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良久,王琅忍不住想起历史上三顾茅庐的佳话,其实诸葛亮的隆中对不仅是在告诉刘备你这样做可以三分天下,更是在告诉刘备我有办法帮助你达成三分天下的目标!这才是关键!
算算时间,今年的诸葛亮也有十五岁,按古人的虚岁计算法就是十六岁,过了束发之年。十二岁为相的事情固然罕见,十八岁出仕的少年倒也不少,十六岁介于两者之间,可以试着征辟一下看看。
抱着这种想法,王琅亲自写了一封信,派使者带给诸葛亮。以她今时今日之身份,征辟诸葛亮这样名声尚未流出州郡的士子,一名使者也就够了,况且关中未平,亲自写信足以说明她对诸葛亮的重视。
十天之后,王琅收到了诸葛亮的回信,言下之意是自己学业未精,还要修读两年云云。没征辟到人、只带回信件的使者似乎被诸葛亮折服,拐弯抹角地为诸葛亮说好话。
王琅挥挥手表示理解,将事情压下。
从王粲处听说此事的裴潜对司马芝感慨:“竟是国士之才。”
司马芝疑惑:“何解?”
裴潜一脸感慨:“将军手下主要分为两派,南阳、汝颍,再不然就是不群不党的近臣、纯臣。我听说诸葛孔明之父与刘牧有旧,长姊嫁蒯祺,次姊嫁庞山民,自己亦与黄承彦之女定亲,襄阳系的痕迹极重。如果趁这段时间先设法确立自己在襄阳人间的地位威望,两年后再到将军麾下,就能做襄阳系的代表,协调南阳、襄阳之间关系。而两年之后,恰好是将军北线进展渐趋分明,面临与在襄阳的刘牧整合力量的复杂局面,诸葛孔明这时到将军麾下,以襄阳系代表的身份为双方斡旋平衡,则可一举奠定在将军麾下之地位,目光如此敏锐长远,岂非国士之才?”
司马芝对这个话题没什么兴趣,给面子地听裴潜说完,提起笔继续忙自己的公务。
王琅把处理关中地区收缴来的铜钱铜制品的工作交给他,责令他一月之内拿出条陈。司马芝原本有个模糊想法,看了诸葛亮的策论之后想法成形,开始斟酌具体方针。
与此同时,听到风声的荆州商人纷纷涌入关中,一部分试图向司马芝打探消息,提前掌握政策动向,以便牟利,另一部分试图影响司马芝,使政策偏向自己。
荆州缺铜的事情早已不是秘密,以物易物对商人而言更是一大弊政,这些人都知道关中的金属储备与即将推行的新政与自己的财产息息相关,为了打通关系,什么手段都使得出来,其中颇有神通广大者。
然而司马芝乃是出了名的清白正直,对这些人的帐一概不买,而且直接把办公地点搬进军营,杜绝骚扰。商人们在司马芝这里撞了墙,回过头去找董昭说情。论官职,董昭比司马芝高,论关系,董昭是司马芝妻子的伯父,这样两重身份一压,司马芝总该给两分面子吧?
结果向来好说话的董昭也怕司马芝,死活不肯去侄女婿那里说情。头脑灵活的商人们见此路不通,又把主意打到诸葛亮身上。此前,由于财可通神,他们已经看到了诸葛亮的《钱荒论》,也得知了王琅、司马芝对这篇文章的赞赏,知道诸葛亮的建议在两人心目中颇有分量,于是纷纷发动人脉,游说诸葛亮。
诸葛家的几个亲戚都是襄阳大族,与荆州大商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关系。而且商人见多识广,什么千奇百怪的理由方法都有,诸葛亮虽然足智多谋,还是躲得颇为狼狈,好端端的一条卧龙愣是变成了跳跳龙,让陆议、陆绩这样的知情人一想起就忍不住发笑。
但不管怎么说,经济的问题暂时告一段落,王琅得以集中精力处理军事问题。
◇
当初,王琅驻军洛阳,张济趁机从关中率军进入荆州地界,被留下守卫南阳的文聘击败,中流箭而死。王琅下令收容招降,张济部下知道后大喜,全都诚心归附。张济的族侄、建忠将军张绣接管部队,归王琅节制调遣。
宁辑将军段煨是灵帝时太尉段颎的弟弟,与李傕、郭汜并非一路人。段煨驻守在弘农郡华阴县,重视发展农业,约束军队不骚扰百姓,因此当地百姓都能安居乐业。天子车驾进华阴,段煨以隆重的礼仪迎献帝入军营,侍中种辑却因私怨诬陷段煨勾结郭汜,太尉杨彪为段煨极力辩解,但董承、杨定都煽动诬陷,天子于是信以为真,露宿于道南,不入段煨军营。
杨定进攻段煨,十多天不能攻克,而段煨还是照常为天子一行供应膳食,侍奉百官,直到天子离去,始终没有产生贰心。
宣威将军贾诩在天子离开长安后交回印绶,到华阴投靠自己的同乡段煨。
贾诩素有名望,段煨军中将士非常仰慕他,段煨也对他礼遇十分周到。贾诩暗中投奔张绣,有人对他说:“段煨待您这么优厚,您还要到哪里去?”贾诩说:“段煨性情多疑,有嫉妒我在军中的威望的意思,虽然现在礼遇周到,但不能长久依赖,将来会有杀身之祸。我离开后,他一定很高兴,又希望我在外给他争取强援,必然会优待我的妻子儿女。张绣军中没有谋士,也愿意得到我,这样,我与家眷就必定都可以保全了。”贾诩就前往张绣军中,张绣对他十分敬重,以晚辈自居。段煨也果然对贾诩的家眷十分优待。
王琅这时在河南攻打意欲挟持天子的杨奉、韩暹等人,战事进入尾声,听说贾诩投奔张绣,派使者前往张绣营中征辟贾诩。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千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