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 盘点夺权篡位指南_八扇屏风【完结】(62)

  天幕上的士兵还在继续唱。

  “手持钢刀九十九,杀尽胡儿方罢手。

  我本堂堂男子汉,何为鞑虏作马牛。

  壮士饮尽碗中酒,千里征途不回头。

  金鼓齐鸣万众吼,不破黄龙誓不休!”

  朱元璋大声赞道:“好!朕看这首歌谣好的很!老徐,回头让将士们都学起来,就当成军歌来唱!”

  蒙元只是退出了中原,还没有被消灭,他们跑回到了草原老家,继续以帝王自称,想要变成辽国那般,与明朝隔着燕山山脉对峙的北朝。

  朱元璋怎么可能忍得下这口气?他的目标很明确,就算不能杀光蒙古人,也要让他们自去帝号才行。什么南北朝,简直妄想!

  所以,这首歌谣来当军歌,简直不要太应景。

  【大家看到的画面,是我在纪录片里找到的一个徐达北伐的片段。虽然肯定和当时有出入啦,但也能表现出,明朝最初定鼎时军队的状态:有朝气、有理想、有信念。他们知道为什么而战,所以悍不畏死,并且与有荣焉。】

  崇祯看着天幕上的场景,羡慕哭了。

  他手里若是有这种大军,哪里还需要这么焦头烂额?

  【但是搞了两百年的兴文匽武之后的大明军是什么样子呢?

  历史圈有个关于明军的地狱笑话,叫做:明军不满饷,满饷不可敌。哪里能满饷?关外黄台吉。】

  崇祯的脸,一点点的,绿了。

  皇帝不差饿兵的道理他能不知道?他搜刮了宫里所有的金银器,甚至加田赋也要保证军饷到位,不就是希望这些大头兵拿了钱好好作战么?

  但,能发到中下级军官和普通士兵手里有多少,他还真没底。

  【就拿万历朝的一次小小兵变来说吧。

  之前提到戚家军的时候不是给大家挖了一个小小坑嘛,现在可以来填坑了,就是戚家军的后续。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做的实在太出色了,所以后来被调到北方来,也就是北京西边的蓟镇到山海关一带驻防,由于戚家军都是在浙江义务一带招的兵,所以他们也被称为南军。后来戚继光罢官病逝,戚家军由他的副将吴惟忠带领继续驻防蓟镇。

  万历二十三年十月,蓟镇三协的南兵由于长期欠饷,群情激奋,聚众闹事,要求朝廷发钱。蓟镇总兵官王保将他们骗到演武场诱杀了上千人。】

  【吴惟忠的这支南军,是刚从朝鲜的平倭战场上回来的,他们军纪好不扰民,而且战功卓著,吴惟忠奋勇先登,是光复平壤的首叙之功。但是回来后,他们发现自己的军饷被克扣了,万历皇帝给的赏钱也没有公平发放,所以心生不满。

  当时,不仅是文官集团对武人进行打压,武将内部也十分割裂,北军南军之间矛盾冲冲。戚继光总督蓟镇时尚且相安无事,等换了王保这个北方人来之后,南军被打压的厉害,最后矛盾爆发,戚家军就这样惨遭屠戮。】

  【他们没有死在朝廷战场上,没有死在倭寇手里,却死在了自己人的刀下,死在了文官故意克扣与武人的南北倾轧中。

  然而即使是这样,吴惟忠招募了新军,补齐了名额后,第二年依旧开赴朝鲜,继续为大明作战。

  只能说是戚家军不常有,唉。

  但蓟镇兵变,也是明末一个缩影了。】

  朱元璋沉思良久。

  他不了解戚继光到底有多厉害,但他知道大明的南北割裂有多严重。没办法,南北被迫分离的太久了,彼此的习俗、语言甚至一些文化都不通,若不是大家还写着一样的字,怕是连认同一个祖宗都难。

  就这一点来说,天幕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确实没错。

  朱元璋嘴角扯出一个苦笑。

  他本以为经过两百年的大一统王朝,南北问题会解决,就像魏晋南北朝时南北也分隔几百年,但经过隋唐后,南北已经弥合。

  谁知道大明并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甚至愈演愈烈了。

  【万历时的戚家军毕竟还有戚继光将军的余温在照拂,但陕甘宁的边军可是苦了两百年。

  陕甘宁这地方大家也知道,自从关中变黄土高原后就落没了。明朝初年的时候,因为有开中法,有盐商过去屯田开集市,所以还算能吃饱饭,等到中后期那真是连年欠饷,普通士兵过得跟乞丐似的。

