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 皇帝聊天群_九月有衣【完结】(27)

  除了著名的帝国双璧,并不出名的桑弘羊就是世界意志给亲儿子开的另一大金手指。

  可以说汉武帝后期摇摇欲坠但硬是没塌的财政,就是桑弘羊撑起来的。

  【刘彻:经济学?】

  先前秦念就拿“经济头脑”讥讽他与张汤。

  天意使然,他可以“理解”词意,刘彻知道这个词指代的是财政相关。

  财政亦可自成一家?

  桑弘羊亦是不解。

  他学究百家,自觉若是财政一道能算是学说,那也应是指管商之学、计然之道。

  怎能算是他自成一家?

  经济学……是何物?

  虽是不解,但若自成一家,桑弘羊怎么也不可能拒绝这样的诱惑。

  这甚至胜过青史留名!

  能自成一家者,不仅能青史留名,甚至其思想都有可能流传后世,为后人所修学。

  正如他修学百家之说那般!

  只是后世秦皇迟迟未能作答,桑弘羊知道这大约是秦皇之言为规则所阻。

  惋叹之际,却见天幕已现秦念之言。

  【秦念:“富国非一道,富国何必用本农?无末业则本业何出。工不出,则农用乏;商不出,则宝货绝”,仅以此言,桑弘羊就足以自成一家。】

  秦念此前又去敲了甲方的窗。

  这是桑弘羊在盐铁之议上提出的观点。

  也是华夏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不依靠农业也能够富国的思想家。

  但盐铁之议是在刘弗陵时期举行的辩论,所以秦念找甲方询问这话能不能说。

  答案是可以。

  秦念也觉得可以,毕竟甲方之前就说过规则二指的是“不提具体的人事物”。

  这应该算思想。

  但为了以防万一,她还是去找甲方求个心安。

  至于为什么觉得桑弘羊自成一道,是因为计然管仲之道还局限于物价,而桑弘羊的财政俨然已经有了现代经济学的雏形。

  第21章

  【刘启:农为国本,商岂能与之齐?】

  秦念觉得这个问题是该刘启来问。

  跟刘彻的功绩有关,所以他的后辈不会吱声;后世的皇帝隔了一层,会作壁上观。

  刘邦在底层混过,清楚商业的重要性。

  祖龙基本不发言,超级高冷。

  唯有刘启,既是汉武帝的爹,又不懂真正的民间。

  【秦念:管仲重视工商业,齐国称霸。纪氏只重视农业,被齐国亡国——以上是桑弘羊的观点。】

  桑弘羊大惊失色。

  他虽然是这么想的,但他没这么说过。

  就算他说了,后世秦皇怎么能以他的言论去反驳先帝?!

  【刘启:舍本逐末,亦是亡国之道。】

  【秦念:有没有一种可能,本末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是可以共存的呢?】

  在刘启看来,秦念此言过于轻佻。

  国家大事,岂能如此儿戏?

  【刘邦:如何权衡农商?】

  刘邦非常认可秦皇所言的共存。

  他虽然延续秦朝重农抑商的政策,但减少关卡与税收,就是在促进商业。

  但刘邦也清楚如果不对商多加抑制,则必然伤及国本之农。

  【秦念: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

  【秦念:商过兴至抑农,就加强对商业的管控,提高对农业的扶持。商过抑,就逐步放开管控,直至相对平衡。】

  至于怎么算平衡?

