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带提一句,南明本来就打不过清朝,这群姓朱的还成天搞内斗,四个皇帝两个由字辈,两个聿字辈,外加一个监国的朱以海,都在这个南方小朝廷里面争权夺利。”明月深觉无奈,“以小见大,明朝灭亡,这群宗室绝对功不可没。”
明朝,朱元璋的脸色不是很好看。
先前明女郎讽刺过本朝对宗室的态度,说此事与朱棣是藩王上位有关,但老朱自己心里清楚,是他开了这个厚待宗室子孙的头,让他们不必从事任何职业,所有消费都由朝廷承担。
朱元璋自己也没想到,这样远超前代的爱护,竟然养出了一群愚蠢又短视的玩意。
先秦之时便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箴言,如今听了明女郎所言,他才恍然领会到其中深意。
而下首的臣子们飞快地在记忆中翻找着各位皇子的字辈:
如今宫中最小的皇子是郭子兴之女郭惠妃所出的十九殿下朱橞,十九位皇子的后代中均无聿字辈,而朱以海按照字辈,应该是如今深受上宠的鲁王朱檀子孙。
相较于其他十几岁才得封王位的兄长,朱檀刚满两个月时就被封为了鲁王。
朱檀如今只有十岁,当然还没资格出现在朝堂之上,但宫中多早慧之人,他又素有聪慧之名,立刻意识到:
有“朱以海”这个不软不硬的刺在父皇心中硌着,自己不仅不会再给母妃带来荣光,甚至还有可能连累母妃。
思及此理,难免仓皇。
朱檀的母妃也姓郭,但和郭惠妃并无亲缘。
她是在朱元璋微末之时便跟随在他身边的老人,父兄战功赫赫,被封宁妃之后仍以马皇后为楷模,恭谨守礼,本以为能顺遂度过此生,却不曾想受此无妄之灾。
却听明女郎又言:“有意思的是,崇祯帝是自缢身亡,但和他同为由字辈的两个南明皇帝都留下了一些贪生怕死、耽于享乐的记载,反倒是聿字辈的两个皇帝,一个同样自缢而死,另一个选择绝食而亡,不堕气节。”
郭宁妃和朱檀都期待地看着天幕,希望明女郎能说出“朱以海也一样坚贞不屈”的话,但可惜母子俩要失望了:“南明这几个皇帝其实主要依靠的就是郑成功他爹郑芝龙,郑家父子拥兵自保,无心抗清,再加上朱以海想争正统,内部倾轧,消耗实力,北伐自然不可能成功。”
“朱以海倒是没有殉国,而是跑去投靠了郑家父子,刚开始还过得不错,后来郑成功日益薄待,朱以海寄人篱下,过上了‘风霜刀剑严相逼’的日子,郑成功死后甚至一度失去供奉,不知道鲁监国此时会不会为自己从前在南明搅风搅雨的事情后悔?”
聿字辈的两位皇帝的源头估计还没出生,朱元璋想嘉奖也无从下手。
崇祯自缢算是给了朱棣一枚免死金牌,朱元璋也懒得再计较那两个没有殉国的由字辈皇帝。
唯有朱以海的事,朱元璋可以直接对着朱檀撒火气。
可想而知,鲁王以后的日子不会特别好过,但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原本的历史上,朱檀就藩之后就沉溺女色,奢侈享乐,追求长生,猛磕丹药,最终病入膏肓,还被老朱怒斥“荒唐”。
而在这个位面,朱檀失去圣宠,学会了夹着尾巴做人,只能努力学习天幕五科中还算比较喜欢的化学,因此知道了丹药会让人重金属中毒,避开了早亡的结局,怎么不算是一件好事呢?
从化学这门学科中受益的可不止朱檀,所有居住在宋朝皇宫中的人都要感谢天幕,当然,这是后话了。
此时的宋朝,赵匡胤见明女郎就秦良玉的事情延伸了这么多,心中难免焦急,忍不住腹诽道:明女郎真是偏心,这南明不也一样打不过异族吗?为何她对南明就觉得惋惜,对本朝就态度不善?
