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却知道这只是表象。史上,朱瞻基也没能看出朱祁镇与朱祁钰两个儿子的心性相去甚远。
“今天叫你们来就是随意聊聊。每个人的书桌上,笔墨纸砚都提前备好了。”
朱元璋让众人一边磨墨一边听他说,“别担心,不是什么难题。就回答三个问题,很简单的。”
除朱棣之外,众人都是暗中疯狂摇头。不,他们不信!
朱元璋:“第一问,你们心中希望京城定在哪里?第二问,你们不擅长什么,又最擅长什么?第三问,你们觉得朕哪里有所欠缺,其实没有那个能力去管理相关事务。”
前两问还好说,第三问有几个敢写心里话啊!
朱元璋和煦地笑了。“每个人一定要写,不能空着,也不能语意不详。大胆地写,朕绝不怪罪。”
除朱棣以外,众人再次暗中疯狂摇头。
要命了,老爹/祖父受大刺激了,真的写了心里话,他们还能看到明天的太阳吧?!
第36章
一时间,文华殿鸦雀无声。
众人很想东张西望瞧一瞧身边人的反应,但又不敢乱动作。
一屋子人几乎全部僵着身体的古怪场景出现了,大家仿佛中了某种群体性不能动的咒语。
朱元璋继续和善笑容鼓励众人快动笔,而如今对子孙们的态度打心底变了。
从「这些都是我的血脉希望他们能好好享福且护卫大明」,变成了「这些人都是孽债将来一定会掀开我的棺材板。」
朱家天下,世代相传,如此美梦在看到朱祁镇后就彻底碎了。
不肖子孙肆意挥霍,毫不在意大明的传承。
到头来史笔如刀,朱祁镇固然被钉死在耻辱柱上,但作为开国皇帝要承担根子上就坏了的骂名。
对此,岂能不怨愤。
他把所有好处都扒拉到朱家手里,一点利益也不愿分出去。是为了自己,但也是为了让后代子孙享福。
负了一起打拼的兄弟,毫不在意朝臣给了他们超低薪资。唯独没辜负就是朱家人,可反手给他一刀的正是子孙后代。
改革!一定要改!
历史的选择岔路来了,那就走上从未设想的路。
前路可能给朱家带去覆灭,但他不在乎。
反正大明早晚都会亡,而他也时日无多,那就去选择与众不同的灭亡方式。
不过,改革不能操之过急,要分几步走。
先找帮手,给人画大饼看到前方的利益,研究以往没有的新技术投入到民间。
期间收获了利益分一分,再继续朝更广阔天地冲。海船一开,外面的世界大得很。
真希望之后的水镜影像,咕咕能给出一张地球地图。
如果有第二次评论的机会,他必会留这样的评论内容,但对结果不再抱有天真期待。
之前在评论区钓鱼,已经被后世人毒打过一回,真吃不准实话实说会有啥反馈。
不给地图,给点别的也很好。
比如怎么提升农作物生长,比如科学学科的形成历史,比如发展科技路上的绊脚石是什么等等,都能用来参考借鉴。
真是好想知道!
朱元璋暗默默想着,这些内容的相关影像总不能再把他气到吧?
算了,水镜放什么内容不是他能操控的。
没影的事,暂不多想。
说回找帮手,要哪里找?
先明确方向,找有掌握科学技术潜力的人群,且能有心去研究表象下的科学原理。比如不只是观察到天文现象,更要有心去研究它出现的原因。
具体研究范围有待商议。
朱元璋承认他不懂,只知道算术、天文、水文都在其列,而他没想到方面肯定还有很多。
他不懂,却能寻找懂行的,也能培养出更多懂行的人。
西方能在1473年出现哥白尼。泱泱大明,岂会没比之更出色的人。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同理,只要舍得投入,必能开拓出一片让科学发展壮大的土壤。
一开始的操作很简单,就是砸钱。
人一旦想开了,很多事就不是事。与其把钱留给败家后辈,不如砸在科研上,至少他努力过问心无愧了。
对比咕咕所在后世,大明人罕知科学。
砸钱建立学校就很关键。
一边让有潜力悟出科学规律的人去搞研究,一边引来新鲜血液让越来越多的人去学习科学。
学有所成者要投放到朝堂上,在六部之外成立科技部。
涉及利益重新分配,必要有代表新利益集团的官员势力出现,初期必要有朱家子孙加入把控方向。
谁去?
今天众人交上来的答卷是判断依据之一。
临时考试是给众人的一次机会。
他曾经定下的藩王制度,“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①
现在对藩王的政策也要发生变化。人人凭本事拿俸禄,一部分人去守边,另一部分参与到改革中来。
殿内,数十人迟迟没有落笔。写真心话,难道不会等同于试试就逝世?
作为儿孙,被杀的可能性不高,但是被罚钱的可能性很大。
父皇/皇爷爷已经变了,再也不是从前那个对孩子们大方的大家长了。
瞧一瞧代王与齐王,他们被罚俸禄一次是一年起步。再被罚下去会如何?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bl/b/bjPj4.html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爽文 系统 山海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