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年间已经进入明朝灾荒期,对于一位在朝廷有名有姓官员写的高产作物文章,当时又引起了多少重视?
答案是没多少。
无独有偶,错失的机会不只一次。
引进番薯的途径之一,是福建商人陈振龙与陈经纶父子从吕宋得到番薯藤带回大明。上书福建巡司金学曾,请其在省内推广试种。
陈经纶在种植甘薯时,又发现了一种灭蝗虫的方法。
他发现鹭鸟会吃蝗虫,但不易人工饲养,就用家养的鸭子来代替,这就有了养鸭除蝗。写成了《治蝗笔记》,详细记录甘薯田养鸭治虫。
明廷有重视过吗?鸭子治理蝗灾需要慢功夫。崇祯年间蝗灾肆意,倘若提前布局又会如何?
又一次,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才发挥其功效。
陈家后人陈九振在芜湖做官,将祖辈传下来的养鸭蝗术推广出去,后来在清朝书籍中常见此法。
比如《治蝗全法》就收录此术,且记载使用效果。“咸丰七年四月,无锡军嶂山,山上之蝻,亦一鸭七八百捕,顷刻即尽。”
回望大明,高产作物、灭蝗方法都送到了眼前,为什么硬生生错过?!
或许,有一件事能给出我们答案。
万历年间发生过一起水稻事件。
徐贞明上书皇帝,希望在北方试种水稻,他有了让水稻在北方增大产量的方法。
这样做好处多多。能减少漕运送粮的途中损耗,更能增加北方百姓的粮食收入。
我们知道万历年间已在十七世纪全球小冰期危机之始。粮食多多的,听起来该是被采纳的良策且立刻执行。
事实确实却极为荒唐,部分北地大臣围而攻之,极力反对北方水稻种植。因为一旦成功,北方就要分担原本部分南方的运粮任务,其赋税额度必增高。
不改变,是对当下既得利益者最好的选择。
对于大明来说,这种选择不是一次两次,而是许许多多次当革新之物到来时选择了打压。
万果皆有因,万历朝结束的二十四年后,明亡。
如今再看明之亡,是不是亡于天公不作美的小冰河期,想来各位观众朋友们心中自有答案。
补一句,这种北方种稻方式也为他人做了嫁衣。
清朝,雍正全面推行了前朝徐贞明的方案。十余年后,京津与河北水稻成片。
因此,大明在责问天道公或不公之前,不妨先问究竟有没有尽到人事。
下集见。】
水镜前,一时寂静。
这一句句都是骂到了朱元璋头上,谁叫大明的开国皇帝从前就缺乏这种革新理念呢!
作者有话说:
①参考文章:
《小麦在中国:技术调试与饮食融入》,杜新豪
——
本章其他参考书籍:《食物改变历史》,罗格·著,《食日谈》,李昕升·著
——
《治蝗笔记》中写:“鹭性食鱼子,但去来无常,非可驯养,因想鸭亦陆居而水游,性喜食鱼子与鹭鸟同。窝畜数雏,爰从鹭鸟所在放之,于彼岸芦荻唼其种类,比鹭尤捷而多,盖其嘴扁阔而肠宽大也。遂教其土人群畜鸭雏,春夏之间随地放之,是年北方遂无蝗害”。
第46章
开个好头很重要。
朱元璋不能更清晰地认识到这点。
那本《皇明祖训》烧得及时,是把他过往的极度保守给焚毁成灰。
“咕咕说得好。大明之亡,人祸多于天灾,是从开头就错了。”
当下,朱元璋主动表态,是为给今日的观影者们壮壮胆。
他以前杀的臣子太多了,如今朝臣失了敢于针砭时弊的胆气,但锐意改革最需要正是逆流而行。
“朕老了,没几年能活了,这是事实。”
朱元璋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让大明从一开头就走上敢于创新变革的路,是朕死之前的最后心愿。愿诸位协理帮扶,助朕达成心愿。我们先看评论。”
评论区总能冒出一些奇思妙想或有价值的建议。
『评论:
△吃货力量大:我来补充一下,美洲三兄弟被哥伦布带回欧洲后的待遇,其实一开始也没好到哪里去。
番薯,欧洲从头到尾都没把它当做主流食物。一方面因为气温,欧洲多地的气温偏低,而番薯喜温怕寒。
真不是地图炮,欧洲和我们比,真是缺少了一些种植技能在身上的。我国清朝解决番薯越冬困难,欧洲没去解决问题。
后来饿得实在有需要了,退了一步大面积种土豆,因为它好种。
再说番薯的口感不符合欧洲人的喜好。其实欧洲在某些方面很保守,以前一直吃的是小麦,没有食用块根类食物的习惯。不合胃口就不吃,这种理由哪里都适用。
类推到土豆,它一开始也被狠狠歧视,叫它“恶魔的植物”。
虽然近代自然科学体系产生于欧洲,但那里也是迷信思潮狂涌的地方。
因为土豆长在地下,看不清生长过程,与传统的蔬菜生长方式不一样,它就被打上邪恶有毒的标签。被扣上恶魔的帽子有多惨,参考猎巫事件就更懂土豆在食材界的地位了。
有时候觉得真的很讽刺,欧洲贵族们一边说土豆邪恶不能吃,但另一边喜欢土豆开的花。马铃薯花风靡许久,是珍贵观赏类花卉。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bl/b/bjPj4.html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爽文 系统 山海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