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后, B知道了,但也没有来取,反而将地址写成密码编入了一套书中。
这套系列书的具体数目未知,至少有两本。
其中一本流入法国被让·杜邦获得;一本被放在剑桥杰克学院图书馆,被人以秘密交换情报方式取走。
不过,这样复杂的取宝流程只针对挖出一大罐珠宝,它值得吗?
价值连城的珠宝,确实会吸引很多人不断探寻。
布兰度不否认钱财动人心,却难免觉得如此轻松省略过程,直奔《老太太的针线活》的谜底,是不是过于简单了?
实情如何,只有看到宝藏书才能做出更进一步的判断。
一周前,布兰度与西格再次接头。
很遗憾,西格那一边没有突破性进展。
他先前往《法兰西的浓情蜜意》杂志社,以诚动人,见到了撰写“杜邦先生与他的情人”美文的供稿人杰西卡·波佩尔小姐。
根据波佩尔小姐的说辞,她确实参考了让·杜邦凶杀案写出文章。
在杂志故事中提到的杜邦先生喜欢针线活,为了他的恋人缝制裙子,不全是胡编乱造。
波佩尔在凶案发生见报后,去了图卢兹市走访。
经过一番打听,发现从来没人亲眼见过传闻里杀死让·杜邦的那个神秘情人。
他的同事却看到让·杜邦阅读家政书籍。
同事笑话让·杜邦,作为好端端的教会文法老师,居然变化了阅读口味,读起了女家教才会看的书,真是没有男子气概。
让·杜邦很少与人争辩,遇上这种事往往是忍气吞声就走了。
为什么让·杜邦要看针线书?书是从哪里来的?
波佩尔小姐无从得知,但将异常现象与传闻中的情人联系起来,编成故事写入杂志。
她认为或许存在某位神秘人,使得让·杜邦改变阅读习惯。两者之间却不一定是恋爱关系,而有其他纠葛导致了凶杀案的发生。
不论猜测正确与否,这种想法使得收入《法兰西的浓情蜜意》的那篇文章在缠绵表象之下多了一抹古怪底色。
西格听闻波佩尔的写作经历,他也走了一趟图卢兹市。
在那里确认了让·杜邦与欧文、哈罗德的生活踪迹。杜邦与两位伐木工没有相识交集,但都生活在同一个街区。
至此,可以证明此前的推论正确。
一本“针线书”的流向:「?」→让·杜邦→欧文、哈罗德。
除此之外,法国之行没有别的收获。
无从得知让·杜邦是从哪里搞来的书,这个「?」也无解。或许是从二手书摊买的,但已经无从查起了。
不过,西格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角度。
今年年初,让·杜邦因为“针线书”被害。欧文与哈罗德拿到书,在秋天来到了剑桥。
两年前,剑桥杰克学院图书馆出现了“针线书补录”,它神秘消失了。
换句话说,读了上册的人,不知道在剑桥的补录早就被取走。
读了补录的人,是否读过上册?
读过的话为什么没有收好,或者直接毁去?还放任它被留在法国?
或者没有读过上册,那又是否知道这套书的其余部分在哪里?
最初刊印这套书,究竟印了几本?
每本书之间相互关联吗?是单向给线索,比如读了A册才能发现B册的踪迹?或者只读其中一本也不妨碍寻宝?
那就引发新的问题:
什么“宝藏”不用集齐线索就能去寻找?它真的是实物吗?
西格无法回答。
布兰度也给不出答案。
如今只有蛰伏,等运气降临,将来遇上某个人、某件事、某个事故触发新线索。
破译“针线书秘密”要有足够的耐心,对今天挖出的珠宝也要缓缓图之。
不缺大笔钱款,不急待珠宝变现,先把它们存起来。
存在哪里呢?
以布兰度的视角审视如今的银行,是这家不安全,那家也有漏洞,指不定哪天保险库就被盗了。
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
存一家银行的风险高就分散储存,也留一部分在朗博恩的书房里。
五六百件珠宝首饰,价值很高,数量听起来不少。
一旦使用粗放收纳的保存方式,它们的空间占比却很小,区区两个篮球大而已。
班纳特先生与嘉丁纳舅舅没看出布兰度带回了珠宝,以为老旧手提包中又是一本本砖块似的书。
“明天父亲与我要返回朗博恩。”
布兰度对嘉丁纳舅舅说,“麻烦舅舅不时留意一下222号的情况。房子是被拆空了,倒不担忧再丢东西。无人居住,说不好会引来游手好闲者砸窗户玩。”
无人居住的房子无法及时修理门窗,说不定就引发破窗效应。
先是某几个人砸窗户玩,后来引来一群流浪汉入室也不无可能。
嘉丁纳舅舅:“放心,我会帮着看守。也不用太担忧,最近四个月的治安比以往好了不少。去年,《大伦敦警察法》颁布,9月29日苏格兰场正式成立了。
这一带汇集银行、交易所、珠宝店,是主要巡逻区域。自从伦敦警察定期巡逻,扒手与流浪汉的踪影也少了。”
布兰度:“但愿吧。”
该怎么说实话,即便再过三百年,她也无法信任伦敦警察厅。一时间,居然说不清哪个时段的苏格兰场更令人腹诽不已。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综英美 女扮男装 山海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