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 皇帝聊天群_九月有衣【完结】(202)

  驻留各郡县的使者有先斩后奏之权,这个世家被诛首恶,举族徙往西境。

  陛下有令,此次迁徙,关中只容纳十万人。

  第二批迁徙的目的地将是地多人少的荒凉之地, 到第三批迁徙, 就将是边疆。

  此令之下, 朝中无大臣的世家豪族不得不尽快贱卖土地给官府,只求被列入第一批迁徙名单,列入第二批也好过去边境面对异族。

  【秦念:王莽妄想用井田制迫使权贵豪富把兼并的土地吐出来。但面对以武建国的刘秀,地主都敢“群盗并起”逼他妥协, 王莽这井田制必定无法成功推行。】

  王莽的井田制是将全国的田都定为王田, 归皇帝所有, 不得买卖。

  将土地分割成像“井”字的九个方块,共九百亩,周边八百亩由八家各自耕作,属于私田。

  中间的百亩是公田,由八家一起耕作, 产出的粮食归国家所有。

  “其男口不满八, 而田过一井者, 分余田与九族乡党”——这句话就是说族中男子不满八人,土地超过九百亩的,就要将多余的田地分给九族乡亲。

  于是很多人因为王莽的托古改制,传言他是穿越者。

  但这就是周朝的井田制。

  秦念可不觉得穿越者会妄想地主阶级能主动把多余的田地分给别人。

  这反倒说明:王莽是真信儒家克己复礼的空想主义者,也真是儒家将王莽推上皇位。

  【秦念:那问题来了,儒家编纂的《汉书》又是如何描述井田制的失败?】

  秦念正想着点谁的名进行回答,却见已经有人主动作答。

  正是非常听话的刘炟。

  【刘炟:“犯令,法至死,制度又不定,吏缘为奸,天下謷謷然,陷刑者众。”】

  班固:“……”

  永平五年,他被告发私修国史。

  他的弟弟班超骑快马入京上书,得到先帝的召见,先帝对他写的《汉书》很是赞赏,任命他为兰台令史,参与编撰《世祖本纪》。

  如今他已快要完成《汉书》的撰著,预计明年就能功成。

  陛下所言,正是他所写。

  而此刻,作为史官的他,就在宫中。

  【秦念:刘炟,你问问这位史官,他为什么这么避重就轻,只字不提世家兼并土地才是问题的根源,反倒归咎于吏缘为奸?】

  秦念相信按照剧本逻辑,这时候的班固肯定就在刘炟身边。

  史官跟在皇帝身边,非常合理。

  【秦念:刘秀当年只是一个得自己种地的偏远宗室,他臧亡匿死的时候,官吏都不敢上门。王莽推行井田制,最大的阻碍怎么会是这些地方官吏?】

  秦念并不是说王莽是个政令不能下乡的傀儡皇帝。

  王莽能够征发三十万军队攻打匈奴、还能用各种名目收税,被杀的那年还能以百万军围昆阳,显然有实权——即便这“百万军”充满水分。

  只是王莽征兵也好加赋税也好,都是在损害百姓的利益,对大地主的影响有限。

  而土地是地主的命根子,连刘秀度田都面临“群盗四起”,王莽想施行井田制纯属做梦。

  更别说井田制早已过时,完全不符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可《汉书》既没有将过错归咎于井田制本身,也略过土地兼并这一根本问题不谈,反而归罪于吏缘为奸。

  【刘秀:……】

  刘秀没想到自己当年藏匿亡命之徒的事情,居然被秦念当众揭露。

  这事秦念是怎么知道的?

  史官都不知道的事情,为什么会流传到后世?

  难道是某个知情人将此事记录于墓室,为秦念所“考古”?

  谁会将这种事记录于墓室?

  【刘炟:史官说他错了,会即刻修正。】

  【秦念:认错得这么快,丝毫不加狡辩——难道他是故意这么写,把你当傻子骗?】

  秦念觉得刘炟剧本不太好。

  一人分饰两角的时候真不该这么撞人设,不必认错得这么快。

  好歹让“班固”狡辩一下。

  毕竟按设定,这时候的班固看不到之前的话题,不会知道搞春秋笔法的史官会被她骂成什么样。

  【刘炟:……】

  刘炟怒视班固。

  班固只能认罪。

  出身儒学世家的他,隐去世家的过错,这是自古就有的春秋笔法。

  只是如今天下百姓已知真相,他再怎么春秋笔法也无济于事,就只能认错并承诺修文。

  刘炟是怒于若非这些史官颠倒黑白,他又怎么会在秦念问武帝“王莽为什么要恢复周朝的井田制”时,作出“王莽得位不正”的错误回答?

