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 皇帝聊天群_九月有衣【完结】(94)

  但问题来了,这惩的是哪家思想认为的恶,劝的是哪家思想认为的善?

  史书,最应该做的是公正记录。

  就算要表达个人思想,大可以在附录中写上自己的观点,而不是暗搓搓地“详略得当”。

  有句话叫做“‘要断章取义’取自‘不要断章取义’”。

  儒家史官这种做法,必然导致史书变成儒家传播思想的工具,而不是客观记录当时的事实。

  假如房玄龄犯的事不小呢?

  褚遂良这么一“隐”,整个事件就变得扑朔迷离。

  少记几句褚遂良的劝谏,几个字写清楚房玄龄究竟犯了什么事,这对于儒家史官来说是很难做到的事情吗?

  【李世民:雉奴,玄龄犯的是什么错?】

  房玄龄额上沁出冷汗。

  这种自己还什么都没有做,但后世之人却将会道出过错的境遇,对于君王与臣子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即便秦念说过“法不刑尚未犯罪之人”,但那也得看是什么罪。

  汉武帝可以放过李绪,却不会放过刺杀他的马氏兄弟。

  【秦念:不要说。】

  【李治:?】

  【秦念:房玄龄是难得的贤相,不要以还没有发生过的事情污其名声。如果不是危及社稷的大错,你就不要说了。】

  【李世民:是朕考虑不当,应是如此!】

  【李治:那儿臣就不说了。】

  秦念不让李治说,当然是因为李治的扮演者若是真要说,在所有史书均没有相关记载的情况下,只能随便编一个过错。

  即便只是甲方用来自娱自乐的聊天群,秦念也不希望将毫无根据的过错加诸于一代贤相之身。

  其实从这个方面说,儒家的春秋笔法改史已经成功了。

  他们塑造了一个几无过错的儒家贤相。

  秦念哪怕因为“微谴”怀疑这段历史有点问题,也会因为贤相之称而极为敬重房玄龄。

  【秦念:朕也不是在怀疑褚遂良暗藏祸心,盖棺定论地说,他对大唐忠心耿耿。】

  褚遂良现在不在长安,正奉圣命在外修建庙宇。

  因陛下已承诺不再兴修寺观,此事只能暂缓,他需要上书询问后续。

  此前看到秦念言史书之事,他只觉恐惧。

  恐惧于未来的自己是否变成一个包庇宵小的小人。

  如今看到秦念的盖棺定论,褚遂良才以袖拭汗。

  【李世民:史官隐史……你是要说春秋笔法之事?】

  【秦念:对。儒家以孔子为圣人,孔子修订《春秋》的时候,“笔则笔,削则削”,“以一字为褒贬” 。】

  【秦念:其实孔子用春秋笔法修史没什么大问题。他不是史官,是以学者的身份整理《春秋》,当然可以按自己的喜好写一本宣扬儒学的史书——可后世的史官,你们为什么要用春秋笔法记史?】

  【秦念:你们究竟是史官,还是儒家的传道者?】

  一句问话,让各朝、尤其是身为儒生的史官冷汗涔涔。

  他们甚至无法以圣人之言为自己开脱。

  孔子用春秋笔法,那是因为他不是史官,而是儒家的开创者。

  他们身为史官……

  他们究竟应以史官的职责为重,还是以儒生的身份为重?

  【李世民:朕……竟未曾想过这个问题,儒家的史官确实以春秋笔法为记史之常态。】

  李世民没有责怪史官,也不会责怪褚遂良。

  这不是某个史官的问题,而是自汉武崇儒、甚至更早之前,没有人觉得这么记史有错。

  李世民自幼读儒家经典,也读各朝史书。

  但正因为他学儒而成,竟丝毫不觉史官以春秋笔法记史有问题。

  若不是秦念先前说出赵匡胤一朝的儒家史官是怎么编造本朝的伪史,现在他有可能认为秦念在危言耸听。

  如今李世民才发觉:

  当史书成为儒家的传道之书,从隐史走到改史也就不足为奇!

