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然能以这种方式留名后世!
【李世民:秦皇为何要劝百姓这般施为?】
李世民知道秦念劝诸帝陵寝从简是为百姓计,也知刻于石上的文字可助后世不为伪史所扰。
但他不明白秦念为何会在意百姓的生平。
“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咸池”这样的“诗”,为何能为秦皇所见?
【秦念:那当然是防某些史官春秋笔法,也防某些皇帝粉饰太平。】
【李世民:秦皇思虑周全。】
李世民猜测这就是秦念“考古”得来的感悟。
若仅是史官与帝陵记录历史,当世就能隐瞒甚至篡改史实。
可倘若有着无数百姓的墓葬记录作为印证,就难以伪造篡改。
有百姓之墓葬,也能反过来遏制改史之风。
【秦念:刘秀,现在理解为什么异族男子的子嗣也应视为本族子民了吗?】
陪葬品的事情说完了,秦念继续先前的话题。
从奴隶后代说到陪葬品,这话题确实有点太过跳跃。
不过这是聊天群嘛,完全可以理解。
【刘秀:现在是男子为尊。】
刘秀明白秦念的意思。
上古时期华夏以女子为尊,女子与男子不应被区别对待,女子诞下的异族子嗣也应视为本族。
但如今是男子为尊。
刘秀还是认为应该遵从父系血统。
【秦念:本族女子的子嗣不能算本族子民的依据何在?】
见刘秀的扮演者钻死胡同,秦念就把问题抛回去。
当讲道理说不清的时候,去否定对方的理由比说服对方要容易得多。
【刘秀:……】
秦念这么一问,刘秀发现他竟然真的找不出依据。
非要说依据,他只能想到周礼的男女有别。
但上古时期女子为尊,周礼隐史才能佐证的论断显然是错的。
他找不出能够佐证自己所想的依据。
【朱元璋:那些去和亲的公主诞下的胡人也是汉人不成?】
【秦念:假如二凤把吐蕃吞并,文成公主的子嗣就是汉人。】
【秦念:不承认异族男子的混血子嗣是汉人,那么管理异族男奴的难度就会直线拔高,你非要这么做,朕也管不着。】
【朱元璋:……】
【刘秀:朕已知秦皇之意,谢秦皇解惑。】
原来秦念将异族与汉人的子嗣视为本族,其目的是促使异族融入华夏。
刘秀没有异议了。
那些卖到国内的异族,最大的希冀必然是与汉人生下的子嗣会被视为汉人。
有希冀,才更容易归顺。
群内没有蠢人,即使有刘盈这样一时半会想不明白的,也有陈平为他解惑。
………
与此同时,群内除了秦念之外,其余所有皇帝的民心排名都再度上涨。
这是奴隶的民心。
早在秦念说“限时放归自由”“立法保障本族奴隶的人身安全”时,各朝各代的奴隶就在焦急等待后世秦皇能够说服他们的陛下。
如今没人再反对秦念所言……
这是否意味着陛下将会采纳此策?
………
对此不满的人当然有,而且很多。
尤其是家中有奴隶作为财产的人。
但奴隶的数量,只会比奴隶主多得多。
奴隶主的愤怒在民心榜上无足轻重。
【李世民:文成公主是谁?】
见异族奴隶的话题告一段落,李世民才提出疑问。
他隐约猜到这是嫁去吐蕃和亲的公主,但能被秦念提起的人,李世民觉得有必要询问一下。
会不会又是一位解忧公主?
