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戚姬不是还在永巷哭诉“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注1)
如今儿子给她召回来了,相隔不到三里,人也见了,但她自己犯的错,再想反口不认,可没那么容易。
就不知,刘盈对待这个心心念念想要儿子将他取而代之的戚夫人,还能不能一如从前般宽厚仁慈以待。
毕竟,现在要“迫害”戚姬的,可不是他的母后,而是他刚刚颁布的律法,若当真严格执行的话,那就算将其凌迟处死,诛灭三族,都算是轻的。
赵王刘如意,可就在她最亲的一族之内呢!
就不知道,刘盈和他的好兄弟,到底是要秉公执法,一视同仁呢,还是当什么事都没发生过?
那怎么可能?
别说是刘如意,就连刘盈本人,这会儿也回过味来,怎么想着,这事情好像哪里不对。
明明,的确是戚姬犯了错,哦不,甚至是违反律法,谋逆……这等死罪,母后也只是罚她圈禁永巷,做舂米的苦役,当初他年幼时,还曾经跟着母后和阿姐在乡间种地,亲眼看过母后耕种织布舂米样样都做过,为什么到了戚姬这里,就不行了呢?
难道,是因为从一开始,戚姬就是以歌舞侍人,父皇看重的是她那“翘袖折腰之舞”,倾城倾国之色,哪里会舍得让她去做舂米这种粗活,所以就连他,在母后明明从轻发落戚姬之后,居然还会以为她吃苦受了委屈,以为是母后心狠手辣?
母后明明是太过心慈手软了好吧!
刘盈也是跟着几位大儒和张良读了十来年书的人,虽说周礼论语春秋道德经微言大义,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见解,可都不妨碍他们努力将他往仁义道德模范的君王方向培养。
毕竟,这些大儒都是从暴君秦始皇的坑里逃出来的,暴秦虽然已成为历史,但经历过的人,谁也不想自己头上再出个嬴政胡亥那样的君主,而刘邦又是个叫嚣着不读书老子也能打天下的流氓,他们也只能在太子身上使劲,期盼着能出一个仁君明主,让天下百姓能过几天安生日子。
他是心软,是宽厚,但不代表他是个傻子。
今天刘如意那睁着眼说瞎话的样子,着实让他难受了。
可刘如意转头就哭求他从轻发落戚姬,说戚姬只是因为父皇去世无法接受,失心疯了才会胡言乱语……戚姬也当真扯着自己的头发像个疯子一样被审文带走,可见这母子俩还是心意相通十分会打配合演戏的。
刘盈不是不懂,不是看不出来,只是以前他一直习惯了被父皇嫌弃,被父皇骂他软弱无能,除了心善能照顾弟弟外,一无是处。
他就抓着在父皇心目中这唯一一点优势,更努力地在父皇面前表现出兄友弟恭的模样,久而久之,习惯成了自然后,好像真的就觉得戚姬和刘如意理所应当受到父皇宠爱,而他也理所应当替父皇照顾弟弟……
可今天看到戚姬母子在他面前睁着眼睛说瞎话时,刘盈的心里忽然感觉不对味起来。
戚姬当年苦求刘邦换太子之事,众所周知,刘盈也不是没听到过,甚至被刘邦直接骂到脸上都有过。
只是那时他有母后安抚支持,有太傅少傅等一众老臣力挺,学了一肚子礼仪仁义的刘盈,只当那些话是刘邦用来哄女人玩玩罢了,朝堂之事,岂是一个女人哭哭就能改变的?
作为父皇昭告天下钦定的皇太子,刘盈一直被寄予厚望,战战兢兢地学习,十分努力地想跟上太师太傅少傅们的教导,但真的很累。
他并不是像刘邦那样天赋异禀,没读书识字还能吹能侃,忽悠得一众能人异士在他麾下听用。
大汉开国的能人太多,而刘盈无论是天分还是才智都远不及那些惊才绝艳的天才们,甚至也没有刘邦鄙睨天下,能吹会侃的本事,在群臣心目中,也就是个“仁”字深入人心。
用功学习都不及父皇一句话的时候,刘盈就十分羡慕刘如意。
在他被课业和政务压得喘不过气时,刘如意在宫中招猫逗狗,打架惹事,戚姬不但不骂他打他,还要抱着去给父皇看,父皇还会夸他胆大,颇有乃父之风。
而他则要被教训着谨守规矩,不能失了太子的风度礼仪,要学习要看奏折要算人口粮产军需……哪怕太傅们说他只需学会用人就好,母后也要他学会这些一看就让人头疼的政务,免得被人欺瞒。
可他学的再多,父皇看到的只有刘如意。
看,如意如意,随心随意,是何等的恣意快活,哪里像他,从无一日,能完全随着自己的性子生活。
“皇兄……皇兄?”
刘如意试探地叫了他两声,看到刘盈面色阴沉,一直不说话,他的心里也七上八下的,忍不住扯了下刘盈的衣袖,在周吉看过来之前,赶紧收回手去,扁着嘴委屈巴巴地看着刘盈。
“皇兄是不是生如意的气了?是不是要赶如意回赵地?”
“如意知道错了……皇兄……”
刘如意从小就见惯了戚姬在刘邦面前撒娇卖痴,哪怕被周昌指着鼻子骂她是褒姒妲己,她也能扑进刘邦怀里嘤嘤嘤哭得无比委屈,然后……父皇自然是舍不得怪罪她,就好像他小时候抢了弟弟的吃食或玩物,只要抢在他们前面冲着父皇哇哇大哭,那父皇肯定认为错的是别人。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bl/b/bjP1z.html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爽文 女强文 无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