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 剧透历史从八件有趣文物开始_山海十八【完结+番外】(83)

  东边:古云梦泽、鄱阳湖、洞庭湖等扩大,长江三峡、汉江等的洪水频频发生。

  公元前两千多年与洪水,这两个词是否令你们联系到一位传说中的人物?

  对,就是广为人知的“大禹”。

  依照如今的考古发现,大禹大概率不是虚构传说人物。

  他极有可能真实存在,确实治理了水患,但具体治理操作过程与传说有所出入。

  洪水传说,不只存在于中国,《吉尔伽美什史诗》、《圣经》等其他地区的书籍中亦有记载。

  对比气候考古所得,4.2-4.0ka BP的两百年气候异常振荡期,全球多处频频发生水灾。

  《竹书纪年》提到了尧帝几次命人治水。

  “十九年,命共工治河”、“六十一年,帝命崇伯鲧治河患”、“七十五年,司空禹治河”。

  这个时间段,在中国对应到尧舜禹时期。

  持续性的北旱东涝,新石器文化走向衰落。齐家文化、两处文化、龙山文化等等或衰弱或终结。

  大禹因为治水有功,后来继承了舜的首领位置。此时,经过了两百年的气候降温,时间到了4.0ka BP。

  4.0ka BP,气温回暖。

  广义上的先秦历史故事由此开始。

  大禹不再搞禅让制,让儿子启继承了他的首领位置,由此创立了夏朝。

  此前,北旱东涝造成了多处文化走向终结。

  中原地区因地理位置的原因,受灾程度相对较低,这也是它作为夏朝诞生地的原因之一。

  4.0-3.5ka BP,前两百年气温缓慢上升,后三百年显著转转暖。

  二里头文化呈现出扩趋势。商取代夏后,这种扩张趋势仍未停止。

  3.5ka BP,降温来了!气温开始变得不稳定。

  北方游牧民族纷纷南侵,商朝内斗不止,开始频繁地迁都。

  降温到了3.3ka BP结束。

  其后两百年,维持了气温平暖的状态。商朝在这个时间段内出现了武丁盛世。

  3.1-3.0ka BP,这一百年发生了突然降温。

  约公元前1100年,即3.05kaBP,冰岛发生了全新世以来最大的火山喷发。

  部分学者认为火山喷发是全球降温主因。

  也有一些持质疑意见,但至少认同火山活动让降温趋势雪上加霜,让降温幅度加剧。

  这次降温,标志着从8.5-3.0ka BP的中国全新世大暖期结束。

  我们已经看到持续五千五百年的大暖期中有过几次振荡。新石器时代文化、夏朝、商朝在这段时间内兴衰变化。

  当大暖期结束会发生什么?

  3.0kaBP,即公元前1050年。

  商朝在这一时间左右灭亡,被周朝取代了。

  3.0kaBP起,气温回暖了。

  虽然从更长的时间段观察,其温暖程度比不过此前五千五百年的大暖期,但在3.0-2.85kaBP的一百五十年呈温暖趋势。

  换句话说,西周早期虽不及殷商时温暖,但也在偏暖温度中度过。

  当时,西周官方的铭文先刻在青铜器上,后来多记载于竹简上。竹子喜暖,它能在黄河流域的广泛生长,也表明了气候的温暖程度。

  在温暖中,西周从周武王传至周懿王。

  司马迁描述:“懿王之时,王室遂衰”。此后,周孝王夺位,也是周朝史上的第一次夺位之变。

  2.85kaBP,周孝王执政期间,正遇上了气温变化点,降温趋势来了。

  从2.85-2.7kaBP,一百五十年间的气温干冷。

  是从周孝王在位开始,汉水、长江结冰。此后气候异常频发,多位君王都遇上了大旱。比如周厉王、周幽王、周宣王等等。

  《竹书纪年》:“泾、渭、洛竭,岐山崩”,《诗经》:“旱魃为虐,如惔如焚”,能在古籍中找到诸如此类气候异常现象的相关记载。

  西周走过了前一百五十年的兴盛,从2.85kaBP的降温起,后来的一百多年日益衰落。

  这股降温在2.7kaBP得以缓解。

  此时是公元前750年。西周已经在公元前771年灭亡,此时进入了东周春秋。

  整个春秋时期气温偏暖,与其后的战国时期气温温凉形成对比。

  两个时期对比来看,春秋相对平和,战国则是诸侯国之间征战不休。

  说到这里,各位观众可能看出了奇妙的现象。

  ——朝代兴亡与气候暖冷变化居然同步了!

  王朝上升的和平时期——气候温暖。

  王朝衰败的战乱不休期——气温下降转冷。

  从夏朝兴起到战国兵乱,莫不如是。

  以往研究历史,对于王朝兴衰的分析多集中在战乱、经济、君王能力等因素上,对于气候因素的关注度不高。

  直至九十年代,科技发展对于古代气候的考古越来越深入,能从更长的时空维度看到气候变化的威力。

  地球上仿佛存在一只看不见手,动则以千百年,将文明推向兴盛,又将文明拽入衰亡。冷期暖期的跨度之长,足以将一个王朝摆布于股掌之间。

  这是巧合吗?

  那就继续拉长镜头去看,而首先要得到一份中华五千年的气候数据。

  这里就要提到著名的竺可桢曲线。

  早在1972年,竺可桢先生通过历代文献,提出《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总结了五千多年的中国气温变化曲线图。

  八十年代以来,学者们在此基础上根据新的考古物证不断完善气候曲线模型。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bl/b/bjPj4.html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爽文 系统 山海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