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翻案几上新送来的情报,王琅提起墨笔,在铺平的蔡侯纸上快速勾勒了一副郡县简图,又在图边空旷处提笔做注:
【初平二年七月】
“袁绍据有冀州,带甲百万,谷支十年。”
“曹操引兵入东郡,击破黄巾白绕,绍表其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
“荀彧弃袁投曹。”
【初平二年十月】
“公孙瓒大破青州黄巾,斩首三万,俘虏七万。”
“刘备往依公孙瓒,任平原相,以关羽、张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
“赵云从刘备至平原,为备主骑兵。”
“孙坚阵亡,孙策扶棺曲阿,周瑜随之。”
“刘焉杀汉中太守苏固、州中豪强十余人、犍为太守任岐、校尉贾龙,阴图异计。”
【初平三年正月】
“董卓部将李傕、郭汜、张济击破朱俊,掠陈留、颍川诸县,所过杀虏无遗。”
“袁绍与公孙瓒战于界桥南,大破之,斩其所置冀州刺史严纲,获首级千余,再战,复大破之。”
“曹操击眭固、匈奴于夫罗于内黄,皆大破之。”
“荀攸与尚书郑泰、侍中种辑谋诛董卓,事垂就而觉,荀攸下狱,郑泰奔袁术。”
“袁术驻兖州。”
搁下笔,盯着密密麻麻做满批注的蔡侯纸看了一会,王琅的手指依次抚上冀州、兖州、司隶,最终停在益州。
作者有话要说:
☆、厚德载物
一年之计在于春。
赶走袁术、缴获大笔辎重人丁的王琅在南阳极力劝课农桑,恢复因黄巾之乱与袁术征敛而受扰乱的经济民生。除此之外,为了尽快收归南阳人心,王琅遣使持玉帛访取郡中贤才,亲自接待前来拜谒的名士,论经史,咨时政,宠以尊礼。
南阳韩暨,年少知名,举孝廉,司空辟,皆不就,变名姓隐居避乱鲁阳山中。山民聚众合党,欲行寇掠,韩暨散家财,供牛酒,请其渠帅,陈说安危利害。山民被他感化解散,最终没有当贼作乱。后为躲避袁术征召,迁居山都山。
王琅曾向邓羲打听南阳郡贤才,邓羲推荐的第一位便是这位韩暨。既然在郡中享有盛名,即便为了收获千金买马骨之效也该征召此人出仕,况且王琅回忆魏书,想起韩暨最后做了魏国三公,被陈寿评价为“处以静居行化,出以任职流称”,是位以积德履行、直亮不亏著称的延陵、晏婴般的人才,还改良过冶炼手工业,将传统使用的马排改为水排,效率是马排的三倍。
安排好春耕事务,王琅带上玉圭谒帖,亲自前往山都山聘请韩暨出仕,被应门的五尺童子以“家主出门访友”为由拒之门外。
春种秋收,皆是忙季,如韩暨这般的大才早一日出山也是好的。王琅虽然没想过能一次成功,但事到临头,总免不了生出几分黯然。维持住彬彬风度向童子道别,言明五日后再来,王琅怅惘不减,情之所致,信手拾了一根竹枝在微润的野径上题了一首五言短诗:
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
主人何所适,云深未可知。
嗟咏一遍,抛枝离去。
负责应门的小童被她那种坦荡率真的做派与翩然潇洒的风致所折,不敢随意抹去径上痕迹,反而将这片地方小心翼翼地保护起来。待到次日晨时,韩暨的旧友听说王琅寻人不遇,担心这名雷霆手段的少年公子被惹恼,特地上门打探情况,无意间发现了这首短诗,当即便挪不动脚步。
王氏以书传家,王琅的书法先后经过王廙、王羲之、卫夫人等大家指点,自己又肯下苦功,早在东晋时就已经入流。到汉末临摹张芝书帖,又于长安得蔡邕点拨,书法大有进益,尤其行、楷二体,堪称独步一时。
以竹枝题字虽是破天荒头一遭,但她的根底摆在那里,对各处运力的掌握度又高,书写时反倒增出几分跌宕奇崛之美,再加上情动于中,得心应手,竟成了一张令人极为惊艳的好贴。
字是好字,诗自然也是好诗。
明明通篇的主题是寻隐者不遇,着墨却全落在了欲寻的隐者韩暨身上。前两句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典故歌咏韩暨身为处士,而能惠及一方的德操;后两句以白云喻人,取云之高洁,喻士之行能,合起来描绘出一个志节高絜,积德履行的儒者形象。
按这位公子如今的地位,遣使来聘已经算得上礼贤下士,此番亲自拜访延请,连主人的面都没见到,还能写诗赞叹对方的德行操守,这份心胸气度委实令人心折。
更妙的地方则在于,全诗虽无一字言及自己,但那种钦慕敬仰的情绪却很好地传达到了诗外,使一个思贤敬士,求才若渴的明主形象无比生动地呈现在人眼前。
此事一旦传出,莫说南阳,就是颍川士人也会忍不住动心投效吧?
韩暨的这名友人在短诗前感慨良久,忽然灵机一动,命随从将整方土取出,带回家中烤干烧硬,制成泥碑,以供拓印。因原诗由竹枝在地上写出,遂将其命名为竹枝帖。
不出所料,听闻此事的南阳士人争相前来观赏真迹,拓印碑文,一时南阳纸贵。
而作为这场佳话中的主角,韩暨再躲避也没有意义,于是在王琅第二次来访时招待交谈,只推辞了武陵太守的任命,请求治理鲁阳。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bl/b/bjORh.html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千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