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呀对呀!”李承乾小鸡啄米般点头,“只靠种地,我们大唐是富不起来的,只有让大家经商赚钱,百姓有钱了,朝廷才能有钱,阿耶你说对不对?”
国家的经济很重要的!他在系统里学到过,华国上个世纪也曾困顿过,后来就是进行经济改革,短短几十年就实现经济腾飞,一跃成为世界强国,创造了一个奇迹。
当然不能把政策照搬过来啦,但这个思路却是可以借鉴的。
李世民叹了一声,摸着儿子毛茸茸的小脑袋问:“你知道为什么历朝历代都抑制商业吗?”
“我知道呀。因为经商的收益远远超过种地,如果不进行抑制,农民就会放弃田地跑去经商,粮食收成不足,大家都要饿死了。”李承乾做过功课,回答起来毫不费力,“还有就是,商人不像农民那么好掌控,他们有了钱和实力,说不定就会做出一些对朝廷不利的事情。”
李世民点头:“那你还认为应该开放商业吗?”
“我还是这么认为。”李承乾看着李世民,眼睛亮晶晶地说,“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以前田地亩产少,一家人种地,收成可能连自己家人都不够吃,所以才要很多很多人种地。但现在我们有玉米、有土豆,只要一部分人种地就能养活整个大唐,为什么还要把百姓都困在田地里?”
他撇撇嘴:“担心商人坐大危害朝廷就更多余了,任何组织权势过盛都会危威胁到朝廷,不止是商人。”
士人可能结党、世家更是跗骨毒瘤,这些朝廷都不管,怎么偏偏就要限制商人呢?
若为此固步自封,耽误大唐发展,就更不值得了。
李世民认真听了他的看法,没说好还是不好,只是道:“既然你提出来了,想必已经有几分准备,有没有奏表?”
李承乾嘿嘿一笑,从书包里翻出写好的计划表给李世民。
这份计划表费了他很大心思,光是查阅资料和学习经济知识就花了大量精力,写计划的时候也很用心,还咨询了很多人。从大的改革方向,诸如政策扶持、对外贸易,到一些小细节,比如乡镇贸易市场管理条例等等,事无巨细,写了厚厚一本。
李世民大致扫了一眼,点点头:“知道了,我有时间再细看。”
“嗯嗯。”李承乾垂头丧气地走了。
虽然成功把计划表递到李世民面前,但是他来的目的没达到——他还是得处理朝政,而且并不能想做什么做什么。
唉!
阿耶画得这个饼,它好硬好难消化啊!
李承乾回去和陆德明商量上课时间的事,李世民等他走远了,才嘿嘿一笑,拿起方才的计划表看了起来。
李世民早就想着鼓励发展工商业,只是还没腾出手去想去做,没想到李承乾跟他想到一块,还写了奏表!
嘿嘿,看看这臭小子有没有什么好点子。
第158章
李承乾和陆德明商量了一下,决定以后每天只上半天课,下午的时间则用来处理政事。
李世民则用最快的速度,给李承乾安排了一些帮忙的人手。
东宫不止是太子居所,更是一个小朝廷。太子拥有自己的班底,官署设置与三省六部相似。当初李世民做太子时东宫就人才济济,只是李承乾年纪小,之前也没有领什么差事,所以东宫没有安排多少人。
现在要协助李世民处理政事,别的也就罢了,能帮忙做事的先安排上。
李承乾看着手里的官员名单,问自己的小伙伴:“你们想不想做官啊?”
杜构他们是李承乾的伴读,现在又帮他处理政事,给他们在东宫安排一个官职也在情理之中。
杜构正在把送来的奏表进行分类,闻言没说话,先看向苏琛。
苏琛摇头:“我还想多读几年书,暂时不想做官。”
领了官职就不如现在自在了,反正现在帮着李承乾处理政事同样能积累经验,反正他现在年纪还小,很不必急着要一个官位。
李承乾点头,对他的计划表示认同,目光略过杜荷看向杜构。
杜构是松了一口气的,他现在也不想领官,本来还有点担心,如果苏琛想做官的话,他拒绝了不太好,倒显得苏琛功利心重似的,现在就没什么顾忌了。
杜构对李承乾道:“我想参加科举。”
啊?!
“你要参加科举?”杜荷看奏表看得昏昏欲睡,听到这话一个激灵回过神来,非常不解,“为什么要科举啊?”
这时候科举才开始发展,还不是朝廷取仕的主要途径。官员大部分通过举荐或者家族荫蔽入仕,然后再按部就班地晋升。
杜构是杜如晦的长子,又是李承乾的伴读,日后仕途必定顺风顺水,实在没必要参加什么科举。
杜构温和笑笑:“读了这么多年书,我想看看自己是什么水平。”
杜荷顿时肃然起敬,这些文化人可真狠。
李承乾倒觉得杜构的想法不错,在他的计划里,荫蔽制度迟早要被取代的,未来取仕的主要手段肯定是科举,如果杜构通过科举出仕,对他的前途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且杜构在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还能参加科举,也能作为朝廷的一面旗帜,鼓励更多贵族和平民参加科举,对科举制度的发展大有裨益。
李承乾眼睛亮晶晶的:“如果你要参加科举,现在就得开始准备了,我们虽然也学习经义,但是跟科举的侧重点不一样,你得花点心思研究一下。最好跟陆先生说一声,把你的课程安排改一改!”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bl/22_b/bjUUt.html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爽文 唐朝 基建文 千山不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