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 皇帝聊天群_九月有衣【完结】(228)

  行政效率会越来越低下——

  三省制衡之制,使得一道诏书需经过三个“部门”,负责审查诏令的门下省甚至有封驳之权。

  如果诏书被驳回,负责起草诏令的中书省就得重议政务。

  一时之间,李世民也觉头疼。

  【朱元璋:秦皇之意,是应重启丞相之制?】

  秦念将相权剖析得如此清晰明了,朱元璋当然明白她的言外之意——

  相权的确会威胁皇权,但丞相也同样是“担责之人”。

  废除丞相一职,那么施政的过错,就将直接由皇帝来承担。

  但皇帝不会追责自身,同时也难以追责各部。

  第171章

  【秦念:你废除丞相, 是担忧丞相专权乱政。但将司法部、执法部、军部独立出来不受相权影响,和负责考核、任免官吏的吏部与监察官吏的监察部一起直属皇帝,其余与政务相关的部门才由丞相统筹, 同样可以限制丞相专权。】

  明清时期没有丞相,皇权达到封建王朝的顶端。

  但皇权专制只对皇帝有利,对于社稷和天下百姓却不是好事。

  明清的共同点是:贪腐横行,制度僵化,行政效率低下,决策失误频发。

  所以秦念更认可恢复丞相制度,但予以一定的分权。

  军部、司法、执法、监察,这四者本来就跟国政实施没有直接关联,剥离出来不会影响政务。

  吏部对相权的影响倒是很大, 毕竟丞相如果不能任免官员, 很多政策就难以实施。

  但不剥离吏部, 丞相就能培植私人势力,不仅威胁皇权还会对朝政不利。

  好在对于吏部的改革,现代也有经验可供参考。

  【朱元璋:丞相是否应有封驳诏书的权力?】

  若是丞相不能调动这五个部门,则相权再大, 也不会危及皇权。

  但朱元璋还是介意丞相能够驳回皇帝的诏令。

  【秦念:皇帝有更换丞相的权力。丞相不听话, 你不会学刘彻勤换丞相?】

  【朱元璋:谢秦皇赐教。】

  朱元璋被说服了。

  此前执意废除丞相, 是担忧权臣危及后世明帝。

  但采用秦念的政法分离与军政分离,再将吏部剥离于相权之外,同样可以限制权臣专权。

  何况即便废除丞相,那位中兴之臣也能以内阁首辅的身份行丞相之权。

  倒不如恢复相位,减少党争带来的危害。

  【刘彻:朕未曾无故换相!】

  刘彻恼怒。

  公孙贺随卫青回朝之后, 刘彻就想任他为丞相, 等霍光长成, 再让霍光成为丞相。

  结果公孙贺居然当真哭着跪辞!

  明明他都没杀那三个原本该死的“丞相”。

  最终刘彻还是将丞相印绶强行交给了公孙贺。

  此时的公孙贺已是丞相。

  他为了不当丞相,甚至求妻子卫君孺去找大将军,但大将军表示无能为力。

  公孙贺只能愈发小心谨慎,希冀于霍光尽快长成。

  【秦念:朕也没说你无故换相,你在恼羞成怒什么?】

  【刘彻:……】

  秦念说的是“勤换丞相”。

  这一点刘彻没法否定。

  卫青无奈。

  不仅陛下喜好与后世秦皇起争执,后世秦皇也总喜欢以陛下举例。

  至于为什么总能以陛下举例……

  卫青止住这个不敬的念头。

  【刘秀:丞相虽无任免官员之实权,可若是不能举荐、调任官员,是否也会使得政务不畅?】

  刘秀已经确定台阁制弊端重重,需要改制。

  秦念之制,显然在集各朝之长而避其短,最值得效仿。

  其中不明之处,刘秀自是要问清楚。

  此问实则还有另一层含义:

  若丞相可以举荐、调任官员,虽不能管辖吏部,却同样有任免官员的实权。

  【秦念:丞相没有调任官员的权力,但可以申请借调。】

  【刘秀:何意?】

  【秦念:就是因工作需要,可跨部门跨职级借调官员,但借调来的官员依旧隶属原部门。借调时限一般低于半年,特殊情况可延长至一年,时限一到就该调回原岗。如有需要,丞相可再次向皇帝申请借调。】

  【刘秀:职级不变,借调来的下级官员或许难以管制上级官员。】

  刘秀再度感慨秦念的用人竟能如此灵活。

  丞相能借调官员,却不能直接调任官员。

  借调一年,官员就需要调回原职。

  此官员若当真有足够的能力,皇帝也能破格留用。

  这就既限制了丞相的权力,又能确保丞相有可用之人,不至于因无法任免官员而难以施政。

  那就只剩下一个问题,倘若丞相借调的官员官职太低,又如何能够施政?