  秦念怎么知道,她就只是个理论派。

  她就是想实际操作一波,作为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她也没机会实操。

  【刘彻:权衡商农,就是经济学?】

  刘彻觉得很有道理。

  大农令之职就是劝课农桑与财政收支。

  桑弘羊已经升任大农中丞,日后必然能官至大农令,领农商之职。

  只是他还没看出“经济学”有何特殊之处,能够自成一派。

  【秦念:不,这只是经济学的一部分。】

  【秦念:经济学涵盖财政收支、物价涨跌、货币政策、对外贸易等多个领域。】

  秦念是真觉得桑弘羊距离自成一派就差了“抑黜百家”这条鸿沟。

  桑弘羊在经济学领域上全面得不像个古人。

  诸子百家有计然家,但计然家聚焦于商业本身,比如贵出贱取、粮价调控等。

  而桑弘羊将商业与国政紧密连接,显然更趋近于现代的经济学,秦念认为他可以自成一派。

  华夏历史总会涌现一些超越时代限制的天才,只是很多时候这些天才都没有机会绽放全部的光彩。

  明珠蒙尘,最是可惜。

  ………

  财政收支,应是指填补财政缺口。

  刘彻微微颌首。

  启用桑弘羊,以后就不必为国库发愁。

  物价涨跌,应是指均输平准法可平抑物价。

  货币政策,就是三官五铢钱。

  【刘彻:对外贸易?】

  【秦念:桑弘羊主张的对外贸易,是用国内丰富的黄金和丝绸等商品与外国交易,换取牲畜等国内急需的商品,使得“外国之物内流,而利不外泄”。这也与你的另一大功绩有关——】

  【秦念:丝绸之路。】

  【刘彻:……西域?】

  提到功绩,刘彻可就极为感兴趣。

  以丝绸换牲畜——西域的良马?

  没错,虽然秦念还未言及外国指的是哪一国,刘彻已经猜到了答案:

  西域诸国。

  二十年前,刘彻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寻找大月氏,欲与之联合夹击匈奴。

  然张骞被匈奴所俘,十年后才得以逃脱。

  此时月氏人被匈奴唆使的乌孙击败,被迫继续西迁。等到张骞找到大月氏,他们已经找到新的国土,不愿意夹击匈奴。

  张骞返程时又被匈奴所俘,扣留了一年多,等再逃出来回到长安,已经是七年前。

  刘彻也因此得知西域诸国的情况。

  四年前,因出使西域的功劳与出击匈奴获取的军功,刘彻封张骞为博望侯。

  但前年他派张骞与李广分两路攻打匈奴,张骞失期,致使李广的部队损失惨重。张骞按律当斩,以爵位赎为庶人。

  【秦念:没错,就是张骞“凿空西域”。】

  已是庶人的张骞热泪盈眶。

  他的姓名竟然出现于天幕之上,为大汉臣民所知。

  甚至流传后世!

  【刘彻:只是与西域诸国贸易,也能算是一大功绩?】

  刘彻有些怀疑。

  他派张骞出使,最主要的目的只是对付匈奴。

  与贸易相关的丝绸之路却被视为他的一大功绩?

  刘彻当然不会嫌自己的功绩多,但若是秦念将小事说成大功绩,那他就得怀疑又遭到了嘲讽。

  【秦念:对外贸易只是附带品。丝绸之路最大的意义,是给华夏开启了一扇看世界的窗。】

  【刘彻:?】

  不仅刘彻疑惑,所有看到秦念此言的人都感到疑惑。

  丝绸之路都已经以丝绸命名了,怎么贸易却只是附带品?

  看世界的窗?

  【秦念:司马迁的《史记》记载: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秦念:这在后世衍生出一个成语:夜郎自大。】

  夜郎国。

  十六年前,唐蒙上书说夜郎国有精兵十万,乘船沿牂牁江而下可为制越奇策。

  刘彻任命他为郎中将,领千人入夜郎,以丰厚的赏赐与大汉的威势说服夜郎侯多同,在此设置了犍为郡。

  但刘彻心知这只是夜郎侯贪图赏赐。

  想要夜郎侯彻底归附,要等到彻底平定南越。

  只是这夜郎国位处西南,与西域的丝绸之路有何关联?

  ………

  司马迁心绪复杂。

  他明明还什么都没有写,他“写”的《史记》就已经为天下所知。

  【刘弗陵:《史记》何在?朕未曾见。】

  先前秦念提及“史家之绝唱”时,刘弗陵就想问这个问题。

  但当时正谈论张汤之死与阿父在后世的名声,刘弗陵不好询问。

  之后又被儒家、盐铁之议等事转移注意力。

  直到此时,刘弗陵才问出这个问题。

  ………

  太史令写的《史记》,刘弗陵不曾见?

  刘彻很快就想明白怎么回事。

  因李陵之事受腐刑,所书又被称为“史家之绝唱”。

  司马迁想必写了不少不能示于当世的谤言。

  哼!

  ………

  秦念再度感慨这个群里演员们的敬业程度。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有这么一段:“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

  翻译过来就是“我要认真写完这本书,(正本)藏在名山中,(副本)传给(京师的)后人,在大的城镇中流传,才能弥补我之前所受的屈辱”。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系统 无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