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在天幕的面子上,朕已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朱元璋冷哼一声,“你也要找准自己的位置。”
“她们是官,不是女官。”马皇后给他倒了杯茶水,“我是你的妻子,是皇后,是小君,是天下女子的典范。”
听到马皇后把“妻子”这个身份排在第一位,朱元璋满意地接过杯子一饮而尽,火气倒是下去了些。
扭头看了一眼老妻,鬓角的白发格外刺眼,让他忍不住叹了一口气:“你又是何必呢?”
何必要趟进天幕这摊浑水里?
就算几百年后女子会和男子平起平坐,那和你老马又有什么关系呢?
你完全可以继续当你的贤后,为标儿和雄英谋划,而不是为这些不一定什么时候才能扶起来的女子付出这么多心血。
马皇后软了语气:“你也知道,我这样做是没有私心的。”
朱元璋握住她的手,一时沉默:是啊,若是她真有借此揽权的心思,自己倒不用如此纠结了。
良久,朱元璋闭上眼,缓声道:“弹劾婚庆司的奏疏,我本来就压着呢。”
“我知道。”马皇后一边回答他,一边用另一只手抚平了他额头的皱纹。
“明日我便申斥回去。”朱元璋声音渐低,“但我觉着,后世女子绝非依靠你这种途径和男子平起平坐。”
“我知道。”马皇后带着笑意,“我知道我可能只是在做无用功。”
她看着浅眠的朱元璋,露出了一个浅淡的微笑:
婚庆司的存在,在后人眼里,可能只是一次失败的尝试,但在身处其中的女子们看来,它已然改变了她们的一生。
晚膳一直推迟到了朱元璋睡醒,等在外面的朱标和朱雄英没有丝毫怨言,倒是马皇后嗔怪了他两句,说雄英为了等他,恐怕都饿坏了。
朱标见状着实松了一口气,并衷心祈祷母亲不要再干一些出格的事情了。
外头人都觉得太子地位稳固,但他们母子身处其中,还不知道这段路走得有多么如履薄冰吗?
赵匡胤深知,自己这一路走来,如履薄冰。
好不容易终结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如今又陷入了抉择继承人的苦恼之中。
儿子不是愚蠢懦弱就是体弱多病,几个年幼的女儿倒是聪慧,但偏偏她们是女儿身。
母后留下的遗言时常回荡在赵匡胤的耳边,他也曾去狱中探望过两个弟弟。
不期然间,赵匡胤又想到了五代十国无数幼帝登基后的惨剧,他也确实考虑过,要让年长的宗室继位,稳固住这得之不易的大宋江山。
再等等吧。
虽然不知道在等什么,但赵匡胤还是决定再等等。
进到皇后宫中,迎面便是一股热气,赵匡胤脱下外裘,在外间站了一会儿,浑身的冷气都被屋中的炭盆暖热,他才推门而入。
内室里,王皇后躺在榻上,脸色近乎惨白。
赵匡胤按住了她想要起身行礼道动作,怜惜地握住了她冰凉的手,宽慰道:“川蜀那位名医,我已经遣人去找了,再等等吧。”
明明是病重之身,王皇后的眼睛却亮得吓人。
第72章 曌庆昭庆,溱洧太子 具体表现在,刘彻……
明明是病重之身, 王皇后的眼睛却亮得吓人。
她想说,不用等了,自己的身体, 自己清楚。
但看着赵匡胤担忧的神情, 王皇后终究还是没有说出口。
她是官家的第二任妻子,若说有多深厚的感情,那也不至于。
他就算不来探望自己,也没什么可指摘的。
但他还是来了。
官家是个仁慈的人。王皇后牵出一个勉强的笑容。
自己已经是在风中摇曳的残烛, 就用尽最后一点光热, 再推他一把吧。
“官家,臣妾自知时日无多。”王皇后虚弱地轻咳了一声, “大公主至孝,侍奉床前,从未懈怠。”
赵匡胤的身子僵硬了一瞬, 语气低沉:“她是你的女儿, 孝顺母亲,是孩子应该做的。”
王皇后感受到了他掌心的那一丝薄汗, 目光中带了一丝恳求。
赵匡胤犹豫了一瞬,没有抽离自己的手。
“贺姐姐早逝, 臣妾虽无缘得见,却与之神交已久。”王皇后压住喉间的痒意, “臣妾怜惜大公主, 这几日为小殿下想了几个封号,陛下愿意听吗?”
