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如此!”李世民抹了一把泪,正色道,“不光阿姊的名讳,梓童的名讳也要同我一起传扬后世。”
世人对女子苛责,李世民深知若想让那些儒者认为女子贤良,便要事事贴合他们的标准,不能让他们认为皇后不安于室。
但后世显然不介意这些,反而赞扬女子的聪慧与才智,那他又何必把皇后塑造成一个假人一般。
他的皇后,本就是最好的。
陛下的口谕很快传达了下去:“阿姊军功,当封王侯。”
明女郎直白地贬低太上皇,让下面的臣子们既尴尬又舒爽。
没办法,李渊当年打压李世民的时候,可没少拿他们这些人开刀。
他们已经能想象到太极宫里那位的脸色了。
李渊也确实气得不行,他先前的期待真是在狠狠地打自己的脸:
被天幕提及了,但是个反面人物。
现在好了,全天下都知道李唐的开国皇帝是个容不得儿女的小人。
一时间不禁悔不当初,倒不是后悔害死女儿,而是深恨她死都死了,还要抹黑自己的名声,倒不如一开始就不要出生。
宋朝。
赵匡胤也心动了,他也缺一个厉害的继承人啊!
公主也是他的血脉,只要也姓赵,有什么不行的。
但若真是公主即位......
赵匡胤忍住了偷瞄两个弟弟的眼神,但脑海中的思路却怎么也止不住:
若真是公主即位,那他可一定要事先为女儿扫平道路啊。
明朝。
“当真有这么个公主?”朱元璋先是充满爹味地质疑了一番,知道新旧唐书中确实都有提及这位公主后,便悻悻地补救道,“也不如你娘啊。”
“以前打仗的时候,你娘也冲在前头,但战事平定之后,她就主动请命回归后宫了,咱都说了愿意给她在前朝弄个位置,但你娘这人倔啊,一点都不贪恋权力,连挂个名的文职都不要,劝都劝不动,非要回宫中给咱当贤内助啊。”
“哪像这个公主,让她安安全全在家里呆着,她还不识好人心,把自己抑郁死了。”
“李渊虽然人不怎么样,但这事也怪不到他头上吧。”
老朱一番念叨下来,太子朱标微笑应是,底下的臣子也都称赞起马皇后的贤德,只有朱棣觉得有些毛骨悚然:
阿娘,真的是自愿回归后宫的吗?
第9章 上承贞观,下启开元 才人、尼姑、昭仪……
“武则天。”
“女帝。”
“这含金量不用多说了吧。”
“才人、尼姑、昭仪、皇后、太后、皇帝。她站到了权力的巅峰,成为了一代传奇。”
“众所周知,女帝立的是无字碑,有功过任后人评说之意。”
“千百年来,对她的争议也确实不绝于耳。”
“客观来讲,论名气,她在我国古代皇帝中排进前五不是问题;论贤明,她上承贞观,下启开元,是咱们伟人盖章过的治国之才;论私德,不好意思,那群当皇帝的有这玩意吗?”
“在功绩方面,我们熟知的开设殿试、武举,以及在军事上收复失地、平定战乱。”
“为政方面唯一的过错便是任用酷吏,但没办法嘛,传统男尊女卑的观念太过强大,这是为了维护统治的必须手段。再者,咱们女帝就是这个性格,当年驯服狮子骢的时候就已经初现端倪了。类似的皇帝还有刘彻和朱元璋,晚年都有一样的毛病。”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以女子自身登至高之位,总是要承受许多苛责的。”
“有人诟病她杀李唐宗室。但宗室这东西,明朝把他们当猪养,都被拖垮了财政,更何况唐朝的宗室可是有实权的。”
“李渊当太上皇之后跟种马一样生了一堆,李世民标榜着爱老婆结果异生之子二十多个,当然我们不能用现代的眼光来评判他们的爱情观,但确实,如果这群人搅风搅雨起来,后果不堪设想啊。”
“话说回来,杀宗室对于皇帝而言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吗?刘启当太子的时候就是大汉棋圣了,下棋把吴王的儿子都打死了,不照样是汉文帝的好大儿?这也没影响文景之治啊。”
“武则天这么一搞,起码她老公泉下有知,一定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柴荣就很羡慕啊,要是符太后有这样的本事,后周也不会被赵匡胤夺取江山了。”
“武则天虽然改国号为周,但晚年还是还政了李唐。死后也没有另起陵墓,依然选择和唐高宗合葬乾陵,可见对于丈夫她是无愧于心的。”
“凭借长寿基因,她以一己之力改善了李唐皇室的寿命长度。这事李渊都得带头给女帝磕一个,自他开始的遗传病风疾,可是让后人吃了不少苦头,若是没有武则天,唐朝大概会像东汉幼儿园一样,一个个幼年登基再早早夭亡。”
这边明月战术性喝水,另一边,各个朝代都炸开了锅。
秦朝。
刚在琢磨公主继承皇位的可行性,就见到了女帝的真实案例。
但嬴政的关注点已经不在这里了,而是——吴王。
郡县制没有实行下去吗?到了汉朝仍旧有封国吗?
