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 今天你直播了吗_岁长青【完结+番外】(150)

  李承乾用玉柄的牙刷蘸取牙粉刷了刷牙,轻轻吸气,感受到一口凉气直通心肺,这才暗暗得意地取过温热的巾帕擦脸。

  然后他换上一身宽松的衣服,将伺候的宫人们赶到殿外,只留下了最贴心的宫人站在角落。

  李承乾面色羞涩地开始舒展肢体,做出一些诸如抬腿摆腰甚至提臀的怪异动作。

  ——得益于老父亲的一片拳拳慈父之心,李世民决意延年益寿要从娃娃抓起。

  在看到公园里的大爷大妈们打太极之后,天策上将灵光一闪,特意请来了孙医师结合前代五禽戏与后代八段锦,另参考云青青偶尔练的瑜伽,得出了一套别出心裁的强身健体之法。

  天子亲自为此法赐名,并下敕宫中掌事女官,督促皇子皇女们习练。

  于是以太子李承乾为首,宫中的皇子皇女们开始了早起跳操的生活。

  唐人酷爱舞蹈,朝堂之上亦可蹈舞抃揖,区区几个养生操的动作自然不再话下,只是其中有些动作在他人眼前做出来还是有些令人羞耻,所以每次李承乾都要将宫人们赶到外头去。

  李承乾老老实实做完一整套操,刚好是脸颊泛红、微微发汗,他招来宫人擦汗换衣。

  等到李承乾衣冠楚楚地前往立政殿给长孙皇后请安的时候,果然满意地听到了李泰在干嚎,第无数次试图曲线救国打消父皇的念头。

  李承乾神清气爽地回东宫读书。

  。

  【云青青是被导游的小蜜蜂吵醒来的。

  她一睁眼,就已经是天光大亮,印入眼帘的就是茫茫的草原与远处起伏的山丘。

  “大家清醒一下,天已经亮了,我们马上也要进藏了,一路的风光正好,我们的旅途正式开始了!”导游带着甜美的笑容开始活跃气氛。

  “那么大家都知道,西宁是西北大环线的第一站,也是很多游客进藏的中转站……”

  导游简单地介绍了几条旅游线路,又着重强调了一下青海湖的海拔与可能出现的高原反应等等。】

  。

  清世宗时空。

  高原反应的概念让雍正感到耳目一新,他想起了前些年和硕特部的罗卜藏丹津发动叛乱,意图恢复顾实汗对青藏地区的统治,他命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赶赴西宁指挥平叛,历经八个月方才平定了叛乱,罗卜藏丹津经此一役败逃到准噶尔。

  “青海……”雍正揉了揉眉心,“宣年羹尧。”

  原来那边还有如此地利之便,但大清不可能放弃口中的肉,甚至还要在当地推行新政,多管齐下巩固大清在当地的统治。

  。

  周武皇时空。

  自从女皇采纳西州都督唐休璟“请复取四镇”的建议,派王孝杰等率军出征西北,不久即收复安西四镇,这份战果令朝堂那股反战之声渐弱,而挟军功之威,女皇的种种政策也推行得更为顺利。

  而当女皇提出要对四镇增兵三万,以安定当地的时候,有些人又跳出来反驳了。

  但在此事上,女皇是决计不可能妥协的,镇抚四镇光靠怀柔手段是不可能的,必然需要辅以雷霆手段,更何况,女皇心底还存着一个心腹大患——

  吐蕃。

  “高原反应啊,那中原大军上高原,天然就不利,如这导游所说,还得选一处修整适应,鄯州或许不失为一个选择。”

  。

  唐高宗时空。

  或许是夫妻同心,又或许是一脉相承的帝王心术,李治也将目光落到了鄯州。

  “朕听闻那王孝杰收复了安西四镇。”李治的语气如常,听不出什么波动,武后知机地道:

  “吐蕃犯我大唐之心不死,只怕日后必有一战。”武后推测这个战果还不太好,以至于大唐丢了安西四镇,直到“她”登基才发兵夺了回来。

  “刘仁轨在练水师以备倭国,高句丽盖苏文病重,国内不稳,大唐等待已久的机会或许就要到来……”高句丽是先帝未竟之业,不论是作为人子还是作为帝王,李治必然要征高句丽。

  如今知道吐蕃或许会有异动,李治必不可能放任不管。

  “命姜恪去鄯州吧。”

