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妃有些犹豫:“这能行吗?”
“反正早晚他都要接手的,早早地接手,也锻炼一下。”札萨克图汗抱着小儿子看了半天:“我儿子是活佛!”
这是这几日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了。
十四爷在帐篷里头跟年羹尧偷偷地咬耳朵:“我们快要回去了。”
年羹尧抿嘴乐:“嗯!”
这个送灵枢的伍又增加了很多人,札图汗跟他的第一王妃不是俩人抱着孩子就能走的,俩人带走了差不多三千人,都是伺候他们一家三口的,还有三千头肥羊,一千头牛,以及一千匹好马。
还有无数的帐篷,家私,粮食等等。
浩浩荡荡的到了喇嘛庙。
草原上的蒙古族,本来就居无定所,而这里能有个建筑物就不错了。
但是建设得很好,是砖木结构的一座喇嘛庙,没有京城里的喇嘛庙那么恢宏壮观,也没有雪原上藏传佛教的喇嘛庙那么金碧辉煌。
草原上的喇嘛庙更像是一个在小山包上的大帐篷。
山下有很多祈福的敖包,十四他们对此并不陌生。
敖包是蒙古语,意即“堆子”,也有译成“脑包”、“鄂博”的,意为木、石、土堆。
就是由人工堆成的“石头堆”、“土堆”或“木块堆”。
遍布蒙古草原各地,多用石头或沙土堆成,也有用树枝垒成的,原来是在辽阔的草原上人们用石头堆成的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后来逐步演变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祷丰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征。
越是在喇嘛庙的附近,敖包就越多。
而且周围是没有人敢在敖包附近放羊牧马的,那是对神灵的亵渎。
将活佛灵柩跟转世灵童都送到了地方,十四将那串舍利手链,亲自给小灵童戴上:“你在这里好好长大,我们二十年之后见?”
小家伙儿“咯咯”的笑得欢实。
十四跟年羹尧就住了几日,一切安顿好了就打道回京了,回来的时候,正好赶上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
十四回来之后就跟年羹尧去见了雍正。
半年不见,雍正更具有皇帝的气势了。
不过见到十四还是一如既往,问了问活佛的情况,听说找到了转世灵童,就吩咐人去告诉理藩院一声,这得送一份贺礼过去呢。
然后留了俩人吃了一顿御膳,派人送他们俩回去休息,并叮嘱他们:“明日去园子里看看太上皇。”
“皇阿玛还好吗?额娘呢?”十四回来就谈论的都是公事,都没问过二老的情况。
“皇额娘还好,就是皇阿玛……好像有些不高兴。”雍正帝提起自己的亲阿玛就有些神色纠结:“朕几次去请安,都被拒之门外,还说让朕不要总去,国事要紧。”
“那臣弟去看看,保证将二老哄得高高兴兴。”十四知道雍正不是个哄人的性格,而且他刚接手这个皇位,虽然有康熙的指点,但是事情还是千头万绪。
上头还有太上皇在,大清以孝治天下,其他的朝代,都或多或少的发生过“夺情”的情况,只有大清没有。
夺情也叫夺情起复,是封建王朝丁忧制度的延伸,意思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
很多时候都是应用在重臣的身上,表示朝廷政务,江山社稷离不开这个人。
夺情很少见,但时常发生在战场的将士身上,丁忧制度不应用在战场上面,古人称“金革之事不避”,意思是百善孝为先,金革之事不避,舍孝尽忠。
随着传承与发展,中国古代规定政治人物一旦承重祖父母,亲父母的丧事,必须请假二十七个月,回乡下守丧,事后再重返官场。
为了因应各种局势,在唐代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夺情制度,“夺情”可以合法地不守礼制,但在唐玄宗后夺情已较少见。
明朝时的夺情有明文规定,内外大小官员丁忧者,不许保奏夺情起复。明英宗正统七年下令,凡官吏匿丧者,俱发原籍为民。
明代文官夺情起复者大多数阁臣、尚书、侍郎等一些政治人物。有些人贪图官位权力或是为了工作考虑,便用各种手段,谋求夺情。
但古代的孝道不是闹着玩的,无论哪一种方式的夺情,都会涉及伦理纲常甚至遭到攻击。张居正的夺情就成为他一生的污点和政治生涯的一个拐点,成了他身后被众多政敌攻击的把柄。
到了清朝,因为满人是马背上的民族,又怕被汉人看不起,所以在某些制度上异常严苛,以显得满人不是“蛮族”。
整个大清朝,就没“夺情起复”之事发生!
百官必须守孝。
孝期满了之后,才能起复,有些人守孝结束,在吏部挂号候缺,十几二十年都没有合适的官位,也是有的。
何况到了清朝,文武都不缺,吏部候缺的人有的是,不愁没人当官。
十四回到府里头,年羹尧回他的大将军府去了,他把自己的大将军府盖在了京城,但是他这一支的老家,依然在永清县那边。
第二天一大早,十四就跑去了畅春园。
他在畅春园跟回家差不多,进去之后就去求见康熙,结果康熙竟然跟乌雅氏在一起。
十四很是意外,因为乌雅氏一般很少往康熙面前凑。
这会儿老两口却坐在炕上,炕桌上摆着进贡来的甜蜜橘,这是曾经的德妃如今的康德皇太后喜欢吃的水果。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初吻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