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掌中看_枕宋观唐【完结】(100)

  五娘上前去帮她解,却连发带一道解了开来,长长的银带飘落在地,覆住了园中唯一一抹颜色。

  枯败之中,竟有一线生机。

  槐花树下长了一簇野花,她的园中从未出现过这种野花,许是飞鸟带来的种子,机缘巧合之下才在此处落地生根。

  姜见黎蹲下身拨了拨,比晚霞要艳丽的花骨朵格外夺目。若是萧贞观见了,必要说此花艳俗,但是她却觉得,浓艳是生命力的体现。

  “取个陶瓶过来,汲上些水,不需多,半瓶就够了。”

  最终这一簇浓艳的野花竟有姜见黎的辣手成了屋中的家花,花离了土,再怎么悉心照料都难以活过七日。

  姜见黎小心翼翼地将野花插入陶瓶中,将一枚光滑的,黑白相间的石子压在了瓶底,五娘见状好奇地问,“娘子,那是玉髓吗?”

  “不是,只是一枚普通的石子。”

  这样的石子江里头多的是,而瓶底这一枚,是她从江里顺手捞上来的。

  翌日早朝,论功行赏。

  所有人都依照在赈灾之中的功劳得了金银钱帛,唯有姜见黎是升官。

  萧贞观将她从司农寺主簿升为司农丞,升了一级,从六品进了五品。

  当五品朝臣的绯袍送到她手中时,她告诉自己。

  四下皆耳目,不可操之过急。

  作者有话说:

  第二卷 完

  第八十九章

  过了小寒,就离正旦不远了,也意味着大晋即将从昭兴元年进入昭兴二年。

  昭兴二年将至,摄政王萧九瑜却仍没有归京。她于盛夏时节代天子前往荥阳视察旱灾的情况,在荥阳待了三月后,从长安短暂地路过,又马不停蹄地赶在冬日来临之际前往甘州。甘州附近八州都在去岁遭受了雪灾,一直道入春都没缓过神,大约是担心西北诸州今岁重蹈覆辙,萧九瑜在甘州已经待了将近两个月半月。

  眼看快要到正旦,一点回来的迹象都没有,萧贞观坐不住了,遣了四拨人马前往甘州,名为慰问,实则打听萧九瑜何时回来,可每一次回传回来的消息都令她大失所望。

  “阿姊不会是不打算回来过节了吧?”萧贞观惴惴不安地问青菡。

  青菡安慰她,“摄政王殿下定是被什么事情绊住了脚,这才没能立刻回来,陛下您派了四拨人马前去,殿下定是明白了您的意思,说不准明日殿下就回来了呢?”

  萧贞观越想越忧虑,阿姊离开了这么久却从未主动给她传过音讯,仅有的几次了解到阿姊的情形,还是关陇郡守的奏疏里头,她不是没怀疑过她阿姊想跑,可是一想起阿姊在她登基时信誓旦旦地告诉她定会辅佐她坐稳这个皇位时,她就觉得自己那般想阿姊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可是阿姊为何还不回来?阿姊再不回来,她可就顶不住前朝的施压了。

  秋收过后,上天总算怜悯了昭兴朝一回,十月后大晋各地没有再发生什么天灾人祸,这个冬日几乎是在一片祥和平稳之中度过的。

  之前各地灾情严重之时,萧贞观给前朝的文武百官拿着鞭子在身后鞭策着励精图治,她几乎每日都在心里祈求上苍不要再降下灾祸,否则她这个皇帝怕不被累死,也要被天下人骂死。

  等到天下当真恢复了平静,她却并未如愿以偿地得到清净,前朝的官员恨不得将八百双眼睛都搁在她身上,今日谏这个,明日谏那个,就连上朝迟了片刻,都要长篇大论点出来,苦口婆心地讲上一通。

  萧贞观依旧过得水深火热,直到立冬的后一日早朝,礼部尚书在朝上提起了一件事,她就从水深火热的境地一脚踏入了生不如死的境地。

  礼部尚书言,昭兴元年灾害频发,或许是天意示警。

  这话在过去的一年里头,萧贞观听了一遍又一遍,听得她耳朵都要起了茧子,她甚至都能猜到礼部尚书接下来的话必定是劝谏她应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施行仁政爱重百姓。

  然后这一回,萧贞观猜错了。

  礼部尚书说,天意示警,降下灾祸,意在提醒她这位人君及时分定阴阳,重塑乾坤。

  萧贞观对着满朝文武怔愣了好一会儿,礼部尚书见她是真没听出言外之意,这才慢悠悠地执着玉笏解释,“陛下早已及笄,该择婿了。”

  此言不知戳中了在场多少官吏的心思,礼部尚书一挑明,立刻便有不少人附和。

  陶尚书此言有理。

  有理?

