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综]红楼之圆梦巨人_光芒在我心【完结】(609)

  “万岁爷是明君,一切自是要以国事为重,即便做不了慈父,不是还有臣妾在,臣妾既然领了后宫之责,便是要腆着脸学着做位慈母,万岁爷可会怪罪臣妾僭越?”无论你在前朝怎么罚,怎么闹,怎么惊天动地,我都会在大后方帮你守着最后一道防线,至少不会让你有一天回想起来后悔当初的手段太过狠厉。

  康熙没有说话,但抱着江映蓉的手臂越发收紧的力道,恨不得将她嵌入身体的意图,却让江映蓉明白这位千古一帝无声胜有声的回答,埋在怀里的脸上露出一抹极淡的笑意,搞定!

  第344章 红楼 清穿乱炖

  帝王的脆弱只是一瞬间而已,很快便恢复一个合格帝王该有的杀伐果决。四十八年正月还未过完, 康熙已经忍不住旧事重提, 查问众臣一致举荐胤禩为皇太子之事,重责为首的佟国维、马齐等人。康熙拒绝了康亲王椿泰等人对马齐所定的斩刑,反而将其交由胤禩拘禁, 目的自然是为了从内部破坏胤禩一派, 逼着胤禩亲手削弱属于自己的势力, 也是给其他明里暗里支持胤禩的人明晃晃的警告, 若是再一意孤行,佟国维等人的今日就是尔等的明日,如果想尝一尝某一天被支持对象拘押甚至亲手斩杀的滋味,大可以放大胆子继续。一时间炙手可热的八爷门前立即门庭冷落起来。

  到了三月初九日,一切铺垫终于停当,胤礽顺理成章的被重立为太子,太子妃也重新加授宝印。尔后,康熙为安抚前朝及众皇子, 开始加封诸子, 三子胤祉被封为和硕诚亲王,四子胤禛被加封和硕雍亲王, 五子胤祺为和硕恒亲王,七子胤祐为多罗淳郡王,九子胤禟受封固山贝子,十子胤?为敦郡王,十二子胤裪为固山贝子, 十四胤祯为固山贝子。胤禩此前已复封为贝勒,再加上康熙疑心又起,此次加封似是将胤禩忘了似的只口不提。

  胤祥因为被宗人府拘押,此次加封并未轮上,不过好歹从养蜂夹道出来,不用继续遭受拘禁之苦。这一次有江映蓉在出手护着,胤祥拘禁期间并未受太多磋磨,至少现下还未发现罹患腿疾的迹象。不过胤祥出来之后,江映蓉还是派了太医命其好好帮胤祥调养一番,防患于未然,林玉也在一旁悄悄帮忙,写了十几道有助于驱寒保养的药膳方子交于十三福晋,让她每日监督胤祥服用,只希望胤祥日后不用再受鹤膝风之苦。

  经太子废而复立,前朝局势为之一变,诸位阿哥的势力逐渐加强,太子则显气弱,对峙之势较早先愈发毕露,夺嫡之心纷起。诸皇子并未因为太子复立就放下谋求储位的野心,一废太子给了诸皇子鼓舞,凡事有一就有二,能废一次就能废第二次,于是继续各结私党,积攒实力。其中最为积极者仍为胤禩一派,继而是诚亲王胤祉,胤禛则开始韬光养晦蜗居雍亲王府,对外准备做一个诚孝长辈、友爱兄弟的闲人。

  胤禛从朝堂抽身,空闲日子一多,总要找点儿事情做,除了教养儿子,便开始研究释教道学,甚至有越发沉迷的趋势。时间一长,包括康熙在内都被胤禛的表现迷惑,认为胤禛甘于闲适,没有争夺之心。但胤禛并非完全闲下来,只不过是内紧外松而已,私下密切与年羹尧、隆科多等人联系,甚至为了表现他甘于平淡、向往闲云野鹤的决心,开始萌生种田的念头。这念头一出,倒是得了林玉的支持。

  林玉通过系统了解到现如今玉米、土豆、红薯这三大高产食物早在明朝时期已经经过各种渠道传入中国,但到目前为止还未真正在民间广泛推广种植。可能是因为古代闭塞落后的缘故,信息流通尤为缓慢,这三种高产作物只是以传入地为中心缓慢往外扩散,还集中于最底层的穷苦人家,但凡稍微有点儿家底儿的宁可保守的种植水稻、小麦等硬通粮食,也不会选择种植这种从海外流传进来的新品种,即便已经有不少人亲眼见识过这些舶来品貌似不挑土地,不挑天气,产量颇高。

  其实也不能怪当地百姓空有宝物却不懂得利用,明明都传进来一百年了还只是小范围种植。先不说古代出行极为不便利,许多人一辈子都是待在自个的一亩三分地上打转,最远的地方或许就是县里的集市,想要把这等舶来品传出去脚指头想想都不容易。再者说国人骨子里本就相对保守,更别提十个里边九个半文盲的古人,接受并尝试新鲜事物的胆量和勇气不是人人都有的,敢于第一个吃螃蟹尝试种植的基本就是那些被逼的没办法的人,大都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这样的人让他萌生造福大众的想法基本上是难于上青天。

  你说当地的官员为何没有看到其中潜在的价值,不知道早早上报。古时选拔官吏的一大途径是科举,科举而来的读书人你指望有几个真正懂一点农耕知识,即便有少许懂得也不一定正好派到那几个地方,即便赶巧又有几个愿意下到田间地头时不时看一看百姓的收成。再加上古时的百姓天然的惧怕官吏衙门,基本宁肯绕道而行也不愿意正面迎上,所以别指望受惠且知晓产量的百姓冲到衙门里跟当官的说:嘿,草民这里发现一种不挑地不挑天的高产作物,比小麦稻谷都好种哟,大人要不要试试,能增加政绩的那种哟!最多也就私下里在邻近的村子里相互传一传,然后再往外围辐射,想通过官方渠道传播推广,可拉倒吧!

  消息的不对称让这些高产作物的价值至今还没有被在位者看到并进而引起重视。虽说有不少地方底层的官员发现了作物的价值,鼓励百姓多种植,慢慢的往外流传的范围更广一些,甚至也有人一层一层往上上奏,可大多都石沉大海没了下文。而且这三样洋玩意儿毕竟还没有成为可以作为税赋缴纳的硬通货,百姓们为了每年的缴税必须得种水稻或小麦,什么玉米啊、土豆啊、红薯啊只能作为填肚子的附加品,种多了也几乎卖不出去,有多余的地还不如种点值钱的粮食呢,侥幸吃不完还能拿出去换钱不是。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bl/hy4R.html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系统流 红楼 无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