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这俩人可把UP主难为坏了。首先来看共同点:第一,都是汉朝的权臣——这点大家应该都没什么异议。”
“第二,都是外戚——王莽能成功,少不了王政君这个太后姑母的提携;曹操虽然嫁了三个女儿给刘协,但他不是靠这个上位的,不过从身份上看,确实是外戚。”
“第三,这俩人的风评都比较微妙——王莽在古代史学家眼中是‘巨奸’和‘逆臣’,到近现代风评才变成‘社会改革家’;曹操的争议就更大了。”
“陈寿的《三国志》对于魏武帝还是比较包容的,但到了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的曹操已经有点‘先忠后奸’的意思了。”
“曹操后来能成为‘千古第一奸雄’,罗贯中肯定是居功甚伟的,但有一说一,这事也不能全怪到《三国演义》头上,因为从唐朝开始,他在民间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就已经不太好了。”
趁着天幕的东风,施肇瑞和罗本从前做张士诚的幕僚的黑历史都被一笔勾销了。
罗本已是知天命的年纪,倒也不打算再入官场。
天幕提到过的东西都会大火,朝廷刊刻时,索性舍去“忠义”二字,直接用了“水浒传”之名。
此书是师父心血,罗本花费多年加工增补、整理成书,有生之年能看到它被朝廷认可、流传后世,已然欣喜万分。
却不曾想,自己的名字也同样出现在了天幕之中。
朱元璋用询问的目光看向宋濂:老朱不知道罗贯中是谁,但他记得先前宋濂提到过,施肇瑞有一个同样喜欢写演义的弟子罗本。
如今在民间流传甚广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似乎就是他的作品。
宋濂为陛下解惑:“回陛下,那罗本字贯中。”
有心之人早已将施罗师徒的书通读过一遍,朱元璋没读过这书,却知道下首众人谁读过、谁没读过:“标儿看这书如何?”
太子心中惊愕,面上却丝毫不显:“虽略有偏颇之处,但读起来确实引人入胜。”
朱元璋了然,那便是与正史有出入了。
他搜罗一堆大儒来教导皇子皇孙,当然不希望他们被误导:
“平日里当个消遣也便罢了,年纪小的就不要读了,莫要移了性情。”
诸王和皇子们连忙称是,朱元璋搭眼一看,便发现年纪小又不学无术的那几个,因为他这句吩咐隐露委屈神色。
朱元璋心中不耐,但这都是亲儿子,也不可能直接放弃,转念一想:何不如军户、匠户一般,从天幕五科中选择皇子最擅长、最喜欢的那一科,让他们世代研究,也免去了标儿后代的藩王之忧。
想到不愿嫁人的四女儿,朱元璋在心中冷笑:这丫头原本就被老妻宠坏了。
如今天幕稍微勾搭两句,便看不清楚自己的身份了,总想着男子的好处,也该让她知道知道男子的辛劳。
到时候也给她选一科,让她知难而退。
却不曾想,四公主得知此事时惊喜万分:再辛劳也比不过侍奉公婆、生儿育女辛劳,她巴不得吃这份苦,既学到了立身之本,又不用嫁人。
在唐朝,李世民叹道:“汉末时艰,魏武帝匡正有道,实乃栋梁之材,然为将有余,为君不足矣。”
明月显然也认可曹操的能力:“第四,他们俩的能力都很强——王莽改制虽然因为刚愎自用、一味复古失败得一塌糊涂,但不能因此否认他在政治上的能力,起码一个没能力的人不可能独揽大权当上安汉公,进而接受禅让当上皇帝。”
“而曹操的能力就不用多说了吧,用人唯才是举,屯田兴修水利,打仗治军颇有谋略,连讨厌他的罗贯中都承认了他的功绩,套用粉圈的话就是‘实绩大于一切’。”
“从这也可以延伸到两人的不同点上——王莽用人不信、不慎,好的政策根本无法推行下去,大兴土木不是为了百姓而是为了修祖庙,打仗更是为了转移社会矛盾的仓促之举,造成了大量青壮年的死亡,从而加速了新朝的瓦解。”
刘彻皱眉:“这王莽前后判若两人啊。”
就算出身世家大族,有个当太后的姑姑,但族中那么多叔伯子侄,能从其中脱颖而出独揽大权绝非易事。
安汉公到底是没有安汉,但封公一事绝不可能是无的放矢,他肯定确实做出了功绩。
怎么当了皇帝之后,便退步成了这样?