“大汉棋圣”是调侃,但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那时皇帝和吴王之间尖锐的矛盾。
分封诸王必然会尾大不掉,就是不知道后世怎么解决了。
汉朝。
若是刘彻知道嬴政的疑问,必然会洋洋得意地亮出“推恩令”这一招。
但天幕不提供这项功能,只一味地直播:
刘彻听到明女郎无差别扫射“皇帝没有私德”时,简直乐不可支。
他确实没有这玩意。
任用酷吏?
完全依附于他、可以随手丢弃的刀,那当然好用。
亲爹被调侃大汉棋圣,嗯......
还挺有道理?
主少而国疑,这东汉怎么搞成这样?
刘彻的表情随着明月的言语变换不停,是再合格不过的听众了。
唐朝。
如今是贞观二年,民间广为流传的《秘记》中,确实提到了“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
但事实上,这本谶纬之书预言了许多未来,大多言语模棱两可,并不受上层权贵重视。
在原本的历史上,一直要到二十年后“太白星屡昼现”,太史据此占卜出“帝传三世,武代李兴,女主昌”后,这条预言才被重视起来。
如今明月说到武则天这位女帝,才让人惊觉此书有异。
“查。”李世民神色难辨,“此书在民间流传甚广,必有人在推波助澜。”
沉默片刻,他才又言:“查,朝中武姓大臣之女,名则天者,杀无赦。”
刚刚坐在帝王身侧的长孙皇后早已跪在下首,状若请罪。
皇后统领内宫女眷,那武氏为她儿媳,行篡权夺位之举,是她之过。
深究起来,恰如今日,虽为观看天幕,但她也确实同二哥一起坐于上首临朝听政。
平日里她劝谏二哥之时也少不了干预政事。
后宫不得干政。
但长孙皇后此时请罪,却不为自己......
李世民垂眸看向他的妻子,聪明人之间的交流总是暗流涌动的:“梓童?”
长孙皇后无视了他语气中的制止,艰涩开口:“陛下,武氏虽行悖逆之事,但不可因未来之事而惩现在之人......”
“荒唐!”李世民话中急切,似乎气急,但实则却是为了打断她,“皇后产子劳累,神志不清,还不快送皇后回宫静养。”
明眼人都看出,这是为了保住皇后。
一国之母出言维护谋朝篡位之人,是何居心?
但有人就看不出。
李承乾慌忙上前跪下:“父皇息怒,母后最是怜悯弱小,才出此谬言,儿臣发誓,此生决不娶武姓之女。”
李泰也不甘示弱:“阿耶息怒,儿臣也绝不娶武姓之女,如有违背,天打雷劈。”
李世民夫妇俩同时眼前一黑。
李世民豁然开朗了:
怪不得武则天要篡位呢,摊上几个傻儿子,若是不当皇帝,都对不起自己的聪明才智。
长孙皇后内心苦笑:
承乾和青雀把二哥的退路给堵上了......
自己本欲救下那武则天,谁知竟害了所有武小娘子吗?
李世民已然下定了决心:“朝中武姓大臣,赐金还乡。其女,杀无赦。”
若是与承乾和青雀相比,自己的底线、圣君的名头都是可以被抛弃的,宁可错杀,不可放过。
一时间朝堂沉肃,无人敢言。
但有一人,不惧天颜:“臣请陛下,赐金还乡。”
“魏玄成,你这是何意!”李世民知道这人胆子大,却没想到他胆子这么大。
“陛下今日因虚无缥缈的谶纬之言和天幕所言未来之便肆意残害忠良之女,焉知明日不会判所有魏姓之臣斩立决?臣惶恐,不如就此改武姓,还能保住性命,携金还乡。”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爽文 系统 无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