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光这才开心了些,拿着甄栩给她专门编的书本,叽里咕噜了几句便去看书了。
黛玉发愁道:“眼下如此,日后这孩子——”
甄栩揽住她的肩膀:“你放心,过几年就好了。”
恰好,晴雯进了院子,见他们两个举止亲昵,笑道:“哎呀,我可来的不巧了。”
黛玉红了脸,把甄栩推开。甄栩摸摸鼻子:“妹子这样高兴,可是有甚好事?”
晴雯一挑眉:“欧罗巴的一位公爵邀请我和黛玉去他们那里参观呢。”
甄栩笑道:“可见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先还有人上书参穗州棉纺厂,今年棉纺厂上交的银两足够让他们无话可说了。”
这几年,棉纺作坊逐渐扩大为棉纺厂,生产的棉布洁净柔软,虽然穗州到欧罗巴比天竺要远些,可机器加持之下生产的成本却低了许多。且雍国的印染技术本就高超,又有晴雯和黛玉结合欧罗巴文化的专门设计,穗州这个半官方半民间的棉纺厂生产的棉布一到欧罗巴,便被抢购一空。
福里格的家族在这一项贸易上便赚得盆满钵满,时不时托运一些贵重礼物让福里格转交。至于这趟参观邀约,也是出于甄栩的暗示。
一来虽然有了棉纺厂,可下一步要如何做他没什么头绪,若是此时能去西洋诸国走上一圈,也能有所启发;二来,皇上这几年再没有其他子女降生,后宫里太子殿下和二皇子之间的帝位之争已经隐约有了雏形。他与二皇子可算得上亲戚,这几年又大出风头,难保皇帝不会为着平衡使出手段。
此时正是激流勇退之时,甄栩与黛玉商量过后,便下定了决心。
黛玉道:“想起幼时在扬州,时常在官邸看游记,未料想竟然真有机会可外出走一遭。”
甄栩有些得意:“可知我是个说话算话的正人君子。”
黛玉想起当日在扬州的情形,也不笑他,只道:“虽只是私下的邀约,可事关棉纺厂,总要上书请皇上示下。”
甄栩点头,微微露出些嘲讽之色:“圣上是必允的,我在岭南六年,却不许我回京,名义上是因为慈佑堂和棉纺厂,实则是怕我结党,影响太子之位吧。皇上未免太小看我了。”
晴雯和黛玉都有些酸意,离京六年未能见着父母亲,心中思念几乎不能细说。
甄栩见她们两人面露伤感,也是一叹:“我会奏请圣上,出使西国之前,让咱们回京告别父母亲。”
作者有话要说:
其实棉花这个事情很复杂,想了解的话可以看《棉花帝国》。明清的税收也很复杂,这里就不特意区分了哈。
在纠结怎么收尾,所以更新慢了点。。。
第69章 瑶光
十年后甄家
英莲虽已经出嫁,但也时常回娘家住。今日路煜回来的晚了些,英莲帮他倒了杯水,就见旁边一个男童扒拉着路煜才换下来的衣裳,嘴里还道:“爹爹!怎么没有《欧罗巴游记》啊!”
路煜僵住,他今日事忙,把答应儿子的事情给忘了。英莲才要说话,就见旁边一个略大些的女童弹了男童的脑门:“爹爹刚进门多累啊!你就晓得 《欧罗巴游记》!”
男童吃痛喊道:“今日不买就买不到了。学堂里人人都看过,明日我要丢人了!”说罢就要弹回去。
英莲见两个孩子打闹起来,笑道:“好啦,《欧罗巴游记》本就是你们舅妈写的,书局会给咱们家送两份过来,别担心。”
话音才落,门外就有小丫头叩门道:“太太,今日书局的书送到了。”
英莲让小丫头送进来,两个小童一看,果然是最新的《欧罗巴游记》,立时便欢喜起来。
男童问道:“娘亲,《欧罗巴游记》果真是舅妈写的?从前没听您说起过呀!”
女童鄙视地看了他一眼,面带几分骄傲:“舅舅舅妈出海两次,如今是第三次了,咱们大雍还有谁能写出《欧罗巴游记》?先前的《出海游记》也是舅妈写的!”
男童也不生气:“《出海游记》我看过一遍就会背了,连母亲改编的那版戏本子我都记着呢!原来竟然是舅妈写的。”可惜上次见舅妈时还是三年前。
女童气闷,她虽心思机敏许多,记性确实比不上弟弟。不过,她对书中的故事还有些印象:“难道我就不记得?舅妈在书里写过,在南边的一个岛国上见到个古董商,盗了唐朝公主的墓葬,要把其中的珠宝卖给欧罗巴商人,还好被舅舅抓到了。”
说起这古董商,当时甄栩和黛玉从欧罗巴回大雍,这一趟行程用了两年时间。船在吕宋修整时,港口的一辆马车翻了,车上掉落不少珠宝,可这珠宝一看就来自大雍,且是前朝遗物。
抓住那位大雍商人审问,居然牵扯出一件旧案。这商人名叫冷子兴,当年见宝起意,偷走了石呆子的传家之宝。才要卖掉,便得知石呆子因为丢了传家宝打死了贾赦的消息。
冷子兴知道内情,生怕被荣国公府记恨上,便匆忙处理掉那套扇子,离开京城南下。后来便认识了一伙盗墓的,发现了倒卖墓葬品的发财机会,还把生意做到了南洋。
提及此事,男童满脸崇敬:“舅舅火眼金睛,一下子就发现了不对,把那个人押回大雍处刑了。还把和他同流合污的官员也一并抓了。”
女童急道:“这个我知道,那个官员叫贾雨村,听说他在任上没做什么好事,姨妈说这就叫‘拔出萝卜带出泥’。”说罢,想起新出的《欧罗巴游记》,趁着弟弟还没反应过来,连忙从母亲手中拿过来读。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bl/20_b/bjV5N.html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红楼 科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