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 皇帝聊天群_九月有衣【完结】(185)

  汉昭帝北击匈奴乌桓,其汉使傅介子斩杀楼兰王、断西域与匈奴的联合,又以武力平定西南叛乱。

  朱瞻基只能承认自己对外不如昭宣二帝有“魄力”。

  他以民生为自己辩解,但这话说出来的时候,却是底气不足。

  瓦剌兵临北京城下,就发生在他的子嗣即位之时。

  【秦念:所以你放任已经被朱棣打得四散溃逃的异族在外发育,甚至用反向朝贡帮异族购置兵器马匹。于是异族短短几十年就再度成为边疆大患,差点就让大明亡于你的好大儿。】

  【朱瞻基:朕何曾帮异族购置兵器马匹?】

  【秦念:那你解释一下什么叫做“厚往薄来”?】

  【朱瞻基:……】

  朱瞻基无法辩驳。

  此前他也只是在乎脸面才予以反驳。

  实则早在看到“再度成为边疆大患”之时,朱瞻基就已经意识到他的安边之策出了大问题。

  【秦念:你罢边主和,全面收缩战线,看似是与民休息,也确实让百姓在短时间内安居乐业;而朱棣的五次北征也确实劳民伤财,致使国库空虚。】

  【秦念:可你的“安居乐业”,实则是在承袭朱棣重创北虏的遗泽,而你却是将异族壮大的后患尽数留给后代。】

  【朱瞻基:朕知错,必改之!】

  朱瞻基终究是善于纳谏的皇帝,意识到自己的过错后,迅速决定转变对外政策。

  他并不怯战。

  今年朱瞻基曾亲率精骑三千于宽河大破兀良哈部,更是亲自射杀敌军前锋三人。

  他只是错误地以为以守代攻方能天下久安。

  但事实已经摆在眼前,放任异族壮大才是大错特错!

  【朱棣:国库空虚,亦有开源之道,两个时辰后你会看到此前话题中的富国之道。】

  见未来的朱瞻基迅速承认过错,朱棣立即出言为其解围。

  二十四岁的朱瞻基已然跪倒在地,连声请罪。

  看过六次天幕,皇太孙朱瞻基深知自己是为儒家所误,才会轻视异族的威胁,最终酿成大患。

  “起来吧。”

  朱棣无意追责此时的朱瞻基。

  他曾数次对长子朱高炽说朱瞻基是“此他日太平天子也”,也是他命学士胡广等人到军中为太孙讲经论史。

  朱瞻基为儒家所误,亦是他的过错。

  【朱瞻基:谨遵皇祖父之旨!】

  【朱高炽:……朕亦有过错,罢边主和之事始于朕。】

  朱高炽主动出言为朱瞻基分担过错。

  他认为秦念略过他,是因为这位后世皇帝看不上他的能力。

  【秦念:你倒是有自知之明,不过你死得早,朕就不骂了。】

  【朱高炽:……】

  怀疑得到证实,朱高炽心知他必须遵从父皇的旨意。

  需要少进食、多锻炼。

  朱高炽感觉未来无望,可看到太子担忧的神情,他还是下定决心。

  但减重未必能功成,自己也未必能长寿。

  待瞻基平汉王之乱,他就会禅让太子,并助太子早日稳定朝政。

  【朱棣:朕迁都北京,是不是错了?】

  朱棣还没从赐死次子的悲痛中走出,但社稷重于私情。

  看到朱瞻基罢边主和,朱棣就想到朱祁镇被俘后,瓦剌兵临京师。

  倘若京师仍在南京,是否大明就不会逢此亡国之危?

  ………

  朱元璋不知道“北京”是哪里。

  但北京显然是相对于南京,朱棣为燕王时就藩于北平,这北京当是北平。

  迁都之事,朱元璋也想迁。

  但他想迁的地方是西安或洛阳,曾派遣朱标前去视察。

  朱标回京后病逝,迁都之事就此而止。

  【秦念:天子守国门的想法很好,后世对于你迁都北平以御外敌也称赞有加。】

  就是北平。

  看到“天子守国门”一词,朱元璋确定自己猜测无误。

  以北平为京师,故而朱祁镇战败之后,瓦剌就兵临京师。

  “北京保卫战”,实为保卫京师!

