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隔一日,刘协对董卓说他皇帝的小金库不充盈了,需要委婉让群臣孝敬,要在宫中建立洛阳第一大食堂,以后群臣上午朝之前都要在宫中用食,并支付高昂的饭费。这样的胡闹,董卓也喜欢,不用刘协去做,立即顶着刘协的名头强制推行去了。
刘协又跑去和王允、校尉黄琬、尚书郑公业等人哭诉董卓败坏他的名声,朝中大臣反而回头劝他忍耐,毕竟群臣谁也不缺那份钱。
又隔一日,少年天子要在宫中养鱼,少府只得准备大量渔网,并派人前往河中大肆捕捞。
再隔一日,少年天子初见产于西域的白叠子(也就是棉花,此时还只是被作为观赏作物),十分喜欢这种层层叠叠的白花,要在宫中的各处甚至皇城的一周都种上这种花。
再再隔一日,精力旺盛的少年天子刘协表示他已经对木工没有兴趣了,现阶段只想养鸽子,养鸽子让他快乐。宫中养不起之前征调的那么多木匠了,钱还要酿酒种花养鱼养鸽子呢,将所有的木匠统统遣出宫去,回到原籍自力更生。
木匠的统领张巧手只得跑去找董卓求情,并进献了精巧大床、涂了金粉的摇摇椅和一些床弟间不可言说的器具,董卓十分高兴,便准许了他们留在京城,不仅赐了一包银子,还赏赐了一栋宅子让他们落脚。
过了董卓之手,张巧手便大张旗鼓的开始在民间招收弟子、并开始批量做刘协设计的椅子、桌凳、五斗柜、茶几,高价卖给达官贵族。有皇宫经历镀金,洛阳的居民恨不得捧着学费把自家子弟送过来当学徒,没多久,张巧手的招牌就打了出来。而有了新的劳动力做这些简单的家具,张巧手便由余力带着些熟练工,一起钻研刘协所说的利民工具曲辕犁和筒车,并偷偷设立了小黑作坊研究小弩。
刘协记得唐代以前的犁都是笨重的直辕犁,后来改革出了一种轻便的曲辕犁,犁架小,便于回转,大大节省了畜力,提高了耕地的效率,乃是历史考试必考的一个变革。可惜他也不懂得如何制作,直接指点张巧手等人思路是犁直木的横杠要改进成曲形的,要便于深耕和操作方向,别的也只能让他们自行研究了。
筒车这种起源于隋朝的工具,刘协倒是在旅游的时候见过,凭借良好的记忆力画出了粗糙的草图。这种工具是利用装在车轮上的水筒,自动戽水,提上岸来进行灌溉的工具,构思十分精巧,刘协只说是自己在梦中由仙人所授,张巧手等一干木匠深信不疑,如今正利用手头的工具试图将筒车做出来。
却说刘协在京城里忙着搞事,曹操因为董卓的悬赏令已经逃亡了不少时日。这天,曹操路过中牟的时候被担任县令的陈宫认了出来,陈宫也不声张,只是命人将其投入大牢。
半夜,陈宫去牢房密会曹操。陈宫被曹操刺杀董卓的勇气所折服,愿意跟随曹操,就弃官与曹操一同逃走了。途中经过曹操父亲的结义兄弟吕伯奢家。吕伯奢叮嘱家人杀猪款待,自己则前往村头买酒。
曹操和陈宫舟车劳顿,便在屋内小憩。陈宫昏昏欲睡,曹操生性多疑,将耳朵贴在门板上听外面声音。听到外面有磨刀霍霍声,便以为吕伯奢家人要杀死自己,而吕伯奢出门是为了报官。于是,不顾陈宫阻拦,曹操先下手为强,动手将吕氏家人杀尽,连妇孺都不放过。
陈宫心下难过,催着曹操快走,二人走出不远,恰巧遇到买酒归来的吕伯奢,这才知道对方并不是去举报,而是去买酒。
陈宫心下大震,露出惭愧之色。他正懊悔着,却不料曹操忽然挥剑,一剑砍死了吕伯奢。陈宫肝胆俱裂,愤怒斥责他滥杀无辜:“如此恩将仇报、非大丈夫所为!”
曹操却丝毫不悔改地说∶“斩草要除根,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
陈宫听了,心都寒了,想到自己居然放过了这样一个祸害,便起了杀曹操之心。又想起几日前他曾收到一个高手送过来书信,信上寥寥几笔,言公所托非人。欲除暴安良结束乱世,且来洛阳门学寻我。下面附了一行小字,“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
猜测到底是哪来的神人,能料到今日之事,心下更是混乱。
这天夜里,两人留宿野外。陈宫摸到了腰侧宝刀,便欲拔剑。但又觉得曹操豁出命来刺杀董卓,杀之不义。不若弃而他寻那留下锦囊的高人。于是,没到天明陈宫便悄悄地离开了,一人一骑,径直往洛阳去了。
第11章 洛阳门学
穿越初始,考虑到文化的普及势在必行,刘协就开始召匠人,将《战国策》、《左传》、《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道德经》、《离骚》、《九歌》、《子虚赋》、《上林赋》、《甘泉》、《羽猎》等名作统统刻在石碑上,继位后更是加大了人手的征调。如今匠人们汇报上来石碑已经全部完成,刘协便让他们把石碑拉到洛阳门学,下朝后便携任黄门侍郎的荀攸过去看了。
只见密密麻麻的石碑仿佛是座座守护神,排列得整整齐齐,围绕整个洛阳门学摆了整整一圈。
刘协的父亲灵帝在位时,这位爱好艺术的帝王曾命大文学家蔡邕用古文、大篆、隶书三种字体书写《五经》文字,将其刻在太学门外石碑上。石碑刚竖立时,前来观看以及临摹和抄写的车辆,每天就有一千之多,填满了大街小巷。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bl/b/bjNv2.html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