好在明月也意识到了自己偏题严重,连忙说回正题:“梁红玉出身武将世家,但在宋徽宗宣和二年方腊之乱中,她的祖父和父亲贻误战机,战败获罪被杀,家道中落,她也因此沦落为官府歌妓。”
“同一年,宋金达成‘海上之盟’,准备合击辽朝。”明月想到能力不输于吕武的萧太后,忍不住多说了两句,“简单说一下辽朝吧,穆桂英挂帅的起因就是辽邦萧太后摆天门阵,需穆柯寨的降龙木才能破阵,这里的萧太后原型就是萧绰。”
“站在中原王朝的角度,大多数文艺作品都把她塑造成了一个阴险狡诈的妇人,但认真了解过萧绰的功绩就会明白,她是一位贤明的临朝摄政者,更是一位极其老练的政治家。”
“其实正史当中的赵光义和他的臣子都特别有意思,听说了萧绰的风流韵事之后,他们便以己度人,觉得辽朝人也看不惯太后这样做,于是便主动出击开始北伐。”
“但其实萧绰和韩德让当时在辽朝已经是一种半公开的情人关系了,就算两人是公开的夫妻关系,也根本不违反契丹的风俗习惯。”
“当然,可能当时宋朝就是想找个理由开战。”明月露出一个促狭的笑容,“不同于七年前御驾亲征的驴车战神,萧绰这次亲征可谓是大获全胜,对比之下,实在是有些打赵光义的脸。”
但想到死在战争中的无辜之人,明月不由自主地收回了脸上的笑容:“杨业就死在了这场战争之中,辽朝也因萧绰这位中兴之主从中衰走向鼎盛,而赵光义不仅未能收复幽燕,对交趾的经略计划也宣告失败。”
“赵光义终于意识到了自己和兄长的差距,朝中不乏批判他用兵轻率、收复燕云是为务虚名的言论,反战主和的舆论也开始甚嚣尘上。”
“赵光义决定摆烂。”
明月又笑了,但这次的笑容里充满着讽刺:“他开始频繁地向外传达内忧比外患更重要的信号,说出了朝中奸邪比边事更可惧,治国修德更重要、四夷可以被置之度外等等言论。”
“有四个字可以总结赵光义此后的做法。”明月愤然,“守内虚外。”
诸朝人都看出了明女郎的恼怒,却不知道她此时想到的是另一句意思相近的话——攘外必先安内。
宋朝过于遥远,但拿这句话当借口围剿红军、无视日军入侵的历史很近很近。
这句话也不是独裁者自创,而是脱胎于赵普给宋太宗递的奏折。
所以,纵使赵光义的文治再如何成功,他有再多的借口和无奈之处,明月也很难对他有任何好感。
明月平息了一下自己的情绪,继续讲道:“时间流转,赵炅去世,赵恒登基,新君初立,这次被误以为内政不稳的变成了宋朝,萧太后再次亲征。”
讲着讲着就又有些生气了,明月深吸一口气,咬牙切齿道:“宋真宗竟然比他爹胆子还小,宋军还在前线坚守城池呢,皇帝就已经打算迁都南下了。”
无力吐槽,完全无力吐槽!
明月讲得生气,朱元璋听得生气,赵匡胤作为宋朝开国皇帝当然更气,恨不得现在就直接冲进狱中把他的好二弟大卸八块。
狱中看不见天幕,却能听见明女郎答题的声音。
赵光义知道自己必死无疑,还想央求皇兄让他留下一位男嗣,如今却庆幸自己没有儿子。
妻李氏少有容德,已为自己生育两女,可惜皆早亡,想来是天幕所言生育年龄太小之故。
皇兄重情义,性宽仁,虽不会再为自己过继子嗣,但也不会为难李氏。
第104章 澶渊之盟,文佳皇帝 唱歌跳舞、弹琴画……
赵光义怔怔望着牢房内青青白白的墙, 浑身颤抖:
明女郎总说自己的后代没有骨气,嘲讽大宋是“大怂”。
他想,自己要用鲜血证明, 赵光义这一脉不是孬种。
但酝酿了很久, 赵光义才悲哀地发现,他好像确实是令人不齿的贪生怕死之徒,根本不敢像那些刚烈之人一样,以死明志。
或许皇兄真的选错人了。
赵光义沮丧地低头塌肩, 为自己辩驳道:
可是, 蝼蚁尚且偷生啊!
赵匡胤不知道赵光义在狱中的纠结,他只知道, 赵恒不可能再出生,明女郎等会儿大概率会讲到的靖康二帝也不会再出现。
其实天幕出现的时间刚刚好,若是再晚几年, 赵光义的长子赵德崇就要出生了。
歹竹也能出好笋, 赵光义打压赵廷美时只有他站出来求情,听闻三叔去世后更是伤心到精神失常, 不能上朝,后来更是发疯纵火烧宫, 被幽禁至死。
这样一个重情义的孩子,若是因天幕的出现被他父亲连累, 倒是令人不爽, 还不如像现在这样从未出生过。
“幸好当时的宰相寇準力排众议逼迫宋真宗亲征,不然南宋要早一百多年出现。”明月叹气, “寇準也是个狠人,为了鼓舞士气,又强迫宋真宗登上城门楼督战。”
寇湘低头看向怀中未满周岁的幼子, 一时怔愣:这个宰相竟然和我儿子同名?
不对,寇準这两个字都不算常见,年龄似乎也对得上。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爽文 系统 无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