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 皇帝聊天群_九月有衣【完结】(137)

  他的民心排名甚至比年老的自己更低。

  彼时的自己应正处于大唐极盛之时,百姓虽然恐慌,但对陛下罪己改过还是抱有期望。

  可此时的他刚刚即位,百姓如何能信他?

  【李治:若朕崩,传位于皇后武照。】

  此前李治还想着这事可以等到自己将逝之时。

  如今他却是不想等了。

  若皇后没有篡位,由李显、李旦、李隆基这三人面对突厥、吐蕃之患,大唐恐怕早就亡国。

  至于襁褓中的太平——

  曾与李显一同逼宫皇后,不可信。

  武照笑意愈深。

  这是陛下怒于李显三人的昏庸,更是对她的信任。

  文武百官皆大惊,陛下未与任何人商议,就这般宣告天下,甚至是宣告各朝——先帝也能看到。

  太宗皇帝应会阻止陛下!

  ………

  长孙皇后看着试图将自己藏在承乾身后的幼子,终究是没有再请出戒尺。

  皇位之事,应由陛下决议。

  【李世民:……武照是何人?】

  李世民本该呵斥雉奴。

  武曌若心怀不轨,则雉奴危矣!

  但李世民知道雉奴的顾虑。

  后世秦皇虽然认可李太平的能力,但太平终究未曾称帝,不知其治政能力,亦无从得知她是否会如同李隆基一般晚年昏聩。

  权衡再三,李世民终究是选择默认,改为询问武曌的身世。

  只要武曌的子嗣皆为雉奴的血脉,待武曌离世,终究会是李太平即位。

  ………

  刘邦摇了摇头。

  李治此举,恐怕会使得唐朝后世的皇后皆心思浮动。

  但有着李显李旦李隆基这种后人,皇位若是不传给皇后,这唐朝或许就没有后世。

  两害相权取其轻罢了。

  刘邦倒是不担心大汉的皇后也行武曌之事。

  汉帝不会让皇后临朝。

  “汉朝皇帝多是些冷血的政治动物。”

  秦念这句评价,倒是让如今的刘邦很是放心。

  【李治:她是武士彟次女,时年七岁。】

  在看到“武照”之名时,利州都督武士彟就心中一惊。

  再看到自己的名字,他只觉腿软。

  任谁知道自家会出一个太子妃、甚至皇后、甚至是……

  都会如此失态!

  【李世民:应国公,朕召你尽快携眷入京,可调精兵千人随行护送。当缓辔徐行,务必好生照料武照。】

  “臣、臣遵旨!”

  武士彟连忙领旨。

  身为都督,本就有统辖军队之权,他深知此番入京必须极其谨慎。

  等冷静下来,武士彟又想起后世秦皇曾说武曌的武姓亲戚全部都是废物。

  武士彟:“……”

  不,自己应当不在其中。

  彼时的武曌已有七十四岁,自己定然早已离世。

  ………

  看来李世民的剧本里,武则天也能成为第一位女皇。

  秦念对此相当满意。

  【秦念:张仁愿,原名张仁亶,对战突厥的名将。圣历元年,“会突厥默啜入寇,攻陷赵、定,拥众回至幽州,仁愿勒兵出城邀击之,流矢中手,贼亦引退。则天遣使劳问,赐以医药。”】

  张仁愿其实没什么意难平,属于功成名就且得以善终。

  秦念提他,既是让这些人在其存在的剧本里能够尽快得到重用,来应对内忧外患。

  也是在夸赞武曌的识人之明,助她在李世民、李治的剧本里顺利登基。

  ………

  张仁亶现任检校幽州都督。

  他对于“流矢中手”并不在意,但在看到“则天遣使劳问,赐以医药”时,遥遥拜谢陛下。

  众将士皆贺都督被后世誉为名将,张仁亶却是令他们立即检备军资,同时派遣使者速入赵、定。

  有天幕此言,赵、定两州的百姓必然恐慌,逃往内地或是涌来幽州。

  此时当尽快安抚民心。

  【武曌:华州下邽人,永徽六年生。张仁亶,朕任命你为河北道行军大总管,总领北御突厥入寇之事。】

  【李治:才十二岁……朕记下了。】

  秦念感叹这两人配合得真好,居然有老夫老妻的既视感。

  史书没有记载张仁愿的生年,这应当是武曌扮演者按照史实进行推测:

  延载元年(694),张仁愿拒绝在“请立武承嗣为皇太子”的奏表上签字,得到有识之士敬重。

  按永徽六年生算,延载元年张仁愿四十岁。

  两年后张仁愿监督王孝杰抵御吐蕃,素罗汗山之战王孝杰败于吐蕃大将论钦陵。

  他和王孝杰不合,入宫奏事时禀告武则天,王孝杰战败后欺瞒朝廷,导致王孝杰被免职。

  次年王孝杰被起用征讨契丹,战死在东硖石谷。

  【秦念:景龙二年,在张仁愿不断的坚决请求下,李显允许他“在河北筑三受降城,首尾相应,以绝其南寇之路”。此后“突厥不得度山放牧,朔方无复寇掠”。这算是李显难得的功绩。】

  三受降城体系构建之后,突厥依旧会南侵大唐,但“朔方无复寇掠”就可以削减数万镇守此地的兵力,用于加强其他地方的防守。

  开元二年,默啜派遣儿子和妹夫率领精锐骑兵包围北庭,战败而退。

  此后默啜就从南侵改为往西域扩张,使得不少十姓部落降唐。

  开元四年,默啜亲征拔野古部取得大胜,结果班师回程路上,因恃胜轻敌死在拔野古余众的偷袭中。

  于是默啜的首级被献给了唐玄宗。

  默啜之死,张仁愿的三受降城体系立大功。

  ………

  唐休璟老脸一红。

  张仁愿之所以需要不断请求,正是因为他致仕之前,一直反对筑三受降城。

  因为他认为自两汉以来都是北守黄河,如果在敌寇境内修筑城池,恐怕会劳人费功,还会被突厥所占据。

  如今看来是他错了。

  可能正是因为他致仕,张仁愿的请求才得到先帝的允许。

  【李太平:……现在是朕的功绩了。】

  秦念笑出声。

  甲方居然把李显时期的时间点卡在李显还没答应筑三受降城的时候。

  那李太平的剧本里,李显除了趁着武曌年老重病复辟唐朝之外,那可真就没什么功绩可言。

  ………

  张仁愿此刻正在长安。

  他正打算继续请求陛下允许他秋天回到边境时修筑三受降城,不想陛下转眼间变成先帝。

  如今的陛下应是不需要他再上奏请求修筑三受降城。

  他对谁当陛下并无异议。

  无论是谁,都是则天皇帝的后人。

  【秦念:李太平,你所在时期突厥的势力将达到顶峰,“其地东西万余里,控弦四十万,自颉利之后最为强盛”。但再过几年,就是“默啜既老,部落渐多逃散”,到时候你就可以着手反攻。】

  第103章

  【李太平:多谢秦皇告知!】

  李太平思忖彻底稳定朝政也需要数年。

  这几年间还要着手土地兼并一事, 刚好可以积蓄粮草,以待几年后的反击。

  秦念说的是“几年”后,可以确定是多于四年。

  因为“唐睿宗李旦”话题已经开放, 秦念含糊时间是为了避开规则限制,那就必然是涉及李隆基时期。

  应是五年至九年之间。

  ………

  二十八岁的李隆基同样意识到这一点。

  不同点在于他的时间远比姑母紧张,好在他是阿耶禅让,太平公主及其党羽也都有西域作为去处。

  朝政相对姑母时期更为稳定。

  不知未来的自己……

  想到西域南北皆危的未来,李隆基猜到未来的自己恐怕是错过了这一时机。

  【李隆基(56):突厥又复叛?】

  李隆基已经知道怎样规避规则限制。

  那就是不能说具体年份、不能提及“开放历史话题”与当前话题时期不存在的人。

  默啜死后,突厥就不断衰弱,突厥可汗小杀乞求当他的儿子,李隆基答应了,自此突厥不再袭扰大唐。

  李隆基清楚这不是因为突厥真正臣服, 而是节度使扼守突厥南侵之路。

  开元二十二年, 小杀被毒死, 其子即位后不久病死。

  今年李隆基派李质携带玺书册封登利为可汗。

  突厥内乱至此,李隆基一度以为突厥已经衰败,认为用不了多久他就能收复漠北之地。

  事实似乎却与他所想截然相反。

  大唐的疆域少于吐蕃,必是漠北之地未能收复, 才会是如此结果。

  【秦念:突厥所占据的地方, 原本属于匈奴。】

  李隆基懂了。

  突厥已亡, 另一异族取而代之。

  且依旧是大唐之患。

  李隆基思索谁会是下一个“突厥”,想起一事: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系统 无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