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力又喝了口酒。
陈乐问:“嗯,其实最近我也发现了,进出镇上的检查是严了一点,发生什么事了吗?”
杨力凑近了些说:“你也听过我国西北大军与北兀国在年前已经开战了吧。”
陈乐点头。
南平国不是野心勃勃的国家,国土大部分人民安居乐业,但这不代表国家没有战争。
在南平国的西北方向,有几个游牧部落,他们一起组成了一个政权,叫北兀国。
游牧民族长久的习性,是哪里的牧场好就喜欢去哪,或许这给游牧民族带来了一种侵略性,同时也为了彰显他们的彪悍,北兀国会时不时地南下。
特别到了每年的年底基本都会南下,在富饶的南平国进行掠夺,以获取更多的食物过冬。
掠夺与种植,这或许是游牧民族与耕地民族的区别。
但这种野蛮行为,为南平国西北的人们带来了灾难。
陈乐所在的江流镇在南平国的东面,离战场相隔甚远,况且对于陈乐他们这种平头百姓,顾好自己的衣食住行已经很好了。
所以陈乐听到这种消息,顶多是唏嘘一下,为自己的同胞感到不值,就没更多地关注了。
陈乐喝了一小口酒:“知道啊,不是赢了吗,说是我朝工部特意为西北大军设计了个名叫“引风烈”的武器,还在最近的几场大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打得北兀国屁滚尿流的。”
虽然南平国每个人都这样传,言之凿凿,说得有模有样,但从他们口中对于“引风烈”的描述都是不一样的。
大到床子弩小到匕首,众说纷纭。
陈乐只能在他们口中确定的是,这是一个由铁器打造而成的武器。
杨力更加小声地说:“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后续。”
杨力往自己嘴里扔了几颗花生米,说:“你知道“引风烈”那武器的厉害吧,北兀国那帮蛮子看到眼都红了。”
“那又怎样,我们还能挡住他们眼红啊。”陈乐不在意地问,还慢慢地夹了筷下酒菜吃。
“是挡不住他们眼红,但也挡不住他们来偷。”杨力伸出只爪子,做一个小偷偷拿的东西的动作。
陈乐被吓了一跳,连忙问:“武器被偷了?”
第32章 偷铁矿
杨力摇摇头说:“这倒没有,军部严防死守,哪有这么容易得手,所以那帮蛮子用更阴险的手段,偷铁矿。”
陈乐心想,还有这种操作,算是另辟蹊径了。
众所周知,古代中的任何一个朝代在铁矿的开采和制作上都是很注重的。
古代设有很多的铁器铺,皇帝在宫里面也有专门的铁器铺,战士们的盔甲武器,国家的城墙,以及膳房和平民百姓用的炊具等等,都离不开铁器。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冶铁技术的成熟,铁器可以说是一个国家存活的基础。
南平国也不例外,他们在大力地实施铁器的管制制度,主要还是为防止别的国家偷偷打造兵器。
所以,按照规定,在南平国的边境互市上,连一口小小的铁锅都不能出现,也有出口铁器的限制制度“出口管制”。
虽说是出口管制,但其实也就等于不实行铁器贸易,就算实行贸易都是少次少量的。
所以北兀国对于南平国这一制度十分的不满。
因为无论是铁矿还是铁器,对于游牧民族来说都过于缺少了,他们除了通过掠夺外,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
但这并不代表陈乐体谅他们,原谅他们在国土边界上的胡作非为,搞得民不聊生,人心惶惶。
杨力接着说:“你知道吧,在济川县的铁矿。”
陈乐这个土包子诚实地摇摇头,陈乐的活动范围基本只有往返江流镇和青禾村,怎么会留心这种消息。
杨力话没说完就被噎了一下:“济川县都不知道啊,离我们这就几个县,那最出名的就是铁矿,品质好,每年都要运好几趟铁矿去王城进宫,最近挖的那批,不见了。”
杨力轻轻拍了下掌心。
陈乐也惊了一下:“怎么会,铁矿可不轻,如果有人想神不知鬼不觉地偷走,不太可能,很容易留下证据的,应该可以很快找回来吧。”
陈乐这样说也没错,因为南平国已经有自己一个成熟的过关过检体系,每票货物经过一个地方,都要手持“传”和“节”。
古书有记载:门关用符节,货贿用玺节,道路用旌节。
意思是出入门关要用符节,货物通行要用玺节,道路通行要用旌节。
“节”,是一种身份证明,就是后世所称为的印章。
不过这类印章是用来表明身份,不是用来钤印的,所以不是反刻而是正刻,是个人的记号并要随身佩戴的。
“传”,是三十厘米左右的木片或者竹简,上面写满了商人及货物信息。
但因携带不便,现在正有被通关文书所替代的迹象。
由于商人有很多货物需要运送,持有“玺节”只能证明自己是商人,还必须出示“传”来证明货物是自己的。
只有持有的“传”和“节”相符的人与货,才能安全通关。
所以陈乐说这批铁矿可以被很快找回来,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杨力喝了一大口酒,可能有点辣喉咙,他眉头都皱起来了,嘴里发出“渍”的一声。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美食文 种田文 甜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