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没有旱灾,这里是不是就能如京城那般,繁花似锦吧?”
柳静秋看着灰蒙蒙的天,黄沙在地上扬起,缓缓笑道:“会有那么一天的,所有人都在努力,灾难会过去,丰收会到来。”
晚上,柳静秋将慕扶光的话转述给了宁景,此时宁景正伏案疾书,不时从自己记录的那一沓纸中翻阅着什么,旁边还堆了许多书籍。
他闻言,笑道:“人力可胜天,夫郎,你信不信,十年之后,这里会是一片鱼米之乡,山明水秀之地。”
柳静秋笑了笑,他从来不怀疑宁景说的话。
夜色渐深,柳静秋已经睡去,他白天也并不空闲,城中处处缺人,他虽然是宁景这位执殿仙师的夫郎,但也没有自矜着身份,去帮忙施粥,给人分配住处,调解纠纷,哪里缺一把手他就过去搭把手。
宁景停下笔,桌上的蜡烛已燃至了末尾,火光摇曳了一下,纸上的字迹晦暗一瞬,又清晰起来。
这些,就是他这段时间的成果。
——北地地质勘录。
上面记载了北地的地势特点,气候变化,水域分布,人口分布,农作物种类,种植方式等等。
这些都是宁景这近一个月来,每到一处地方,就亲眼去看,去观察,去询问当地农户记录下来的,再加上他各处查找、对比资料,整合一处,才总结出这样一本地质。
他敢说,姜朝目前,没有哪本书比他这本,记载的北地地质更详细全面。
而他整合出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对症下药,根治北地之旱灾。
第269章 西头山匪
当初在慕扶光问宁景是否要去北地时, 宁景愣了一下,却是慕扶光的提议与他不谋而合,便是慕扶光不提, 他也是要来北地一趟的。
他既然提出了根治之法,那肯定要来实地勘察,不然任何的提议不结合实际,都是纸上谈兵,连当地真实情况都不了解, 说什么根治,不过是无稽之谈。
现在他整理出来这本书, 那才是可以对症下药, 制定出一系列面对北地旱情恶化的方针。
宁景不敢说自己专业,他有的是他熟知的华夏历史上那些防治旱灾的知识,以及他身为现代华夏人对环境的环保理念。
他也从没想只靠自己一人, 就拯救偌大一个北地, 尽一份力所能及,做自己所能为的最大努力。
他看了一眼手中的北地地质勘录, 既然准备已是齐了,那接下来就是制定好良方,再一一试探着进行, 力求治好北地之旱“病”。
在宁景忙着写良方时, 第二批粮食也已运到了石观城中, 百姓们夹道欢呼,高颂皇恩浩荡。
不少人喜极而泣, 苦难压不倒人, 压倒人的是无尽的苦难, 只要能看到头, 熬熬也就过去了。
曾经他们以为他们已经是被抛弃的人,心灰意冷,了无生趣,所以有人堕落,有人寻死,有人麻木。
然而,赈济之人到了,随着填饱的肚子,一并还有一颗充盈的心,满载着希望,连满天尘砂都不觉得碍眼,酷暑也不再难耐。
也似因此有了盼头,居然有一个小部队的山匪主动到了石观县衙自首请罪,言明自己等人只抢过东西,没有做其他伤天害理的事,随便官爷惩处,只求能重新做个良民。
对于这样的山匪,沈大人直接收押起来,将他们和之前米怀音一帮的人集中在一起,为建设石观城出力。
米怀音之众当初被宁景带回城后,关押了一夜,第二天就一个个喂饱,然后拉去做苦力。
他们虽然做土匪是迫不得已,但犯法就犯法,不能因为说是被逼的,没有伤人就算无罪,最多就是减轻责罚。
若是直接判他们无罪,那其他人岂不是都要有样学样。
所以,宁景想了一想,就给他们整编了一支队伍,名为“洗心革面”队,负责城中还有周边地区的所有体力活动,哪里要人干活就派去哪里,目前没有工钱发放,但是每天管两顿饭。
便是如此,那些人也是感恩涕零,更何况,宁景还言明,表现的好的,还可以适量“减刑”,刑罚减完后,可以继续在小队里做活,领到工钱和粮食。
这简直就是给这个小队里的人打了鸡血,每天不用催,一个塞一个,争先恐后的去抢活干。
也是有这个先例在,这支土匪才敢主动过来自首,毕竟能吃饱饭当良民,做什么刀口舔血的土匪。
对此,不论是宁景还是沈大人,都是乐见其成,只要是没有犯过大错,愿意主动归降的山匪,都可以从轻发落。
若是如此,能解决北地之乱,也算幸事。
不过,这股高兴还没有多久,就有一个不好的消息传来——石观城新建小镇粮食被抢,伤亡七人。
自从宁景和沈大人提议后,石观城下的那些村子里的人就整合起来,在洗心革面小队的帮忙下,都搬进了那个有人的小镇上,在此安了
这个小镇也被沈大人亲自提笔,更名为“新曦镇”。
只是现在,这个新曦镇也遭匪了,正是西头山上那群土匪干的,近二百多土匪趁着夜色冲入镇上,烧杀抢掠,快速而来,更极速退走,抢走了官府把持的赈灾粮食。
“岂有此理!胆大包天!放肆!”沈大人气的一连喝出三个词,脸涨红,怒目圆瞪,胡子都快飞了。
他没想到,那些土匪真的敢如宁景所说的那样,不要命的来抢官府的粮,这简直罪同反叛,那些人怎么敢?!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穿书 种田文 甜宠文 忠犬 美强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