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红楼] 皇子宠妻日常_月上蓬莱【完结】(12)

  迎春是大舅贾赦的庶出女儿。虽然迎春的性格懦弱,又被称“二木头”,便是平日被奶娘欺负了,也不吭一声,但黛玉知道,她是心善之人。

  探春是二舅贾政的庶出女儿。虽然喊王夫人为母亲,并不认她的生母赵姨娘,但是探春是读诗书通礼仪的,她认王夫人也是为了在这个府里活下去。黛玉知道,她跟王夫人不一样,跟赵姨娘也不一样。

  而惜春,虽然看上去冷冷的,但她年龄小,心性却是纯正的。东府经常发生一些乌烟瘴气的事情,惜春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不染东府的尘埃。

  黛玉和她们作伴,每日一道读书、针线,日子也不难打发。

  后边又来王熙凤、她挑了好几朵宫花。李纨倒是没有带宫花走,来带了些糕点回去给贾兰吃。没有带走宫花的还有宝姐姐,她只小坐,说笑一会儿就回去了。

  宝钗想起近日兄长为宫里做采买,拿了一盒堆纱宫花给她。她想着住在荣国府里,常来常往的,还准备把那一盒子宫花给母亲,让作为礼物给诸姐妹分去。谁知,林家姑娘竟跟七公主有故,七公主一出手便是六盒,还是绒花,比她手里的堆纱花要好看好多。宝钗便不再把那盒宫花拿出来,而且戴都不会戴了。

  轩辕承稷三番两次的往荣国府跑,永正皇帝是知道的。早在忠顺王府小住时,便有暗卫回来说过。

  更有轩辕承稷跟凤藻宫的贾元春打听荣国府的表姑娘之事,也落入永正皇帝耳中。

  如今轩辕承稷带着宫花出去,在永正皇帝看来,便是稷儿看上了荣国府的姑娘。永正皇帝找贾元春一问,那姑娘今年虽然不过六岁,但是个才女。永正皇帝便起了心思,林如海的女儿,稷儿又十分上心,定是不能错过了。

  没过几天,一道圣旨便下到了荣国府,宣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女黛玉,入宫伴读。

  第11章 护花(8)

  且说皇上的圣旨下到荣国府,府里上上下下都不解其故。

  要知道,刚刚来府里的薛宝钗姑娘,可是在内务府挂了号,想选秀入宫,却连第一轮都没有入围的。薛家为其费劲了心思,使了不少银子,只得了这么个结果。

  而林姑娘,自己也不知道这倒底是怎么回事。

  来宣旨的太监是夏守忠。除去大内总管苏盛,司礼监秉笔太监戴权,夏守忠便是内侍中的第三人。

  元春选秀入宫前后,贾家少不了跟宫里来传话的太监接触。贾家曾经跟夏太监打过交道。不过,以往夏太监对贾家总是一副不冷不热的态度。

  只是今儿,夏太监一脸笑意,对来接旨的黛玉上下打量一番。这小姑娘如今才六岁,便出落得出尘绝俗,还自带一股子书卷气。将来长成了,定是个倾国倾城的美人。五殿下如今对她百般关切。皇上又极疼爱五皇子。夏太监料这位小姑娘的前途,不可限量,态度跟当初迎贾元春入宫时截然不同。因为贾元春入宫那会儿,当时的皇上,也是如今的太上皇已经年迈,入宫的秀女想在那时候奔个前程,并不容易。

  黛玉垂下双眸,谢了恩。夏公公身上穿的深蓝色的绣花锦袍,很是气派。但她觉得,这身锦袍,不及际哥哥穿的素灰色的袍子好看。

  入宫伴读,没准就能常见到际哥哥了。想到此,黛玉又有些兴奋。

  领着黛玉接旨的贾母问夏守忠:“请问夏公公,我外孙女儿给宫里的哪位贵人伴读?”

  圣旨没有明说黛玉给谁做伴读,但是入宫作伴读一般都会跟固定的人。比如如今在江南当江宁织造曹大人,曾经就是太上皇的伴读。还有已经退下来的内务府总管赵大人,以及原内阁中书陈大人,他们也都是太上皇的伴读。贾母便想一问究竟。

  夏太监笑得有些高深莫测。他道:“林姑娘在上书房伴读。”

  夏太监深知皇上这道圣旨的用意。五殿下自病中痊愈后,便跟换了个人似的,并不会完全依照皇上皇后的意思行事,比如他会私自去查案。这一查不得了,把最早跟了皇上的齐妃都扳倒了。前儿内务府选的秀女,皇后掐着尖儿上的人,给五殿下选了八个。结果五殿下不知何故,看都不多看她们一眼。那八个秀女全放在外院当普通宫女使。