  【秦念:你倒也不必装成白莲花,改史这事你也有份。】

  【李世民:朕未曾改史。】

  李世民这话说的十分真挚。

  他确实未曾改史。

  但他也没有怀疑秦念是故意抹黑他。

  天幕禁止谎言,秦念能说出这句话,只有一种解释:

  秦念被后世篡改的史书所误导。

  看来纵是“考古”也不能尽知过往的历史。

  【秦念:你现在是贞观四年,改史的是未来的你。】

  秦念说唐太宗改史,是因为温大雅所著的《大唐创业起居注》与《旧唐书》有明显的出入。

  这并不意味着秦念更相信前者的记载。

  温大雅著书时,皇帝是李渊,太子是李建成,他就必然会去美化这两人代表的正统,《大唐创业起居注》中有着大量对李渊的歌功颂德,足以说明温大雅的这一倾向。

  不同史书对同一事件出现矛盾的记载时,后人很难判断出哪个版本更可信,多是按照个人喜好进行解读。

  秦念认为史书的可信度和神异含量成反比——

  《大唐创业起居注》中神异含量远超《旧唐书》对同一时期的记载。

  只是《大唐创业起居注》的重点在于美化李渊,对于太子李建成会有偏向但应该不至于给他编造完全不存在的功绩。

  两书对比,唐太宗有可能隐去了李建成的部分功绩。

  ——如果李治发言否定李世民改史的说法,秦念也能配合他的剧本,改称是李渊改史误导了她。

  不过秦念也不赞同唐太宗开改史先河的说法,改史分明就是皇帝们的基操。

  都不必看其他的东西,光是神异部分就全是改史的铁证,有多少皇帝给自己编了神异就有多少皇帝改史。

  比如开“天子气”先河的汉高祖刘邦。

  【李世民:……】

  这话李世民就没法接了。

  他怎么知道未来的自己做了什么?

  但李世民没有追问雉奴此事的真假,就已经说明他的心虚。

  【秦念:李治,说说看,你爹都改了些什么?】

  【李治:……】

  别说此刻风疾发作,李治正头疼。

  就算风疾没发作,他也不会回答秦念这个问题。

  【李世民:……】

  雉奴的沉默,就已经是在告诉李世民:

  他在未来真的改史了!

  【秦念:你的改史主要是隐去你哥的部分功绩,后果是你哥的过错也被后人认为全是你编的。】

  李建成败于玄武门之变,可见他的才能不及唐太宗。

  杀兄囚父这部分没改,就说明唐太宗的改史还算克制。

  至于唐太宗究竟是早有预谋要篡位,还是被李建成多次谋害从而被迫起兵,说实话并不重要,秦念没必要追问。

  就算问出来,那也只是这个聊天群的剧本是这么写的,并不代表真实的历史。

  【刘彻:呵!】

  刘彻记得李世民是“杀兄囚父”。

  原来李世民不仅杀太子,还隐去太子的功绩,最后反噬自己。

  刘彻自是鄙夷这种行径。

  ………

  朱棣心中一震。

  唐太宗只是隐去李建成的部分功绩,都被怀疑李建成的过错全是他所编造。

  那自己……

  【李世民:朕必不会再行此事!】

  第70章

  李世民等了一会, 没看到雉奴的澄清,只看到汉武帝的冷笑。

  他只得承诺不再改史。

  李世民猜测自己改史是顾及身后名。

  若那时的自己知道后世并不在乎皇帝如何登基,或许就不会行此举。

  【秦念:二凤, 你曾感叹“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朕深以为然。】

  【秦念:改史不仅过在当代,更是祸及千秋。就像儒家自以为是在“惩恶劝善”,实则是扭曲历史这面最重要的镜子,毁掉史书最重要的作用,让后世无法知兴替。】

  【李世民:改史一事,是朕的过错。】

  李世民诚恳认错。

  此前天幕就说过因儒家改史, 致使朱元璋一朝重蹈大唐对异族怀柔的覆辙。

  ………

  各朝儒家史官尽皆掩面。

  能够在明君治下就任史官一职的他们, 绝非愚昧无知之辈。

  当秦念将改史的后果道出, 他们终于明白用史笔去“惩恶劝善”,实则是毁掉史书最重要的作用:

  那就是让后人以史为鉴。

  真要宣扬儒家的道理,应该由儒生去注解史书,而不是将正史编纂成一家之学。

  若非秦念这般好“考古”的帝王从陵墓中获知历史的真相, 儒家的过错还将一直延续下去。

  再想到后世秦皇所言华夏竟成“夜郎国”, 更是无尽的后怕涌上心头。

  【李世民:史官之事, 朕又当如何修正?说来惭愧,大唐或许找不出非儒家出身的史官。】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系统 无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