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后,李泌辞官,并推举漳县县尉宁成为新任玉溪县令。
秋风飒飒,李泌骑着白马走在玉溪县外的小道上,他身后还跟着两个下仆。
李泌抬眼看着天空,辽阔澄澈,一望无际,他深吸一口气,微凉的空气穿过鼻翼直入肺腑,让他精神为之一振。
“你们先回家,这一年并不必来找我了。”李泌扭头吩咐道。
“怎能如此,郎君一人在外若是遇到歹人……”李泌身后的家仆急切开口。
“寻常歹人奈何不了我,我亦从小习剑。”李泌淡淡道,“无需多言。”
二人虽不放心,可主子既然开口,便没有他们再多劝的份。自家小郎君一向坚持己见,连自家郎君都无法改变他的心意,更别说他们两个家仆了。
无奈之下,二人只能看着李泌一人骑马离开。
已经入秋,铺在地上的枯枝败叶仿佛燃烧的火焰一样。
李泌骑着马走过,他的脊梁挺得笔直,白色的马蹄仿佛在踏火前行……
稻田终于开始收割了。
李长安直接搬到了裴素别业中,眼巴巴地蹲在稻田边上看着佃户收割水稻。
第55章
这是占城稻收获的第一年,不过现在还没有占城这个地方,于是这个稻种就改了名字,叫做安素稻。
取李长安之安,裴素之素,一个派遣人马万里迢迢寻回了稻种,一个夙兴夜寐将稻种种出。
李长安已经等这片麦子等了许久,若不是惦记着安素稻的产量,李长安早在两月前便跟着沈初王缙一同回长安了。
如今稻子终于可以收获了。
李长安站在田垄上,她的身侧是抱着记录板的裴素。
“我预估的产量是每亩收两斛。”裴素淡淡道。
李长安倒吸一口气。
目前唐朝的粮食种植,北方粟米小麦约每亩收不到一石,南方水稻产量要高一点大概是小麦的一倍半。
十斗为一斛,在唐朝,斛是石的别称,一斛等于一石,一石约为六十公斤,用后世单位计算,就是北方小麦亩产约一百斤每亩,水稻产量约一百五十斤每亩。
直接将水稻产量提高到三百斤每亩了,翻了一倍!
而且安素稻最大的优势并不是它的亩产,而是它可以一年两熟三熟。
只是对于这个结果裴素并不满意,她颦眉道:“我正在制化肥……只是即便达到清末的农业生产力,也只能到一百八十公斤每亩。明清时期农耕成熟,再想往上提升产量就不容易了。”
清末有多少人来着?四万万人,四亿。就算打个对折也有两亿,现在大唐人口也就八千万,只要假以时日推广开,完全够养活全大唐的百姓了。
李长安忙不迭道:“够用了,够用了。”
裴素沉默片刻道:“粮食永远不会够用。”
顿了顿她又道:“在这块地上亩产能到三斛,是因为我用了最好的条件去照顾田地,若是普通百姓耕种,应当只有两斛至两斛五斗。”
“任重而道远。”裴素认真看着李长安。
这块田地周遭还围了许多人,大部分都是附近的百姓。
裴素的别业在附近几个县内的名气不小于李娘子,百姓们都知道这里住了一位神农娘子,他们所用的好农具都是这位神农娘子制造。
何况田地一侧的路上每日都有许多人来来往往,只要是略懂种地的百姓,都能一眼看出来这块地里的水稻长势有多好。
一听说神农娘子要开始收割稻米了,周遭的百姓立刻拖家带口地想要来沾沾喜气。
此时已经收割完了一亩,一旁已经有人抬来了秤,就地处理完上称,三石四斗,晒干脱水后三石略高一点。
“老天爷啊,祖宗保佑,裴大娘子保佑……”
目测着这一个重量被称出来的仆人和百姓互相抱着又哭又笑。
亩产三斛啊,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粮食翻了一半,意味着家里再也不用饿死人了,意味着每顿都能吃饱!站在这儿的人没有一个人不曾见过自己的至亲血肉饿死在他们面前。
三年一小灾五年一大灾,若是遇到了丰年家里人还能吃饱肚子,若是遇到了荒年那就是路有冻死骨,饿死的时候肚子里都塞满了树皮草根。
有几个老农浑身黝黑,手掌上满是裂缝和厚茧,他们跪在田口,双手抓着土往脸上拍打,满是沟壑的老脸上眼泪早已如断了线的珠子一般往下砸。
“裴大娘子保佑,李娘子保佑,咱们的儿孙再不用挨饿了……”
这种心情是没有挨过饿的人很难理解的感受。
整个别业中已经充斥满了喜气,所有人都像疯了一样蹦蹦跳跳,有跪在地里一跪不起的,有不管三七二十一抱着身边人就开始蹦跶的,还不停地有人跑到李长安和裴素面前给她们磕头。
在一群疯子中,仅有的两个清醒人便显得格格不入了。
李长安是因为没挨过饿,无论吃得好坏起码她没有三天吃不上饭过。
至于裴素,李长安很少见到她有其他表情。
一开始不熟的时候,裴素还愿意在她面前装出个正常人样子,脸上表情还生动一点。后来两个人熟悉了,裴素就直接不在她面前掩饰了,每天都冷着一张脸,别人不和她说话,她就绝不和旁人说话,旁人主动来找她说话,她也爱搭不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女强文 基建文 金玉满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