难过到极点的人。赵云心思单纯、性格耿直,说着说着就痛哭了起来,甚至直接拔出宝剑要自刎谢罪!
阿备吓了一条,三步并两步直冲过去,猿臂一伸,一把夺过宝剑掷于地上。
“大丈夫战死沙场、为国捐躯才是幸事,遇事自裁何其懦也!”阿备将赵云扶起来,又对着其他人道:“陛下失踪,并非是你们的过失,而是有奸人行调虎离山、偷营劫寨之计。如果你们坚持认为这是你们的过失,就更不应该自暴自弃,而是应该振作起来将陛下找回,将功补过才是。”
众人听了阿备的话,精神这才好了许多。
“既如此,我们还是要快点派人寻回陛下才是。”
阿备摇了摇头:“人海茫茫、了无音讯,要想就这样找到陛下,何其困难。而且我们这样大张旗鼓地寻找陛下,必然会惊动董卓。董卓会放过这样的一个好机会吗?就算董卓看不出,他身边的李儒不会出主意吗?到那个时候,只怕我们还没有寻回陛下,我们自己就先被董卓给灭掉了。”
众人道:“难道我们就什么也不做吗?”
阿备点了点头:“陛下乃是九五至尊,身份不同寻常。那个劫走陛下的人,想必也是看中了这一点。既然他看中这一点,就不会舍得不利用这一点,让明珠蒙尘。陛下如同利锥处于布囊之中,他的身处之地早晚会被天下人知晓。
咱们只需耐心等待,必定能知晓陛下行踪。到时候,咱们再设计营救陛下,必定事半功倍。此乃‘一动不如一静’。”
众人听了,都觉得有道理。于是大家将刘辩失踪的消息封锁得严严实实,继续若无其事地和董卓拉扯对峙。
如此过了一个月,一声惊雷在东边炸开,带来了刘辩的消息——渤海太守袁绍拥着刘辩本人,召集义兵,领着十八路诸侯向着雒阳讨伐董卓而来。
于是,大家都反应了过来,那夜偷营劫寨的奸贼是四世三公的袁本初。他在大堂之上公开反对董卓拥立刘协为敌后,确实逃出了雒阳城,但却没有离开雒阳地界。
袁绍在雒阳城郊潜伏了下来,一直暗中观察着自己离开后的局势变化,并且趁着刘备、董卓、丁原三方势力乱成一团的那个晚上果断出手,一举将刘辩给劫走了!
劫走了刘辩之后,袁绍又马不停蹄地去到了冀州,开始以刘辩的名义招兵买马,壮大势力,反攻雒阳。
复盘了整个事件的经过后,众人心里都是感慨万千。
阿备还好,毕竟他早就看过央视版《三国演义》,对于袁绍这个暗藏不臣之心的汉末枭雄是有心理预期的。
但其他人就不一样了。
特别是像卢植这样出生良好、从小接受正统思想教育的士族,袁绍的所作所为从他的角度看来,无疑于偶像人设崩塌。
袁绍想要接近皇帝刘辩,完全可以直接到刘备的大营里来觐见,刘备绝对不可能拒绝他。可是他为什么偏偏要趁着刘备不在的时候,偷偷把刘辩劫走呢?难道,他想要的不仅仅是做一个拥立汉帝的臣子,而是像董卓那样一人独霸皇帝的权柄?
难道……他早就有了不臣之心?
可是,那是四世三公的袁家呀!是世代忠良的袁家呀!他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来呢?
卢植想不通,或者说是想得通却不敢想,把一切都闷在心里。闷到最后的结果就是产生了严重的精神内耗,整日里愁眉苦脸、长吁短叹。
阿备见了,对卢植好生劝导了一番,但具体作用却不太大。毕竟,人的观念有时是最难以改变的,比山还难移、比海还难填。而在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面前,人的语言有些时候是那样地苍白无力。
人教人,百遍不会;事教人,一遍就会。
只有当汉室倾颓的事件一个接一个冲到面前,或许卢植才能真正地放过他自己。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bl/07_b/bjVOS.html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无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