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屋虽然还没有完全融化,但已经不适合住人了,灾民们也都早早重建了草棚,暂时住着,可没人表达的不满。
能从灾难里活下来,比什么都强。
而且,如今城外的灾民比起去年的灾民人数,已经少了太多了,他们都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去处。
剩下的这些灾民们,比起去年眼中的麻木,他们现在双眼已经充满了对生活的希望。
他们滞留在这里的这段时间,通过出去务工,或者通过别的方式,已经探听到了那三种高产量的粮食会在他们北方开始进行种植推广。
他们刚来的时候也听说过,毕竟祁秋年这个侯爷的爵位还是因为进献了这三种粮食呢,可是那三种粮食的产量实在是太过于骇人,导致没几个人愿意相信的。
可是经过这几个月的时间,侯爷那么好的一个人,怎么会说谎骗他们呢?而且若是假的,皇帝为什么要封他为侯爷呢。
他们现在是不得不相信了。
要回家乡推广啊,即便只是在北方几个州府中的肃北州府推广,那肃北州府的太守赵育,向来清廉,勤政为民。
而肃北州府也是北方旱灾被救治得最好的地方,他们这些灾民里,极少是从肃北州府逃出来的。
由此可见,这赵育是个好官呐。
灾民们心里也有一杆秤,先种植推广,那也就是说,他们会比其他州府更先种上这三种粮食。
亩产几千斤啊,哪怕一户人家就一亩地,只要好好侍弄,那这一年都不会有饿死的风险了。
不说吃好,能填饱肚子,对他们来说,足矣。
他们还听说,去北方推广种植,也是祁秋年这个侯爷以一己之力促成的,侯爷的大恩大德,简直是无以为报。
有人还听说了,最开始三皇子提议去江南推广呢。
谁不知道江南是洞天福地,鱼米之乡,百姓安居乐业?
江南不缺那一口吃的,晚一两年种植也没有大碍,但他们北方人缺啊,前两年干旱,地里的粮食都干枯死了,即便是灾难结束了,他们也缺少下地的种子呀。
有灾民嗤之以鼻,也不知道那三皇子是怎么想的,哼。
怕是根本没有把他们这些灾民当一回事吧。
对皇权的敬畏,是天生的,但这不代表他们没有眼睛,他们自己会看。谁在为百姓的利益着想,他们心里也有数。
功德碑就建在了城门口,大约有二十多尺高,进出城门都能看见。
一面密密麻麻的刻着京城百姓的家族姓名。
没办法,去年赈灾捐献物资,几乎整个京城都出动了,石碑有限,不可能把所有人的名字都记录上,大部分都只能记录家族的名字,或者贡献比较突出的人的姓名。
另外一面是傅正卿亲自撰写的碑文,记录了整个全民救灾的过程,歌颂,传唱,值得人们铭记。
佛子带着一众和尚席地而坐,木鱼有节奏地敲击着,嘴里念着开光祈福的经文,庄重又神秘。
为这次赈灾出过力的百姓们也特意出来围观了,看着石碑,他们眼含热泪。
他们从来都没有想到过,自己的名字会有被篆刻在功德碑上的那天。
那是无上的荣耀的,等他们老了,带着自己的孙子孙女,来城门外看看。
他们也可以自豪的指着石碑上的姓名,告诉孙子,这是他的名字,这是他们家族的名字。
这是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救灾活动。
而灾民这边,同样也眼含热泪。
他们一路逃难过来,遇到过好心人,也遇到过蛮不讲理的恶霸,有的家人在逃难的途中失散了,有的家人没扛住一路的苦难,早早的去了。
可他们来到了京城,虽然最开始也只有果腹的清粥,可是这代表陛下没有放弃他们。
紧接着,有了权贵自发出来施粥。
再之后,是祁秋年这个商贾出身的侯爷,贡献出硝石制冰的法子,带领着全城的百姓给他们捐献物资。
不管是布料,棉花,羊毛,还是一小捆棉线,或者是一根绣花针,甚至是一张草席,一条麻绳。
他们就是靠着这些东西,撑过了这个冬季。
都说天灾无情,但人有情。
傅正卿在祈福仪式结束后,穿着官服,站在了石碑的旁边,庄严而肃穆地向百姓解读碑文。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灾民们自发地朝着百姓的方向跪下了。
呜呜咽咽的说着感谢的话。
普通老百姓们也没见过这个阵仗,心里又是激动,又是难为情,憋得脸都红了,手脚都不知道该怎么放了。
这一刻,他们心中同时生出了一种感受:原来做了善事,得到百姓的感激,会是如此令人舒心畅快的感觉。
灾民里不知道是谁,吼了一声,“感谢祁侯爷,是祁侯爷带着我们渡过了难关。”
祁秋年被吓了一个哆嗦,旁边的人转过头,正是那天配眼镜的书生之一。
正是中二又热血的年纪,“祁侯爷在这里。”
哗,欢呼叫好声不绝于耳,整个祈福现场热闹得不行,不知道的还以为这里表演杂耍呢。
又有百姓不停地高呼感谢侯爷,声音越来越大。
祁秋年却心底一沉,当机立断,撩着衣袍,朝着皇宫的方向就跪下了。
“此次大家能渡过难关,全都是陛下领导有方,是陛下几乎掏空国库给大家送来了赈灾的钱粮,本侯的贡献无非是些奇技淫巧罢了,大家随本侯一起,叩谢陛下天恩浩荡。”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爽文 豪门总裁 假酒喝了头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