  萧贞观忍不住腹诽,有什么理?一个个的,一日不与她为难就难受得慌!

  然而无论她心中如何做想,面上都需挂出一副虚心纳谏的谦虚模样,而后寻个由头委婉地略过这件事。

  一来二去,群臣就明白了萧贞观的意思,于是语重心长的劝谏就变成了苦口婆心的劝说,有好几回,群臣甚至从观政殿追到了勤政殿,念叨得萧贞观不得不冷了脸,才将人请走。

  有时她觉得,前朝那些官员都拿她当孩子,她在他们面前一点也没有天子的威严。

  所以她越发想念起自己的阿姊,摄政王萧九瑜来。

  别看这一个两个的官吏在她面前讲得滔滔不绝,在她阿姊面前他们可不这样,阿姊一向说一不二,若是有不识趣的,直接亮出濯缨剑。

  濯缨剑早就被姜见黎还回来了,萧贞观特意将它架在勤政殿正殿最醒目的位置,但是那些官吏根本不怕,照样吵得她头晕脑胀。

  能起到震慑之用的,不是濯缨,而是握着濯缨的人。

  萧贞观在想明白这一点后,将濯缨送回了摄政王府,她亲自去送的,不巧得很,王府里头一个主子都没有,若一定要说,就只有一只叫狮子头的猫,勉强算半个主子。

  狮子头可不管她是不是天子,瞧她不合眼缘,就是皇帝也照抓不误,得亏萧贞观闪躲得及时,否则这只猫小命不保。

  出王府时,萧贞观走走停停,也不知道自己在遗憾个什么,总之心中就是有一股说不出的憋闷,本打算直接回宫的,中途却又拐道去了东市。

  从天灾中缓过来,姜府街上还是那样热闹。

  萧贞观带着幕离行走于闹市,暗中不知围了多少暗卫,但是路过的百姓恍然不觉,有说有笑。

  真热闹啊,比冷冷清清的勤政殿热闹多了,她停在万方楼前,隔着纱幕向里张望,青菡紧张地一颗心高高吊起。

  “主上可是走累了?”青菡压低了声音问道,“可要去前头的馔玉楼歇歇脚。”

  萧贞观微微偏过头来瞧她,青菡尽量不露出异色,继续劝道,“馔玉楼是县主名下产业,管事的知分寸。”

  “万方楼的管事便不知分寸?”萧贞观撩开幕离欲往里头走,余光猛地瞥见了一个人影,下意识地扯着青菡闪进了墙角。

  “主上?”

  “嘘!”萧贞观的面色极为不自然,“住口!”

  青菡后知后觉地往街那头看过去,提到嗓子眼的心差一点骤停。

  许久不曾入宫请安的司农寺丞姜见黎正从街那头走过来,她一手牵着马,一手拎了一只包袱。

  萧贞观做贼心虚,屏住了呼吸,青菡不知所措,也屏住了呼吸。

  在姜见黎即将接近万方楼时,酒楼中忽然跑出了一个连背影都透露着喜悦的人,穿着青色的窄袖襦裙,一阵风似的就过去了。

  “七娘,我早就说过,下次不必出来迎了,怪惹眼的。”

  青菡看见姜见黎一边同飘过去的人说话,一边同对方并肩往酒楼走。

  唤作“七娘”的女子低头接过姜见黎手中的包裹,好奇地问,“这就是娘子花了大价钱特意订下的?”

  姜见黎点了点头,“嗯。”

  七娘抱着包裹止不住地好奇,姜见黎便笑道,“好奇就瞧瞧吧。”

  包裹被揭开一角,青菡看见了一抹亮澄澄的颜色,像个灯,还是个走马灯。

  “真好看。”七娘由衷地赞叹,“不枉娘子等了这许久。”

  眼看着快要进万方楼了,姜见黎突然想起什么似的,从怀中掏出一样东西,巴掌大的锦盒,拿着不重,但也不轻,她将锦盒递了出去。

  七娘错愕地接过去。

  姜见黎将马交给了跑堂,登上台阶,七娘跟在她后头问,“娘子这是何意?”

  “生辰礼,送你的。”

  角落处的人闻言转身便走,青菡打了手势,暗卫立刻跟了上去。

  进了酒楼,七娘高兴道,“五姊今岁可真大方,只是她怎么不自己送来?”

  “庄子上在忙年,你五姊脱不开身,过了大寒我便让她回城,到时你就能见着她了。”

  出了东市,一路无话,青菡心下惴惴,不知该不该开口,犹豫了一路,在勤政殿前的万春园中见到姜见玥时,忍不住松了口气。

  县主回来了,回来的格外是时候。

  姜见玥正站在梅圃旁赏梅,今岁红梅白梅一齐开,白似雪红似霞,泾渭分明,却又十分融洽。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欢喜冤家  枕宋观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