  这种错误不仅被阿父看到,还被汉室先祖、天下百姓、甚至后人所见!

  【秦念:刘秀,你发那串省略号,是在不满曾经干的坏事被朕揭露?】

  既然刘炟这边不能借题发挥,秦念就找刘秀的麻烦。

  毕竟藏匿亡命之徒事件,关系到一位值得一提的“酷吏”,以及刘秀时期的外戚问题。

  【刘秀:并无不满,只是有些疑惑。】

  【秦念:疑惑?这事不是你干的?】

  【刘秀:……】

  【秦念:那就是疑惑朕怎么知道这事?】

  【刘秀:……】

  刘庄想说话,又不知道该说什么。

  就算知道秦念必然是要以此事讥讽阿父,他也没法为阿父辩解。

  好在阿父终究是放过了那位“卧虎”。

  【秦念:几年后,你大姐湖阳公主刘黄的家奴白日杀害良民,藏在她家里,使得官吏不能抓他。洛阳令董宣堵了她的车马,怒骂她的过失,呵斥那个家奴下车并将其格杀。】

  湖阳公主刘黄大惊。

  二十日前秦念逼杀朱樉朱榑一事历历在目,此时她惊恐于未来的自己也犯下大错。

  【秦念:刘黄入宫向你哭诉,你大怒,“召宣,欲箠杀之”。】

  箠杀,指用棍棒打死。

  【刘秀:朕错了!朕必不会再犯此事!】

  刘秀人都麻了。

  此刻他都来不及想董宣之事与他藏匿亡命之徒能有什么关系。

  但箠杀秉公执法的董宣,这绝对是大错!

  此时的董宣是庶民。

  他曾官至江夏太守,因轻慢了身为郡都尉的外戚阴氏而被免官。

  看到几年后的自己会因诛杀公主家奴而被箠杀,却没有半点胆怯。

  若陛下征他为洛阳令,再遇到这种杀害良民的家奴,他还是会这么做。

  【刘庄:阿父召见董宣后没有杀他,并赐钱三十万。】

  湖阳公主刘黄顿时放下心来。

  倘若董宣因此而死,纵然因“法不刑尚未犯罪之人”,陛下不会杀她,她的名声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她立即传令约束府中上下。

  无论是谁违反汉律,皆依律法处置,她定不会再行包庇之事。

  刘秀也松了口气。

  但随之而来的就是疑惑:

  既然他没杀董宣,秦念又为何提及此事?

  【秦念:董宣见到刘秀后,说“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于是以头撞击楹柱,满面鲜血——这时你爹干了什么来着?】

  【刘庄:……】

  【秦念:刘秀让宦官按着董宣,强迫他向刘黄道歉。但董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刘秀:是朕不该如此薄待能臣。】

  刘秀很欣赏董宣的骨气。

  他已决定特征董宣为河南太守,替换与地方豪强勾结的张伋。

  【秦念:不该“薄待能臣”?董宣当太守的时候,对部下“轻慢”,你就把他给免官了,原因是这位部下竟是姓阴——好一个限制外戚的汉光武帝,你怎么不直接让姓阴的都当太守得了,免得你心尖上的外戚们受到“名义上的长官”的轻慢?】

  【刘秀:朕错了,朕现在就征召董宣为河南太守。张伋即刻免官,入京待审!】

  河南太守张伋惨然拜倒,只求不会累及家族。

  他不能以“法不刑尚未犯罪之人”为自己辩解,因为他早已辜负陛下的信重,与地方豪强勾连。

  董宣坦然接诏,立即收拾东西准备上任。

  陛下为圣德之君,这是臣子的荣幸。

  此时的刘秀却是被“心尖上的外戚们”讥讽得直按额头。

  他深知这话必然传遍民间,与“卖身”一样成为他难以洗刷的污点。

  【秦念:董宣不肯低头,刘黄就问你:“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

  ——你当年还是平民的时候,窝藏逃亡者与犯下死罪的人,官吏不敢上门。如今当了天子,威势不能施行于区区县令吗?

  【刘秀:……】

  刘秀终于知道他年轻时“臧亡匿死”的事,史官是如何得知。

  原来是他的大姐湖阳公主说出来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系统 无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