  【秦念:一般而言,丞相借调来的官员,是以丞相的名义实施政务,若有朝中官员因其位卑而不配合工作,那就可以视为对丞相、甚至是对皇帝的不敬。】

  【秦念:特殊情况下,丞相可申请组建专项组,组内成员无论职位高低,都以专项组的名义共同施政。专项组级别由皇帝来确定,专项事务完成,则专项组解散,组内成员各归原岗。】

  【刘秀:如此甚佳!】

  刘秀赞叹。

  如今正是用人之际。

  尤其是各项制度的改革,必然会触及许多权贵的利益。

  想要压制这些权贵,原本需要提拔许多官员,使其官职足以抗衡权贵。

  但如此一来,待改革完成,又得面对高官数量众多的问题。

  这专项组与借调制度,却可解这两难之症!

  【朱棣:如此一来,负责考核任免的吏部是否权力过大?】

  朱棣也加入讨论。

  经过二十日的思考,朱棣对权力已经有了新的认识。

  废除丞相,分散相权,群臣就会以党争来获取完整的相权。

  相权被分散之后并不会消弭,而是依旧存在。

  秦念剥离相权的吏治部分,这部分相权实则转向吏部尚书。

  【秦念:吏部对官吏的考核与任免,应严格遵照行政法实施。同级官吏评优的比例是多少,怎么算才是不合格,连续几年评优可晋升,连续几年不合格才能被降职或罢免等,都需要在立法时慎重考虑。】

  【刘彻:不合格的官吏还需要连续几年才能被黜免?】

  刘彻很是不解。

  不合格就该被当场黜免,何必连续几年?

  【秦念:被皇帝认定为不合格的官吏,可以当场降职或罢免,但吏部不能有这么高的权力。事实上,官吏的考核结果不一定与能力有关,尤其是地方官员。】

  【刘彻:何意?】

  【秦念:因为考核结果可以作假。如果一次不合格就可以降职或者罢免,谁可以决定考核结果,谁就是当地的土皇帝。】

  【刘彻:!】

  刘彻不是惊于考核结果可作假,这种事甚至可以说是常见。

  此前得知察举制的弊端后,刘彻就让张汤去彻查这些“贤良”的背景。

  这些年各郡国举荐的人才一年不如一年。

  刘彻本以为是人才有限所致,得秦念提醒,才意识到这极有可能是举荐人私心所致。

  果然,张汤查出的结果,就是这几年的“贤才”多出身世家权贵。

  刘彻已借此削除许多诸侯的爵位。

  秦念此言令刘彻吃惊的,是“土皇帝”一词!

  身为皇帝,她就算是想讥讽地方官员,也不该这么说话!

  但秦念对皇位的轻视早已有之,刘彻清楚他若是和秦念争辩用词,她只会说出更多对皇权不利的言辞。

  故而刘彻再怎么不喜此言,也只能视而不见。

  【李世民:可如此一来,若是有官吏鱼肉百姓,岂不是也不能及时处置?】

  李世民也熟练地略过“土皇帝”一词。

  秦念的特殊,常驻皇帝们都心知肚明。

  【秦念:不合格,指的是绩效考核不达标。官吏鱼肉百姓属于犯罪,查证属实后应该去服刑。吏部对犯罪的官吏只需要做一件事,那就是革除官职、永不录用。】

  【李世民:理应如此!】

  秦念这么说,李世民就明白了。

  连续几年不合格才能降职免官,这是在防止吏部权限过大。

  【秦念:对于各级官吏而言,如果认为考核结果不公,还可以主动向监察部门检举。只要检举材料属实,即便考核结果没有问题,也不能追责检举人。】

  【赵匡胤:既是检举,考核结果没有问题,这便是诬告,为何不能追责?】

  【秦念:官吏甲怀疑自己被评为不合格,是遭到恶意针对。但甲无法查证,只能提交检举材料,由监察部门来核查。只要他检举时注明为怀疑,没有造谣生事,那就不算诬告。监察部门调查时,也不得泄露检举人的信息。】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系统 无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