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臣妻乃是长公主_四只碗【完结+番外】(76)

  李玱叹了一口气,目露哀色。

  “一个只能在凌虐幼童时才能获得释放压力的快感,一个在床上被臣下欺辱时叫得比谁都孟浪。”

  屋外是盛夏特有的不绝于耳的蝉鸣,炙热的阳光烘烤着大地。

  两人都陷入了死寂。

  透过李玱身后的窗户,李安衾只能看见远处即将汹涌而来的乌云,而她的目光仿佛能透过滚滚云层看见万丈之上——即将撕裂人间的惊雷。

  .

  “下雨了!”

  书肆外行人与身边的同伴嚷嚷着。

  敞开的木窗外涌进一股强风,柜台前挂起的一串别致的风铃随风至锵然,清脆的声响颇为悦耳。

  这家掌柜是一位五十岁上下的老妇人,面容和蔼,笑若佛慈。她关上敞开的木窗,然后坐回原位,望着面前正在认真翻书的清丽佳人,笑盈盈道:

  “小娘子好眼光,这本算是店里为数不多的传奇了。”

  陆询舟翻到封面看了一眼题名:

  简斋拾遗。

  她忆起去年重返相国寺,自己曾趁着李安衾进入佛堂上香时偷偷去找过智弘和尚,想再问一问那贺郎君的事,却不料当她走到菜园时见到的却是位面生的小和尚。

  请问小师父,上一任守菜园子的智弘和尚去哪了?

  阿弥陀佛,女施主您所说的智弘和尚早在去年冬天就已经圆寂了。

  怅然若失啊,陆询舟缓过神,指尖轻轻抚过封面上那几个遒劲的黑字。

  “敢问夫人的肆中可还有什么记载早年旧事的传奇。”

  老妇思量了片刻,然后转身进到杂物间中,小门虚掩,其中传来翻找东西的声音。

  屋外暴雨如注,昏天暗地。街上熙熙攘攘的行人们纷纷四散避雨,奔跑时靴子溅起的水珠中的倒影在一瞬间颠倒了整个世界,而后这些水珠复又撞碎在石板路上。

  “找到了!”杂物间内传来老妇欣喜的声音。

  她走出杂物间,将那本日志郑重其事地交给陆询舟。

  “不敢骗娘子,这本实为日志,而非传奇,但却大有传奇之精彩,不失一读。何况这本日志的主人正是——”

  老妇朝她使了个眼色,示意她靠近,然后压低了声音道:

  “明章太女李君琅。”

  [一]这一段出自《历史的棋局》。

  第62章 饯行

  青天台筑于前朝的北梁神武帝时期。

  梁神武帝乃是历史上出了名的荒唐皇帝,他不仅凭一己之力摧毁了母亲文景帝一手缔造的盛世,而且还成功打破北梁一统天下的莫大希望。

  神武帝形貌俊丽奇伟,且才智超群、洞悉人心,因此大权在握多年却没有人能真正推翻他的暴政。其性情孤僻阴戾,不喜见朝士,在位期间,惰于朝政,迷信巫术。与一众宠妃一起奢靡享乐,纵情声色。而青天台正是他听了国师的教唆,为了与天上的神明通语得到长生不老之术,耗费十万民力所建成的高台。

  青天台高达百尺,共九百九十九级玉阶,每一步却都是百姓的鲜血和汗泪,它们共同倒映出封建制度最丑恶的模样。

  故而,青天台在很长一段时间中都与商鹿台、秦长城、隋运河等事物成为了诗人们笔下暗示亡国的意象。

  直到晋高祖在在位时期,突厥趁着大晋建国之初政权尚且不稳,遂联合草原十八部率铁骑五十万汹汹来犯。当日接到战报,战事紧迫,但各地驻军一时无法来援,晋高祖于是当机立断,携次子燕王带领五万精兵即日出征。

  五万对五十万,胜利的机会分明十分渺茫。然而那日临出征的壮行仪式上,高祖皇帝却身着金甲、腰佩鹿卢,于盛大灿烂的阳光之下立于青天台上,俯视台下苍生海海、眺望万里河山,挥笔写下了气吞山河的千古名言。

  呜呼!青天不老,泉台难入。朕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且视十殿阎罗皆为草芥,旌旗五万亦可扫尽人间!

