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连大理寺这种大宋最高司法机关,也不能做到完全公正,百姓能信赖的还有谁?
他抱拳行礼,心悦诚服,“公孙先生教训的是,展昭一定尽力!”
包大人拍拍他的肩膀,示意他放松,莫要如此紧张。
这是在开封府,并没有危险。
展昭不好意思笑笑,“那第二个结果是什么?”
“这个后果更严重,”公孙先生神情凝重道,“假设你和苏姑娘顺藤摸瓜,查出万门窟,查到襄阳王,然后把所有人一网打击。但是展护卫你可知,襄阳王在朝中的势力有多大,又有多少官员和他关系匪浅?”
展昭摇摇头,表示不知。
“官家亲政前,襄阳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朝中势力几乎能和太后分庭抗礼,说是占据了半壁江山也不为过。官家亲政后,襄阳王就藩,可因其之前的功绩,以及他对官家关怀恭敬的态度,所有人都认为他忠心耿耿,和八贤王并列为贤王。”
“这种情况下,官家对他留下来的老臣,并没有打压,只是正常调任而已,再加上太后虽然久居后宫,不再过问朝事,可官家事母至孝,并不因太后不再管事,就打压太后掌权时留下的重臣。”
这话说的隐晦,但展昭倒是听明白了。
官家的手段虽然不俗,但他要的是平稳过渡朝堂权利,因为即便掌权了,太后的人没打压下去几个,只是让他们渐渐变得听自己话了,而不是一味依附太后。
而和太后势力形成平衡关系的襄阳王旧臣,只要没犯错,也大部分都在。
虽然经过十几年的怀柔手段,这些人还有几个忠心襄阳王,真的不好说。
可如果襄阳王谋反了,他们一个也跑不了。
就像官家也没怀疑过襄阳王一样,那些曾经被襄阳王提拔过的大臣,至今还认为跟对了主子,襄阳王确实是大宋不可多得的忠王贤王!
而他们有幸能被襄阳王提拔,又得到官家重用,是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好事。
因此哪怕襄阳王远离朝堂十几年,他们依然以襄阳王门生自居,并且逢年过节还会给襄阳王送礼,以表没忘了王爷过去的恩德。
这是他们展现品行的方式,表示不忘旧恩,同时也是向圣上隐晦的表明,自己这样对襄阳王,也会这样尽忠圣上。
对此官家的反应是,嘉奖其品行,并表示赞赏。
也就是说,这些人至今还挂着襄阳王旧人的招牌在外行走,如果襄阳王谋反之事被揭穿,无论他们是否真的参与,明面上都扯不开关系。
而朝中太后一党,也绝不会放弃这大好机会,势必要让他们落马,好换上自己人。
这倒不是说他们到现在还惦记着十多年前的纠葛,而是为了利益。
好位置就这么多,别人下去了,自己就有机会上去,空出的更多位置,还能安排自己势力的人,好壮大实力,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一旦这事揭发,朝堂的局势顿时陷入无限争斗中去,到时朝局不稳。
“可难道就因此包庇襄阳王吗?”展昭皱眉,这和他坚持的正义和律法不符。
“当然不是!”包大人回身,斩钉截铁道,“对襄阳王的怀疑,本府已经禀告给圣上知晓,圣上虽然难以置信,但也相信本府不会说谎。之后官家会有所行动,把有可能参与之人排除出朝堂。”
以襄阳王旧人自居的,只有一小部分还念着旧日襄阳王的恩情,剩下的都只是面子情。
官家会把那部分顽固的人远远调走,让他们去偏远地区任职,剩下的人中,统统查一遍,只要犯错,就罢官。最后那些有能力又没触犯国法的官员,官家会给他们升职,以便之后更好的面对太后党派打压。
与此同时,对于太后遗留下来的人也比照办理,把一些酒囊饭袋,禄蠹之辈清理出去,剩下即便之后跳得再欢,在朝中留下的襄阳王旧属是真清白无瑕的情况下,也无法对他们做什么。
毕竟官家一向仁善大度,且不因言获罪。
那些人虽然自称过襄阳王旧人,可没证据就是没证据,除非你拿出证据来,不然告是告不倒的。
即便太后来施压,官家也能有理有据的反驳回去。
而且到时,许多人都下去了,剩下的跳得再欢,人数也有限,翻不起浪花来。
“展护卫,凡是事缓则圆,不能一味鲁莽强干,这个道理我希望你记在心中。”包大人道。
身在官场,很多时候不能仅凭一腔热血,他倒不担心展昭好心办坏事,这点分寸展护卫还是有的。
只是过于刚直,很可能让展护卫受伤,并受人攻讦。
他怕到时候自己想保,都保不住!
不得不说,包大人的担忧是深谋远虑,眼光长远,原著里展昭可谓是备受委屈,好几次被人攻讦,陷害,而差点没了性命。
索性御猫也是猫儿,还是有几条命在身上的,让他一次次死里逃生。
不过这一次嘛,包大人突然想到了苏叶,这可真是个聪慧过人的姑娘,就连朝局政斗都看得这么清楚。
他可从未透露自己已经提前和官家说了襄阳侯之事,而苏姑娘不仅猜到了他的行动,也猜到了官家会有的反应。
这已经不是聪明可以形容的了,而是太过懂人心了!
这样的人往往会给人心机深重,深不可测之感。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萧凌凌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