“另一个不同点就是道德水平了。其实正史中大多评价王莽为‘伪’——他的博学、礼贤下士,他的孝顺母亲、孝敬嫂嫂,他的生活清贫、家人的衣着朴素,他被朝野上下称颂为贤人的诸多行径,都被当作是他的伪装。”
“但说实在话,王莽登基之后,以上这些贤人的优点他都依旧保持着,就算真的是伪装,他也伪装了一辈子。论迹不论心,论心无完人,从行径上看,他就是儒家推崇的完美之人。”
“所以UP主大胆开麦,王莽的‘伪’不过是‘举孝廉’的延伸,儒家本身就推崇这个,只不过王莽搞得比较极端,结果也比较惨烈罢了。”
“再输出一个UP主的个人观点——其实西汉末年,社会矛盾已经堆积得非常深重了,再加上接连几个皇帝都壮年而亡,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开始反噬,皇帝本人信不信这一套已经不重要了,他不信也得信。”
“这就相当于,包括皇帝在内的所有人都已经对汉朝产生了质疑,朝野上下真的是把王莽当成尧舜禹看待,才整出了禅让这一出。”
“王莽是不是上古圣君也不重要了,时间流转,就算他真是尧舜禹转世,也和现在的社会并不契合了。”
“所以王莽效仿周朝的改制并未缓解社会矛盾,反而直接拉爆了。其他人发现他这个皇帝当得还不如之前的呢,汉室在新朝的对比下也变得眉清目秀起来。”
“刘秀能建立东汉,王莽也算是出了一份力。”
刘彻黑了脸,他倒不至于因为这个就迁怒于董仲舒:
天人感应在他眼中是刀,自己的子孙怎么会这么不中用,连刀也掌控不住,还被反噬了?
却不曾想,董仲舒最开始提出这个概念时,似乎就已经有通过上天来限制皇权的意图了。
“而曹操在道德水准这块......私德没什么好说的,孟德好人妻的梗都已经说烂了。”
“《世说新语》记载了他少年时期干出过和袁绍一起抢新娘的恶劣事,还有‘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最初也是出自此处,后来才被罗贯中戏剧化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公德上面,青年时期他也曾因不愿迎合权贵隐居,董卓倒行逆施时他也曾散尽家财行忠义之事。”
第97章 大捷再战,网暴曹操 据说诸葛亮讨厌曹……
“曹操到死也只是大汉的魏王, 魏武帝是曹丕给追封的。”
“不管是因为‘忘不掉荀彧那一双忧郁的眼睛’,还是出于‘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的政治考量,又或者是碍于祖父宦官的身份, 曹操终究是没有称帝。”
“当然, 也有他始终不愿意和世家门阀妥协的缘故。”
“而曹丕搞出了‘九品中正制’,成功得到了士族的支持,为他称帝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讲曹操不得不提的还有屠城。据统计,东汉末年, 曹操屠杀规模已超百万, 其他各路诸侯也屠,但都没他屠得狠, 只有咱们刘皇叔出淤泥而不染,在汉末独树一帜,从未屠过城, 在当时乃至后世都留仁德美名。”
“据说诸葛亮讨厌曹操, 也有他屠了徐州城的缘故。就算丞相本人没有亲身经历这场屠杀,但那里毕竟是他的家乡, 父老乡亲的死讯和幸存者的仇恨肯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对曹操的观感,相比之下, 既是汉朝宗室,又素有仁心的刘备, 当然更得孔明心。”
讲着讲着就串台到丞相那了, 明月意识到自己跑题后颇觉心虚,连忙说回到王莽身上:“和曹操对比起来, 王莽就很不一样了,同样是通过战争让人口锐减,曹操让敌方人死, 王莽让己方人死。”
刘彻扯了扯嘴角:明女郎说这王莽发动战争是为了转移社会矛盾,难道他以为让反对自己的人在战争中死去,便能得到一个完全顺从于他的清明盛世了吗?
思及明女郎刚刚提到了《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刘彻或有猜测:曹操这“魏”恐怕占了一国;这诸葛亮明女郎之前玩游戏时似乎选过,那他辅佐的刘备可能也占了一国;还有一国是谁?
刘彻看向卫长公主,心中暗叹:
明女郎提前告知据儿的事情,他还能做出应对,但讲王莽和曹操,他实在是鞭长莫及啊!
知道这三国都是什么又能如何,自己功绩再高,还能管得到几百年后吗?
就像他知道王莽篡位是外戚势大、儒学昌盛的后果,但他能立刻不用外戚、不用儒学吗?
即便换一股势力用、换一个学派用,又怎么保证这个势力、学派在未来不会膨胀呢?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爽文 系统 无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