赵匡胤很想说, 依照本朝礼制,公主一直要等到成婚时,才能拥有自己的封号。
初时会由礼部选出一些吉祥词供皇帝挑选, 受宠的公主会由他这个皇帝亲自取封号;等他死了,这些公主会晋升成长公主,她们的封号也会晋升成春秋战国国名,和新帝关系好的,能有两个封国也说不准;若是新帝也死了,不管她们活着还是死了,都会晋升成大长公主;等公主自己也死了,她们还会再被追加一个谥号。
所有的一切,都在皇帝的一念之间。
哪有皇后为公主取封号的道理?
但他终究什么都没说,只是目光沉沉地望着妻子。
“臣妾觉得,‘曌庆’和‘昭庆’都很不错。”王皇后清楚地看见了官家嘴角的颤动,“陛下觉得呢?”
沉默半晌,赵匡胤问道:“是哪个曌?”
他问的很明显是第一个,但王皇后故作不知一般回答道:“前者是明空曌,后者是日召昭。”
“明空曌......这个字太大了。”赵匡胤轻笑了一声,“你觉得大公主能当得起这个封号吗?”
“臣妾的想法并不重要。”王皇后的声音依旧虚弱,甚至多了些飘渺之意,“或者昭庆更好一些也说不定。”
赵匡胤闭上眼睛,在回忆里描摹着长女的样子,那是一个倔强的女孩,总是如同母鸡一般护在妹妹身前,摆着一副长姐如母的架子,但她其实也只年长了次女一岁。
贺氏去世时,次子德昭已经八岁,长女尚且不满两岁,次女还是嗷嗷待哺的年纪。
同样都是生母早逝,怎么儿子就长成了懦弱无能的模样,女儿的性格却格外刚强呢?
赵匡胤没有开口说出心中的疑问,若是他问了,王皇后倒是能解答:
这都是他们母子俩共同造成的。
她刚嫁进赵家时,身体康健,尚有余力,两个女孩还是不记事的年纪,她还看顾过她们一段时间。
但随着接连多次的生产、丧子,自己的身子骨日渐衰弱,再加上幼子德芳自出生便体弱,她已然自顾不暇,逞论再管他人。
不要以为公主就不会被欺负,宫里这些人精才是最会看人下菜碟的。
天幕出现之前,没人会把公主当一回事,官家和太后娘娘的态度都趋近于无视。
父皇和皇祖母都指望不上,那能被看作是她们依仗的,就只剩下赵德昭这个同母兄长了。
但官家是个好皇帝,却不是一个好父亲,他教育儿子的方法似乎只有训斥,偏偏武功郡王胆子小,官家骂得越狠,他就越唯唯诺诺。
落在其他人眼里,就是官家不喜欢武功郡王,而他自己也不争气。
另一边,太后娘娘显然被“国赖长君”的想法腌入味了,对这个亲孙子的态度还没对赵光义、赵廷美的一半好。
皇帝和太后都不给武功郡王面子,王皇后这个继母又生下了一个小儿子,宫人们踩高捧低者,当然不愿意在两个公主身上多花费心思。
大公主就这样野蛮生长着。
在她眼里,恐怕这宫里俨然是四面楚歌,她若是不刚强,自己和妹妹都要被生吞活剥了去。
两种处境各有各的难处,造就了兄妹俩不同的性格。
王皇后扪心自问,如今她对官家的步步紧逼,也并非全无私心。
官家考虑过让年长宗室继位,太后娘娘满脑子都是让赵光义和赵廷美继位,但王皇后从未这样想过。
德芳自幼体弱,皇帝的位置坐着亲爹,尚且不知他能否活到加冠;若是换成不同属一脉的宗室或者赵光义、赵廷美之流,那德芳的命运就很难说了。
到那时,德昭和德芳兄弟俩的存在就是原罪,又有谁会冒着得罪皇帝的风险去保住他们呢?
换成赵德昭这个懦弱兄长,或许能避免死于非命,但且不说官家愿不愿意让这样一个性情已定、难堪大任的皇子接手大宋江山,先前因为天幕的出现,武功郡王已经阴差阳错地无缘皇位了,大公主这个同母妹妹上位,对他来说才是最好的结果。
这也是对王皇后和赵德芳最好的结果。
从前王皇后认为赵德昭是最好的选择,但天幕的出现让她找到了新的出路。
并非天真地以为大公主身为女子会更心软一些,瞧瞧武则天杀过的人便知道了,权力这把刀握在手里根本不区分男女,为了坐稳这个位置,女人甚至需要更狠心一些。
她只是觉得,愿意推武功郡王上位的人太多了,他是官家实质意义上的嫡长子,也是权臣最喜欢的那一类上位者。但愿意推大公主上位的人,如官家所见,寥寥无几。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爽文 系统 无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