  。

  【大巴载着满车乘客一路往藏区去,导游热情地介绍着沿途风光和当地的风土人情。

  “看,那边那个金色的建筑就是天葬台!”云青青顺着导游所指的方向看去,果然看到远处有一个挂满了经幡的建筑。

  接下来导游又简单介绍了天葬的概念和意义,话锋一转就回到了给游客们的旅游建议上。】

  。

  元顺帝时空。

  蔡巴司徙·贡噶多杰听到导游提及“天葬”时才把目光从书卷上移开,透过玻璃窗看到壮阔的高原风景,他的心底微微一动,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感伤突然袭上心头。

  此时的他因与大司徒绛曲坚赞不和,已将权力交给其弟扎巴喜饶后出家受比丘戒,此时其实可以称呼他的法名——格微洛追。

  “比起中原,藏区或许没有那么繁荣富饶,却也依然诞生了璀璨的文明。”他紧紧抓住手中的书卷,“只是缺少了传承与记载,所以我才要撰《红史》,让中原人了解藏民,让后世记住今人。”

  此时发生的故事流传到后世,就是口耳相传的传说与习俗,神鬼莫测的天幕让今人看到后人,人力所致的史书却让后人看到今人。

  “愿吾族生生不息。”

  。

  导游推荐的省内旅游路线、西北大环线、进藏路线虽然简略,却囊括了地势、气候、温度等方面的信息,又结合了科学的人体承受能力,可以说是非常用心了。

  而这些信息听在不同人眼里,也有了不同的反馈——

  有人震惊于西北高原气候迥异:“与南地相差甚远,天底下竟然还有这样的地方,实在是不可思议!”

  有人听得心潮澎湃、蠢蠢欲动:“若有机会,定要去一览风光。”

  有人暗暗嗤之以鼻:“西北苦寒,有什么可看的?还是江南好,扬州富饶、苏杭清丽,处处是锦绣堆里的好风光。”

  有人怀着一片温热的慈悲心:“不知此地种的什么粮?西北少雨,粮食收成如何?”

  也有人疯狂地记笔记:“若是出兵,也可以按照这条路线来!”

  第149章 公主

  【“好了,大家打起精神来,我们马上就到日月山了。”

  导游拍拍手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

  “日月山是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分界线,也是农耕区和游牧区的分界线,在这边大家还可以看到农田,到了那边就全都是牧区了。

  山的东边有阡陌良田,一派塞上江南风光;西侧则是一望无际的牧场草原,完完全全是一幅塞外景色了。”

  云青青突然想起来一个问题,举手问道:“这里是不是在400毫米等降水线上?”

  导游愣了一下,旋即笑道:“看来我们这位朋友地理很好呢。

  没错,日月山东侧年平均降水可以达到700多毫米,西侧降水量就锐减至400毫米以下,降水也是影响农耕和游牧两种生态的重要因素。”

  云青青低声跟同事嘀咕:“在步入工业社会以前,农耕文明与游牧政权其实都严重依赖自然条件,所以历史上很多王朝的疆域争夺都围绕着这条等降水线开展。

  哦,南宋除外。

  在靖康之耻之后,800毫米降水线等降水量线第一次在历史上成了游牧政权与中原汉族政权的分界线。”】

  。

  秦二世时空。

  “降水吗?”

  蒙恬若有所思。

  这些年他也算南征北战了,见得了许多不同的风土人情。

  “齐地近海,因而雨水丰沛,一路往关中而来,雨水似乎确实是次第减少。”蒙恬回忆着这些年的所见所闻。

  “听闻百越多山林,草木扶疏,潮湿而生瘴气,北地却干燥得脸皮都开裂……莫不是这雨水自东向西、由南向北逐渐减少?”

  蒙恬又想到自己主持修葺连通的长城,长城内外气候确实不同。

  他快步走到一个带锁的木箱前,自其中珍而重之地取出一份折叠好的绢帛,展开细细查看其上的墨迹——那是他亲手绘制的舆图,其中渐渐连接的黑色线条,便是长城所在。

  蒙恬的手指顺着代表长城的墨迹移动,目光炯炯。

  “莫不是!莫不是这就是那分界线?”

  。

  宋太祖时空。

  赵匡胤又一次陷入了无能狂怒。

  “到底是那个忘八端!!!”

  依赵大的暴脾气,恨不得找出这个混球狠狠抽上几顿,打死都不为过。

  可惜,他管得了儿子孙子,还管得了曾孙玄孙吗?

  “不成不成。”赵匡胤陷入了两难。

  一方面他很不愿意承认那败家玩意是自己的后代,另一方面又忍不住开始大脑疯狂运转,想要避免出现这种可能。

  究竟该如何保证子孙——或者说上位的子孙——的质量?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系统 无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