  ………

  朱高炽本有迁都回南京的想法,如今他反倒放弃了这个念头。

  ——历史上明仁宗是因早逝而未能还都南京。

  此前他想迁都,是因为每年需要从南方运大量的粮食到北京,漕运成本过高。

  另外他为太子时在南京监国多年,熟知南京的情况,也无意再对外兴兵。

  如今放弃迁都,则是因为得知罢边主和的后果是放任异族壮大。

  【秦念:南北经济政治发展极其不均衡,迁都北京同样是你弥合南北的极大功绩;南京距离北境太远,北方异族将更加频繁袭扰北境并发育得更快,你朝的国祚只会更短。】

  【朱棣:迁都关中如何?亦距北境不远。】

  朱棣此问不是不愿再定都北京,而是询问有无更好的选择。

  秦汉唐皆定都关中,又都是秦念认定的强盛王朝。

  甚至父皇也曾有迁都关中之意。

  【秦念:后世也定都北京。大航海时代,首都不能离海洋太远。】

  这个“后世”必然包括秦念一朝。

  各朝都从“海洋”一词,想到秦念此前所说的海外无主之地。

  可秦念时期已然错过“大航海时代”,既然是以夜郎之弱面对三境强敌,她何不迁都关中避东海之敌?

  关中为四塞之地,明显是国弱之时的首选。

  【朱棣:朕明白了。】

  秦念敢于在敌强我弱之时定都北京,直面海上之敌,朱棣又怎能再生迁都之心?

  强汉两都皆在关中,防不住王莽篡国、亦防不住董卓入京。

  盛唐定都长安,安史之乱同样两京皆失。

  大明无千古一帝,然“天子守国门”亦是极高的赞誉。

  朱棣再无顾虑。

  【秦念:朱瞻基,你想要罢边主和,是因为朱棣五次亲征漠北,后三次却几乎没有战果?】

  永乐七年,朱棣派丘福攻打鞑靼,多次叮嘱丘福不得轻敌,结果丘福还是中计,非要孤军深入,致使此战惨败。

  永乐八年,朱棣第一次亲征漠北,击败鞑靼部,阿鲁台归降。

  永乐十二年,朱棣第二次亲征,大破瓦剌。

  但朱棣之后的三次北伐,就几乎没有取得战果。

  不过秦念并不觉得朱棣的北伐没有成效,哪怕是后三次北伐,也同样起到了削弱北虏的作用。

  第139章

  【朱瞻基:……是。】

  朱瞻基犹豫再三, 还是作出了回答。

  虽然这么说对皇祖父的声誉不利,但沉默也是默认。

  他说出“是”,既是因为那三次北伐就是劳民伤财却无所获, 也是因为他对“软弱”之说依旧有些不服。

  汉宣帝发兵攻打匈奴,是因为本始三年时匈奴未曾避战。

  可此时的北虏却是明军至则逃,明军退则袭扰。

  朱瞻基这才决定罢边主和,以厚赏换取边境的安宁——

  但显然,这么做同样是错。

  【朱棣:为何无战果?】

  朱棣眉头紧皱。

  他不认为如今的北虏能与明军抗衡。

  且以秦念的性情,他若是未能取胜,她必然不会只是评价“几乎没有战果”。

  故而是三战皆胜,但战果不足?

  这是为何?

  ………

  另外两个朱棣也注视着天幕。

  征伐漠北之事,他们两人迟早都要去做。

  【秦念:明年三月是你第三次亲征, 征鞑靼。还未交战, 阿鲁台就放弃辎重往北逃窜, 你只能“尽收虏所弃牛羊驼马,焚其辎重”,回师途中顺手围剿了兀良哈部。】

  【朱棣:阿鲁台逃了?】

  父皇驱逐鞑虏之后,退回草原的故元势力分裂为东西蒙古:东蒙古为鞑靼, 西蒙古为瓦剌。

  永乐初年, 东蒙古阿鲁台拥立本雅失里为汗, 又征服兀良哈三卫。

  鞑靼势大,朱棣就于永乐七年封瓦剌马哈木、太平及把秃孛罗为王,并派丘福率军攻打鞑靼,丘福因轻敌而大败。

  第二年朱棣亲征鞑靼,阿鲁台归降。

  此后瓦剌势大, 朱棣又册封阿鲁台为和宁王扶持鞑靼来制衡瓦剌, 于永乐十二年亲征瓦剌。

  永乐十四年, 阿鲁台联合兀良哈大破瓦剌,鞑靼再次壮大。

  第三次亲征对象是阿鲁台,朱棣并不奇怪。

  他所设想的就是让瓦剌与鞑靼相互制衡,如今鞑靼势大,那就北伐鞑靼。

  只要北虏不能一统,对大明的威胁就有限。

  可阿鲁台居然未战而逃?

  【秦念:不止逃这一次。大概是你第一次亲征漠北,阿鲁台输得太惨。此后阿鲁台只要听说你亲征,他就闻风而逃,再也没跟你交过手。】

  【朱棣:……】

  这实在不是什么好消息。

  阿鲁台如此避战,朱棣确实拿他没什么办法。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系统 无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