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东瀛处于南北朝期间,战乱不断。
怀良亲王之所以转变对大明的改变,是因短短几年东瀛的内部格局发生巨大改变。怀良亲王的势力大不如前,才会向大明称臣,都是妥协之举。
明朝当然不愿认可这样的怀良王。
再派使者去东瀛,想与日本的正统掌权者建立外交关系。
两国之间却未因此步入稳定往来状态。
由于东瀛内斗不休,割据势力不臣服于天皇。
那些地方势力抵达大明后,朱元璋拒绝承认其合法性,不与进行朝贡贸易。
洪武十四年,怀良亲王竟是厚着脸皮也派来使者,但被大明拒之门外。
此子以前犯下杀害大明使臣的旧账,怎么可能给他好脸色。怀良亲王对于过去的错误毫无悔意,还在回信中频频挑衅。
朱元璋早就受够了东瀛的反复无常,在意识到日本内斗不止没能力处理倭寇后,他就改变了对于倭寇的处置策略。
实施海禁,令部分沿海居民内迁。制造无人地带,不让倭寇一靠近沿海就能抢掠财物。同时增加大明的海防力量,巡视海上对抗倭寇。
其实,这样做仍有令人不悦之处,没有对东瀛本土加以强力回击。
偏偏碍于元朝的前车之鉴,蒙古两次东征日本失败了,皆因海上气候环境多变。
朱元璋不愿让大明重蹈覆辙,索性有了彻底与日本断绝往来的想法。
随着胡惟庸、林贤等案爆发。查到其有私通倭寇之嫌,借此彻底断了与东瀛的外交,把它逐出了朝贡体系。
时至今日,与东瀛断绝往来已有七年多。而在大明海防的提升后,倭寇扰边已是少有发生。
朱元璋盯着水镜。明朝中期,倭寇又卷土重来了吗?具体啥情况?这种不是钓鱼的评论,而开门见山地提问,真的会有人回答吗?
往下看,憋屈的事来了!
此前,他用尽心机却钓鱼不得。
今天,「为赋新词吃猪蹄」直接问,居然得到了一段详细回评。
朱元璋深呼吸。
不气,不气,不和后世人一般见识。他还能怎么办,当然是认真看下去,学习新知识了。
第59章
『抄水表了:我来简单答两句明朝的倭寇问题,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指正。
目前可查的史料,认为“倭寇”一词最早出现在「高句丽广开大王」碑上。
公元404年,广开土王十四年(对应两晋时期)。碑文记载:“倭寇溃败,斩杀无数”。
高丽史上对倭寇的记录较多,将其用作对日本海盗的习惯称呼,是大约从十三世纪开始。
要说明朝时期的倭寇问题,主要分为两个时间段:十四世纪中期到十五世纪初(元末明初),以及十六世纪(嘉靖朝)。
前期倭寇与后期倭寇的组成与侵边范围都不同。
先说十四世纪中期的东北亚局势。
元朝后期政局腐败,不断压迫百姓。1348年,方国珍第一个掀开了抗元起义序幕。
高丽内部土地兼并问题严重,政局衰败。同期,东瀛也是内斗不休,形成日本南北朝对峙局面。
东北亚各处乱象丛生之际,倭寇大规模兴起。
1350年,日本海盗侵犯朝鲜半岛南部。一般认为“倭寇之侵”始于此,而大规模地劫掠持续了约四十年。
其犯边三大特点:攻击高丽的运粮漕船与储粮官库,抢夺粮食与生活物资;
从侵犯高丽沿海地区,上升到多次攻击高丽首都开京(如今朝鲜的开城);
刚开始二十多艘倭寇船去劫掠,逐步发展成了四百多艘船只的倭寇队伍。
直至1392年,朝鲜半岛建立新政权,李氏朝鲜王朝取代了此前的高丽王朝。
朝鲜内部整顿军务,进行了田制改革。当政局渐渐稳定,自是有能力去对抗外部倭寇来犯。
四十多年间,日本海盗的掠夺范围逐步深入朝鲜半岛内陆,正是其掠夺欲望不断上升的佐证。
既然是贪得无厌就不会止步于仅仅侵犯朝鲜。彼时,元末战乱,倭寇趁火打劫也进攻了中国沿海地区。
1368年,明朝初建,天下局势未稳。
倭寇最初攻击了距离朝鲜半岛最近的山东沿海地带,然后南侵向江苏、浙江、广东等蔓延。
朱元璋本欲联合日本政府共同打击倭寇,但东瀛南北分裂,几大势力各自为政。
古代不比现代,大海相隔让信息传递缓慢。忽必烈两次东征失败后,元朝与东瀛几乎处于断交状态。
明朝初建,朱元璋几次向日本派出使臣,却不知海的另一边东瀛内斗情况。
时至洪武四年,终是了解日本各大势力割据状态。而海盗所掠夺的粮草钱财流入东瀛某些势力的口袋,就绝无可能联合日本官方镇压倭寇。
于是,明朝改变了对抗倭寇策略。不指望东瀛政府,而是加强自身的海防力量。
历史证明这一策略的正确性。随着明朝内部逐步安定,海上巡航日益完备,敢在大明沿海出没的日本海盗越来越少。
1393年,日本南北一统,也进入了相对稳定期。
时至永乐元年(1403年),足利义满代表东瀛向大明称臣,日本加入了大明主导的朝贡体系。
这种相对和平持续了十几年。
在足利义满死去数年后,永乐时期十七年,三十多艘倭寇船突袭辽东。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bl/b/bjPj4.html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爽文 系统 山海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