  崇祯二年,黄台吉叩边劫掠京师附近,崇祯下诏勤王。甘肃镇兵自然也要去。结果甘肃兵没走几天就哗变了。】

  【甘肃巡抚梅之焕当时比较受士兵信服,所以他派人来查问,哗变的士兵就实话实说:“当年甘肃出兵援辽,结果一个都没回来。现在我们离北京有六千里的路程,自带的盔甲炮铳这么重就算了,朝廷连一分安家银子都不给。再走几天,人马俱倒。左右是死,不如死在这里。”

  梅之焕是个好官,所以他只处理了四个领头哗变的士兵,然后宣布其他人无罪,不愿意去勤王的可以立马回家。

  大家设身处地的想一想。滴水成冰的寒冬,背着盔甲武器,缺衣少食,一分钱都不给。而且按照崇祯给定的日期,这些甘肃兵得每天走一百里才能按时赶到京城。就这,这些甘肃兵还从张掖走了十天,走了一千多里到兰州才哗变,闹着不走。

  而且,哗变之后依然有一部分士兵愿意跟着梅之焕去北京勤王。

  我只能说,大明真是好福气。

  要是up主遇到这种事,怕不是当场逃营,连出发都不会出发的。】

  朱元璋平生最听不得这种事,但是生气的事情太多他已经麻了。

  他闭目想了一下舆图,然后轻轻吐出两个字:“河套……”

  【但是结果呢?日行百里肯定是走不动的,所以他们到达的时候已经是五月了,早迟到了。崇祯下诏让梅之焕停职等候调查。

  这时的温体仁已经变成了内阁首辅,他因为梅之焕曾经上书保过钱谦益,所以换恨在心,直接就怂恿崇祯把梅之焕罢官夺职。

  然后崇祯同意了,因为在他心里,温体仁是个无党无派的孤臣。】

  温体仁心里一丝颤动,背后忍不住冒出冷汗。

  崇祯脸色由绿转红,还是涨的通红。

  枉他这么信任温体仁,他却欺上瞒下,还让自己丢了好大的脸!

  他把牙齿咬的嘎吱响,恶狠狠的说:“把温体仁罢官下狱,着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司会审!”

  想了想,他有说道:“让徐光启和毕自严加大学士衔,入内阁!”

  【作者有话说】

  本章的歌谣叫《红巾歌》,好像是早古的一个网文大神创作的,后来以假乱真,被认为是红巾军的军歌了hhh

  水逆继续表现为…平常用的键盘突然不能充电了TAT借了电脑来码字的,所以字符和原来用平板的不太一样。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48章 明末下5

  ◎重启东江军◎

  【陕甘宁的困顿不止是在关中的落没,更重要的是,大明没了河套。】

  朱元璋叹了一口气,跟他想的一样。

  【所谓“黄河百害,唯利一套”,那河套可是有几百万亩的良田和牧场,产出的物资供应陕甘宁地区的边军完全没有问题,但明朝没有守住。

  自从丢了河套,且开中法被败坏后,陕甘宁地区的边军就再也没有吃饱饭过,年年被欠饷,数次闹哗变,只想多要点钱。

  到了崇祯后期,为了筹备松锦之战,已经快山穷水尽的崇祯没办法,彻底停了陕甘宁三边的供给。

  这个诏令怎么说呢,跟他为了剿匪加征练饷差不多,捅了天大的篓子!

  本来多少还能捞到点钱,现在是一毛都没有,跟叫花子没什么区别,活不下去了。

  在陕甘宁这种革命老区,活不下去怎么办?投闯王,闯王不纳粮!

  于是大批的官兵加入了各种流民军,李自成张献忠真的做梦都能笑醒。本来是像蝗虫一般的流寇,一路流亡一路吃大户,现在有了正经官兵加入,实力一下就不一样,很快占领了根据地,开始苟发展了!

  咱也不知道崇祯怎么总干这种损己利人的事儿。】

  崇祯现在只想抽自己两个大嘴巴子。

  可他确实没钱啊!

  【up不知道崇祯对陕甘宁这些穷苦的边军有没有一丝丝体谅,也或许他压根儿不知道这天下是什么样子的。毕竟就算加上当藩王那段时间,他一辈子也基本没出过北京内城,所有信息的获取都来自于身边人和大臣的奏疏罢了。

  而宋明的文官又为什么总是崇尚兴文匽武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有许多,比如晚唐藩镇并起,武夫当道,天下乱世犹如五胡乱华,残忍的景象让大家几百年来都心有余悸。

  再比如受制于古代生产力的发展,维持一支精锐部队出门打仗,简直花钱如流水等等。】

  文华殿的文官听的频频点头,一脸为国尽忠、为朝廷着想的样子。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爽文 无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