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祖自立,到夺取天下,用了不过区区六年。
不过,天下大致平定之后,还有些地方动乱需要政治与军事手腕联合。
而还是太子的当今的监国之路,则是关外那群不省心的异族带来的机会。
虽说攘外必先安内,但其实反过来操作也很常见。
那就是以外部战争,转移内部矛盾。
由于草原异族和中原王朝的多年征战,两个民族之间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
太祖干脆就趁边境动乱,竖起了驱除鞑虏的大旗,招降国内乱军。
对于乱军首领,太祖派使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民族大义说到百姓疾苦,再稍微暗示一下归降后能得到的待遇。
因为有了这么顺的一个台阶,心里明白自己不可能成功的乱军首领们,立刻就坡下驴,成了光荣的保家卫国的英雄军队。
为防普通将领压不住这些刺头,太祖决定亲自领兵,留下皇后辅佐太子监国。
草原的动乱要结束了,属于监国太子那没有硝烟的战争,也正式打响了。
几位太祖的心腹重臣也得到了嘱托,让他们尽心辅佐太子。
几人都是忠臣,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可是,忠臣也是有自己的私心,有政治正确之内自己的政治倾向的。
俗话说得好:党内无党,帝王思想;党外无派,千奇百怪。
首先,这几位重臣贯籍不一样,他们都想扶持自己的同乡,为自己的家乡父老争取利益;
其次,做到这个地位的大臣,哪一个没有自己的政治抱负?
有人支持太祖立国之后定下的方针;有人觉得前朝开过之初的政策其实挺不错的,不应该一杆子打死;还有人提倡复古,觉得恢复周礼才能最快促进社会稳定。
大家伙儿是各执一词,而且各有各的道理。
并且,他们的道理还不是空泛的大道理,也不是个人YY,而是切实深入研究过,并结合当前政局得出的结论。
说句高大上的,那就是他们各有各的道,并且无论外界有多少枪林弹雨,都能坚持自己的道。
换一个稍微心智不那么坚定的,很容易被这多方意见给绕晕了。
但或许当今真的是天降雄主,又或许每当时代的进程推动到一定程度,就必定会有猛人诞生。
无论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反正还不到二十岁的小太子,却在各不相同又各有道理的胡乱思想中,坚定地保住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他对各派系首领都敬重,却又绝不会偏听偏信,而是从一开始,就尝试综合各方信息,从中提取出现阶段最合适的处理方式。
文皇后直叹丈夫后继有人,也慢慢总放权给儿子,从主导地位退到了辅助地位。
因为她很清楚,一个政权是不能有两个首脑的。
如若不然,早晚会造成无可挽回的分裂。
那些辅臣也逐渐明白:太子虽然年幼,却并不软弱可欺。
他们在天子面前是臣子,到了太子面前,也不可能有倚老卖老的机会和实力。
于是,等太祖回来之后,就发现自己儿子已经具备了驾驭朝堂的能力。
他当时的反应和妻子如出一辙,先是仰天感叹,继而畅快大笑。
在这之后,他还做了一件让人非常想套他麻袋的事。
那就是炫耀,到处炫耀。
他不但跟一起打天下的老兄们炫耀,更是对着新收服的乱军首领们炫耀。
——看见没,看见没?老子的儿子,小小年纪就手腕超群,那些老家伙们都不是对手。
被炫一脸的人一开始还只是单纯的羡慕,毕竟人家儿子的确优秀,他们有这么优秀的储君,也是社稷之幸嘛。
可就算再优秀,再怎么社稷之幸,也架不住一天三顿地磨耳朵呀。
群臣都不堪其扰,一听到这个话头就齐心协力,花式转移话题。
太祖炫耀失败,也只能遗憾地咂咂嘴,继续讨论正事了。
不过,花式炫娃的成果也是显著的。
原本那些乱军首领的归顺还有几分不情愿,但眼看到大夏朝至少能有两代明君,有再多的小心思,也都收敛干净了。
第179章 天子的龙场悟道
演了“太子”的太子看到这里, 不失时机地吹捧自家老爹。
“怪不得父皇总嫌儿臣做得不好,与同样年纪的父皇相比,儿臣的确是惭愧之至。”
而通过看电影, 再次重温与皇考父子情深的天子,也有了不一样的感触。
他也首次开始反思自己:我是不是对太子过于苛刻了?皇考开国之主,看到自己后继有人,心中只有喜悦骄傲,我却在隐隐忌惮太子……
天子心头慌乱:这又是为什么呢?究竟为什么呢?
直到太子出声,他猛然转过头,清晰地看见自己寄予厚望的儿子,眼中深藏着对自己的小心翼翼。
他不禁心中一痛,用力拍了拍太子的肩膀, 一字一顿道:“不, 你已经很好了。”
看着银幕上太祖为自己的继承人造势, 为这百废待兴的世道殚精竭虑,他恍然间就明白了自己和皇考的差距。
——皇考心中只有社稷的安定,只有百姓的福荫,对优秀的继承人自然只有欢喜和庆幸。
而我……而我在位太久, 不知不觉间, 已经被权利带来的畅快给迷惑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