  书罢,她弃笔而去,三个月后,大胜而归。自那以后,青天台便成了大晋荣耀和国运的象征。

  景升十一年,五月廿四。长清公主李安衾与镇国大将军李琼枝各自奉命,前者远赴大旱吴中赈灾,后者领兵二十万北击辽军。

  是日,太子李玱领李晋皇室与文武百官于京郊的青天台为二人举办了一场盛大的饯行宴。

  青天台办宴,其重视之意不言而喻。就连尚在重病中的圣人也服下撑住身体的药物亲自到场参与饯行。

  作为此次赈灾的随行官员,陆询舟不得已要赶在第一声报晓鼓响彻长安时就起床洗漱准备。

  匆匆用完早膳,她依依不舍地与还在熟睡中的陆绥告别,而后又与奶娘与赵管家、林皋叮嘱了许多事情,这才带上行李出门登上马车。

  日出时,青天台附近已经是人山人海,就连长安的百姓也纷纷特地早起相送。金吾卫和暗卫营各被抽掉了三之有一出来维持秩序。

  陆询舟下马车前猛喝了几口府上现熬的提神汤,现下头脑清醒了几分,如今正跟着几位同僚有说有笑的。陆郎中天生五官肃冷秀美,今日着一身红袍金带的官服,衬得人是愈发阳煦山立,正是人间少有的景星麟凤之士,就连同僚都忍不住调侃道:

  “得亏陆郎中是个女儿身,不然你这鸿渐之仪怕是要将全天下小娘子的心都勾去了啊。”

  陆询舟一边笑着应付“不至于”,一边腹诽她如果风流成这个样子,大概会被自家殿下打断腿。

  告别同僚后陆询舟四下寻找起李安衾的身影,于是她远远地就望见公主殿下正与身着明光铠的李琼枝站在一起,两人似乎在认真地说着什么。

  然后李琼枝笑了,隔得远,陆询舟不知道这个笑的意味,可她又看见了李都护朝公主殿下张开了手,两人似乎要拥抱的样子。

  陆询舟没有往下看,她撇过头去,闷闷不乐起来,心也莫名地被揪紧。

  五更七点。

  浑圆的红日从遥远的山头升起,那万道霞光仿佛为长安城外的官道镀上了一层灿灿的金。

  群臣毕至,长安百姓倾城相随,李促身着明黄肃厉的衮服,他强忍着身体不适,一步一步登上他的母皇当年登上的青天台。

  这里的每一级的玉阶,都曾映照过两个天子的身影,一个是北梁王朝荒淫的暴君神武帝,一个是大晋的开国之君晋高祖。

  如今他是第三位登上这里的帝王了。

  梁神武帝为了求仙问道,登上了青天台以求长生不老之术。

  晋高祖为了鼓舞军心,登上青天台书下震铄古今的御敌名言。

  他李促呢?他拖着这副病躯登上青天台又是为了什么呢?又要做些什么呢?

  振我军威,祈福吴中。

  他蓦然回首,台下上芸芸众生,有他的家人,有他的臣子,有他的百姓。回望自己的一生,年轻时为疯病所扰,亦为了权力的追逐,他曾泯灭人性,犯下好几桩不可饶恕的罪过。

  不过好在,他至今从未后悔。

  因为——

  君不见,庙堂阶前生死动,十二冕旒白骨重。

  君不见,江山代代朝暮中,从来英雄杀英雄。[一]

  .

  赈灾的车队离了长安后便一直沿着官道赶路,出发第一日车队便越过了秦岭,日落时分,车队在秦岭以南的山脚下的驿站歇息休整。

  同时,陆询舟还在翻越秦岭的途中,因为对傍晚的暮色云霞触景生情,乡愁难尽,故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词作。

  《鹧鸪天·秦岭暮望》

  落日熔金万壑吞,连山奔浪接天门。 乱云截断千峰色,匹马嘶风望帝阍。

  三尺剑,百年身,人间何事不销魂? 一壶浊酒浇块垒,独对青天孤月轮。[二]

  是夜,李安衾沐浴后与随行官员商讨起行程问题和此次的赈灾的措施。

  “三日之内,必须要到襄阳郡。”

  李安衾思量片刻,提起朱砂笔在展开的舆图上画了一个小圈。

  “诸位有何异议?”

  她抬首,看向对面三名官员。

  “赈灾事大,刻不容缓,臣等愿听命于殿下。”

  陆询舟、沈瑰和范殊臣异口同声道。

  李安衾用指节在案上轻轻敲了敲。

  “陆询舟。”

  “臣在。”

  李安衾的目光看向她时分明多了几分玩味。

  “朝廷给的救济粮有多少石?”

  陆询舟面露难色。

  “只有十万石。”

  从当初李玱答应给的三十万石缩减成现在的十万石,看得出来其中必然有人故意而为之。

  李安衾抿了一口茶,随即淡然地笑了笑。

  首先排除他的好皇兄李玱,他还不至于为了阻挠她蠢到这种地步。不然李安衾到时候派人收齐了证据,奏本一上,消息一传,李玱可就基本和他的储君之位告别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天作之合 忠犬 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