  皇上怜五殿下大病刚愈,在鬼门关走了一趟,性情有变也是难免的,便凡事都顺着他的意。如今这位林姑娘,据说就是摸清了五殿下的意思选的。但皇帝又不便说他在暗自揣度皇儿的意思,便下了这么一道不点五殿下名字的圣旨。如果五殿下也像对秀女那般,还有六殿下、七公主、八公主,到时便说林姑娘是给他们作伴读的,也不失了林家,还有荣国府的体面。毕竟林如海在朝中的声誉是很不错的,贾元春如今也是皇后跟前的人。

  贾母便知是夏太监有意不说了。之前跟他问元春的情况,他也是此般,说的尽是些模棱两可的话。

  但荣国府上下皆知,七公主几次托人给玉儿送东西,故而以为黛玉便是去给七公主伴读的,只是圣旨没有说罢了。

  黛玉知道,际哥哥每次送给她的东西,都是他自己的。七公主只是个幌子。所以,她真正给谁伴读,还说不定。

  不过,给皇子做伴读的,一般都是男子。不管她是跟谁伴读,她每天都能去上书房。能进宫,就意味着,她有见到际哥哥的机会了。

  不过,轩辕承稷此时还不知,他牵挂之人,正在来的途中。

  从忠顺王府回来后,轩辕承稷便跟以往那般,除了休沐日,他每日巳时开始,便坐到上书房,听先生讲课。

  原来的轩辕承稷的记忆,因为数日发热,丢失了一部分,曾经读过的一些书不记得了。而后世的他是名理科生,对文史仅停留在业余爱好者的层面。

  上书房有好几位先生授课。几位先生对轩辕承稷如今的情况都达成了共识,又回禀了皇上,让五殿下跟六殿下、七公主、八公主一起重读《四书》。

  《四书》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不过,这些书里的有些内容,是后世中学教材里有的。比如《论语》,他就不陌生。

  麻烦在于,自宋代开始,程朱理学兴起,特别是被誉为圣人的朱熹出了本《四书章句集注》。明清的学子们,便要以此书为教材,要以朱圣人对《四书》的理解为标准答案。

  轩辕承稷来的这个世界,虽然被原著作者曹公架空了,说“无朝代可考,今我师假借汉唐等年纪添坠”。但是,这个以汉唐为参考塑造出来的年代,却是有鼻烟壶等明清时代才有的物品,也要按朱圣人的理解去读《四书》。

  轩辕承稷看过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后,默默地心疼了一番这个世界的读书人。因为书中朱圣人的批注,有的地方晦涩难懂,有的地方含糊不清,还有的地方不一定对。

  可能古代原住民,对文言文的感觉要亲切一些,读朱子集注会更得心应手。但是,轩辕承稷观察了一下他前边坐着的六皇子、七公主、八公主,似乎也对朱圣人的批注不那么感兴趣。此时六皇子在聚精会神地看窗外,七公主在看手指,最小的八公主以额枕书,好像是睡着了。

  先生们其实并不怎么管他们。轩辕承稷的记忆中,只有皇上来了上书房,皇子、公主们才会老实一些,包括曾经被誉为“好圣孙”,每天至少出一篇打油诗的四皇子承历。

  三皇子、四皇子都已经相继成年,在外开了府,如今他二人便不在上书房了。

  如今上书房里最大的皇嗣便是轩辕承稷。曾经的轩辕承稷,读书很用功学习,一个字一个字背朱圣人的话。但是大病之后的记忆,便只有残句断章了。

  可见,没有深刻理解基础上记忆,就是很容易忘。

  轩辕承稷是不想把朱圣人的话再那么背一遍。而且他觉得“书读千遍,其意自现”,就是一个伪命题。搞不懂的东西,读一千遍就能弄懂了?没准写书人自己都没弄明白呢。

  背《四书五经》还不如去凤藻宫找贾元春听戏呢。上一次,她讲了贾敏出嫁。若再有机会,轩辕承稷便想打听,王熙凤是如何看上贾琏这个花心大萝卜的?贾赦那般不喜欢邢夫人,原来是怎么就把她娶回去当续弦了的?还有,贾赦明明是嫡长子,怎么就被挤到花园隔出来的东院,把荣国府正中央的荣禧堂给贾政两口子住?荣宁国府诸如此类的奇葩事件,其实还有很多。

  前排的六皇子轩辕承瞻在发呆。轩辕承稷顺着他发呆的方向看去。窗外的大柳树上,歇着两只黄鹂鸟,正叽叽喳喳着,唱得真好听。春天来了,真好。

  “请五殿下说说,《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何解?”先生看到轩辕承稷如今也开始心不在焉了,便给他提了个问题。先生听太医院说,五殿下的记忆因多日高热有些缺损,如今便从最容易的开始,跟六皇子、七公主、八公主重新学过。

  这句孔夫子的名言,曾经出现在轩辕承稷的中学课本,大学课本,以及大学选修课的教材上,并且给出过三种互不相同的解释。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红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