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倒也对。
“你就懂了,又能咋?”有人就比较悲观,“粮食卖不出去留着自家吃,一家好歹饿不死。这要是苦上三四年,种出来卖不出去,能咋办?一家人在啃水果吃?”
这话一出,就有人马上响应:“西瓜都不能颠簸,那水果就能了?是桃能运出去还是杏能运出去?都不成。”
说来说去,还是运不出去的问题。
就有人说要都是跟县城街面上的路一样,那有啥问题?咱自己往出远,哪怕是拉到北边转街走巷的去换粮食去呢,不怕销不出去饿死一家子。但问题这不是路不好吗?
走着去行,骑自行车就颠簸的可以了,再不就是手扶拖拉机。
手扶拖拉机那是一款神车了,坐上去十分钟的时间颠簸的屁股不像是自己的。就这,能运啥?
三说两不说的,说到了修路了。
说当年老四的修的煤渣路还不错,可惜现在都不行了。
又说要是路好,这咱们在不行到县城到地区市里也方便。
在这边十几个人一聊,然后回去了,每个人都成了宣讲机,只要人凑堆的地方,就把他们集体的观点往出亮,各个都成了能人,都说那是他的主意。
没几天,村上开会了。
说是要集资修路。
这个跟四爷和林雨桐有关系没,说有也有,说没也没有。
四爷和林雨桐的户口都不在村上,只是在村上居住而已。但在村上居住,就不走村上的路了吗?
既然要走,那这集资的钱自家该出不该出?
按人头收取集资款的。上到八十岁的小老太,小到不到两岁的清远,该交的都得交。
每人三十,自家五个人,再加上清辉清涓那一份,一共是七个人的,二百一十块钱。可是不老少的一笔开销了。按照工资算,四五个月的工资就这么不见了。
老二家认了金大婶的那一份,也四口人呢,一共一百二十块钱。
修路按说是好事,但这好事未必就真都是赞同的声音。
有人赞同,有人就反对了。
为啥?
钱太多了。尤其是家里人口多的人家。五六口人下来,小两百呢。从哪弄着两百块钱去?
就有人说了,你们修你们的路,反正我们一年半载的也不去一趟县城,也不走你们修的路。
爱修就修去呗,跟我有啥关系?
所以,这真不是说谁能振臂一呼,王霸之气喷涌而出就能一定乾坤的。
不管村里怎么磨,林雨桐和四爷都没工夫搭理。他们户口不在村里,多说话属于多管闲事。
两人骑着自行车下黄河滩了。
这回跟其他时候去不一样的。以前都是两人,路上很少能碰到同路人。这次则不同,骑自行车的一溜一串的,都是朝一个方向走的。
路上还有认识的小媳妇跟林雨桐打招呼,“又去看黄河去?”
林雨桐含混的应了一声,“你们这是干嘛去?”
“耙花生去。”小媳妇应了一声,自行车蹬的飞快超了林雨桐的车。然后遇到路上的坎子,自行车小跳起来一下,落地重新登上又骑。破烂的路把人训练的个个都能成自行车选手。
林雨桐恍然,所谓的耙花生,就是把人家收了的花生地重新再捡一遍。
花生那么小的东西,散落在地里是很正常的事情。翻检翻检总有些收获的。要是在地里能找到个田鼠洞来,那就最好了。一个田鼠洞里,少的也能找出半袋子,多的一两袋子也有。算是把田鼠预备的过冬的粮食洗劫一空了。
这花生捡回去捡的多了,卖了够买油盐酱醋的。少了也没关系,自家炒了就够孩子们吃的了。
这也算是叫粮食颗粒归仓了,没啥不合适的。就跟当年在兵团捡散落在地上的黄豆一样。黄豆都能一个个的捡起来,更何况是花生了。
两人也没真去河岸上,反而是去了玉米地里。
本来想看看这玉米秸秆怎么办,结果现在没法着急了。因为地里也有拾荒的人。这么大面积的地,肯定也有落下没摘的玉米棒子。看见地头停着不少自行车,就知道拾荒的人还不少。
那这就不能急了,怎么也得等这些人齐齐翻检几遍。
两人无功而返,骑着去骑着回来,这就折腾了小半天的时候。
到家的时候清宁已经放学了,这次不光是放学了,还放假了。放秋假!帮忙收庄稼的。
这个假期十天,上学每个孩子得缴纳玉米五斤。这是对一到三年级的孩子,四年级往上,得十斤。
小老太才不叫清宁去呢,“咱家自己地里的都是别人去捡的。”帮忙就帮忙,干啥叫孩子给缴纳粮食。开学收的学费还少了?
最后这些粮食只怕都是落到老师的兜里去了。
清宁嘟着嘴:“学校收咱五斤粮食又发不了财,咱们没那五斤粮食也穷不了……”
有点嫌弃小老太啰嗦。
臭丫头,嘴上嘚吧嘚吧一套一套的,说话跟老鸡蛋似的。
林雨桐说她:“好好说话。”也不知道像谁,不说话就不说话,一说话就噎人。
清宁半点也不把她妈的话放心上,扭脸却问:“妈,给我也做麻饼吧。”
麻饼跟桃酥有些像,如今镇子上有做那个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林木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