【秦念:贞观十二年,吐蕃攻打松州,败归后献财宝金银,你将宗室女封文成公主嫁去和亲。】
【秦念:然而你错估吐蕃对于大唐的威胁——吐蕃位处高原天然占据对唐的地理优势。你以为和亲能维持和平,实则文成公主带去的农具和粮种,为吐蕃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粮食供应。】
【李世民:……】
只看秦念的语气,李世民就知道这次和亲令其极为不满。
也知道吐蕃必然是后世唐皇面临的“外患”之一。
【秦念:汉朝被迫和亲时也只是送财物和公主。】
【刘邦:……】
【刘彻:……】
被迫和亲,这四个字着实难听。
刘彻答应分封女诸侯,已收到十数封有野心的宗室女的上书。
【秦念:二凤,到底是谁在教你打赢了还和亲,和亲不仅送公主,还送对方农具粮种?知道资敌坑的是你的亲儿子吗?】
文成公主入藏被视为唐蕃友好的象征。
但秦念对此持保留意见。
松赞干布在文成公主入藏的九年后就死了。
二十年后,吐蕃入侵西域,攻占安西四镇。
又过八年,吐蕃占领赤岭,使得鄯州再无屏障,之后饱受吐蕃侵袭。
这时候文成公主还活着。
两国交战,可想而知她的处境会有多艰难。
唐蕃之间的战争不是小打小闹。
单是安西四镇,吐蕃就与大唐展开长达数十年的拉锯战,直到长安二年武皇置北庭都护府,这场拉锯战才宣告结束。
秦念不知道有多少唐军死在这场拉锯战中,但必然在十万以上。
至少十万唐军埋骨异乡。
若唐太宗知道这样的后患,会在贞观年间想办法处理掉吐蕃的威胁吗?
她不知道,但这是秦念的意难平。
【李世民:朕虽然还没有这么做……但确实是朕所为不妥!】
早在看到“资敌”“坑亲儿子”时,李世民就对长大后的雉奴充满了歉意。
显然,吐蕃在雉奴继位后再次袭唐。
看秦念的语气,就知道那时的大唐极有可能失利。
………
“必须防范吐蕃!”
武照看出了秦念的言外之意。
十年前开始,吐蕃就屡屡进犯西域。
四年前吐蕃联合疏勒、龟兹反叛,攻入安西四镇,虽然此次叛乱已经镇压,但吐蕃袭唐之心不死。
三年前,吐蕃大败吐谷浑,已占领青海全境。
武照六年前开始参与国政的决策,深知吐蕃之害。
秦念之言更是让她明白,吐蕃之害还是被严重低估。
“高句丽之战还未结束,两线作战……”李治眉头紧皱。
他当然也看得出大唐应是失利于吐蕃。
“陛下,应以异族之奴筹集军饷。”
李治头又有些疼,武照见状连忙伸手为其按揉。
“此事就交由皇后处置。”
【李世民:朕应如何处置和亲之后的吐蕃?】
第59章
李治按住皇后的手。
看着天幕上阿耶之言, 他只觉眼眶酸胀。
阿耶已不可能再赐婚吐蕃。
这个问题,是阿耶替他问的。
【秦念:这个问题可以以后再谈,现在谈没有太多意义。】
【李世民:你知道朕是想要问什么吗?】
【秦念:正是因为知道你要问什么, 所以现在没必要说。】
【秦念:毕竟你与李治的处境完全不同。】
秦念当然知道这个问题李世民是替李治问的。
这样一段对话,应该是为了增强沉浸感,体现李世民与李治的父子情深。
毕竟群里的打工人都清楚,肯定是武皇的话题最适合讨论“如何处置和亲之后的吐蕃”。
【李世民:有人与雉奴的处境相似?】
从三个话题都是“常驻成员”来看,李世民知道以后的话题大概率也是常驻成员。
难道……
【赵匡胤:的确如此。】
【朱元璋:武曌。】
【武曌:……】
武曌默然。
岂止是相似。
那简直就是一模一样。
………
“皇后,你本家可有人名为武曌?”
李治按着皇后的手,从额头缓缓放下。
阿耶不知他的皇后姓武,但李治自己清楚。
天榜上无太子李弘之名。
武姓皇帝只有一人,正如新朝也只有一个皇帝。
叫做王莽。
“我族中并无名为武曌之人, 天榜有显儿的名字。何况此时并无‘曌’之一字, 这武曌应是后世之皇, 恰好同样需要与吐蕃、高句丽两线作战。”
弘儿变成显儿,或许是弘儿因体弱早逝。
李治又将皇后的手按至额头。
武照继续为陛下按揉。
她心知武家的男丁恐怕都将被陛下软禁,只等天幕透露武曌的身份。
【李世民:武曌,难怪你先前会询问羁縻之弊。】
李世民懂了。
这武曌恐怕就是效仿大唐用了羁縻之策。
或是因为寿数比他更长, 故而人到晚年就已经面临羁縻政策的弊端?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系统 无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