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帝妻[重生]_辞欲【完结+番外】(317)

  唐绮举子不定,皱着眉,说:“刚收到消息,他领携三千精锐,已过青州,进入椋都境内,明日能抵达东城门,但在他的身后,或还有大军潜行。”

  “明面上看,新皇的登基大典,不光三方诸侯,各地州府上也会派人入都观礼,于侯初丧,振东伯亲自来也合乎情理的。”

  唐绮选了两处,半晌犹豫不决。

  “你说,我见不见他。”

  杨依依摇头:“最好是不要见,宫中现在处处是摄政王臂膀,但凡殿下暴露,勤王伴驾将功亏一篑,我们不占绝对优势,谨慎为妙。”

  唐绮头疼,将指间白子颠来倒去。

  “三弟身侧的高人会是谁,连地字处都摸不出头绪,而今眼下,还有更好玩的事呈到我跟前来。”

  杨依依说:“殿下不妨说来听听。”

  唐绮道:“远西和远北,各派了一支军队,正在赶来椋都的途中,明日或许也能抵达。”

  “远西侯竟然要掺和此事?”

  这倒是让杨依依没想到,远西入都,不仅要跨过大峡谷,还要横渡陵江,路程着实远,若非局面已经不为唐国皇室所控,草原上的儿女偷得清闲,鲜少入中原。

  来得这般快,只能说明一点。

  在振东伯于茂没有动身前,远西和远北就已经打定主意入都。

  唐绮说:“当年鹭城守城战过后,陈九柯连续递了七八道折子进都,只为弹劾我过于狠厉,不顾两国友好邦交,不思他法坚守救人。”

  杨依依瞥着烛光明白过来。

  “殿下是担心起事受阻。”

  唐绮点头:“不错。”

  “对于唐国的三方诸侯来说,您现在已经葬身鹭城大火,连公主府都被刑部抄了。”杨依依指她的棋路,“鹿放中原,群雄皆可逐之,辽东军入主边南,忠义侯府出事,振东伯离开天衢城奔椋都而来,消息既然能传到殿下这里,想必远西和远北早有所料,于家有将山河一分为二的重大嫌疑,不论是陈九柯还是杜平沙,都要防这一手。但他们防的,并不大会是殿下您。”

  榆盘上黑白纵横,唐绮顿悟。

  “那便一子定江山。”

  话音刚落,子敲棋盘。

  白子突出重围,周遭黑子被杀个片甲不留,而雄踞各方的黑子随之被引为相互掣肘之势,局势巧妙绝伦。

  杨依依不由赞叹道:“精彩!”

  -

  登基大典前夕。

  于徵从御林军办事处归府,昔日被屠杀殆尽的忠义侯府里已经没有任何一个侍从女使,除却冷冰冰的军人在各处站岗,看上去显得极为凄凉肃穆。

  她解下软甲,阿暮就端着一碗疙瘩汤四平八稳跑过来了。

  “阿姊,刚煮的。”

  于徵看她乖,没说话,接过疙瘩汤,坐在屋檐下吃,不出一会儿,碗就见了底。

  阿暮笑得单纯,讨赏般痴痴望着于徵。

  残阳血红,天幕渐沉。

  于徵说:“今夜会很忙,你早些去休息,养精蓄锐得好。”

  阿暮扁扁嘴,一副很失望的样子。

  于徵笑道:“要服从命令。”

  阿暮像个赌气的孩子,噘嘴道:“阿姊好不容易才捡回一条命,此番又……”

  又要为了长房的人去犯险,那长房的妹妹拿回银甲军,就要一意孤行,哪里管自己堂姐才丢了一只胳膊!

  她不敢说出来。

  于徵不大习惯地抬起左手,揉揉阿暮的头,随即沉默着展眼望向皇宫方向,眼神变得越发深邃。

  阿暮不知她在想什么,悻悻然收走了碗。

  -

  四更,于家军扎营椋都城外东郊,距东城门不过十里。

  振东伯埋头看堪舆图,听到脚步声过来。

  斥候进军帐,说:“家主,都中来函!”

  于茂随意摆手,幕僚上前接了信函拆开来看。

  “如何?”

  “御林军于南北大营集结,分百人为小队,往椋都城潜伏前行。”

  于茂研究着路线,目不斜视说:“你怎么看?”

  “是徵姑娘的领军作风。”幕僚摇扇,“看来她与她的堂妹关系很不错。”

  “同一个祖宗么。”于茂说:“是她应尽的责。”

  幕僚道:“明日进城,家主务必要仔细神机营和金羽卫。”

  于茂冷笑抬头:“你咋不叫老夫注意锦衣卫。”

  幕僚知他,没再接口。

  夜已经很深,辽东军过青州,并非只带三千精锐,后续大军会接连赶到,只待破晓。

  于茂此行冲冠一怒,实打实地做足准备。

  不从唐亦口中讨到个说法,他是绝不会退兵的。

  于家沉寂太久了……

  -

  卯正。

  百官入端门。

  号角声自登天楼冲进云霄,响彻椋都上空。

  唐亦穿戴好崭新的龙袍,头戴十二旒冕,在内官簇拥下走出东宫,坐上神机营和金羽卫护卫的龙辇,经亢长宫道,吉象御马伴驾,直抵明和殿。

  同一时间,坤宁宫的凤舆穿出月华门,停于明和殿前的白石抱厦边,周巧被宫女搀扶着下地,囱囱捧着盛有玉玺的托盘,跟在她身侧。

  太常寺卿快步走过来,对周巧福过一礼,说:“皇后娘娘,按照规矩……”

  周巧没有为难他,招手示意囱囱将玉玺交过去。

  待皇后这边的人上了抱厦,明和殿前,礼部尚书已经按照规制诵完了仪式宣辞。

  隔着高耸的三千玉阶,千步道上密密麻麻列满椋都官员和各地州府奉召进都观礼的地方官员。

  唐亦心血沸腾,眼见着太常寺卿托传国玉玺上前。

  晨曦薄洒,登顶之路仅一步之遥。

  曹大德拂尘回袖,高唱:“叩——”

  文武百官先跪。

  唐亦后跪。

  曹大德望着这一幕,遥想起当年的成兴帝,又想起去岁的唐峻,他走了神,身后的小内宦不由得碰他的胳膊肘,小声提醒道:“总管……”

  唐国的将来,究竟何去何从。

  曹大德迷茫了。

  他不知,今日唐亦伏法,来日这天下百姓,又该奉谁为主。在他重新抬起头的这一刻,却见到一双双渴望的眼,透过重重庄严,传递来如山海般亘古的坚定。

  世无两全法。

  二十四衙门大总管,再次拉长尖亮的声音。

  “传玉玺——”

  唐亦恪守礼数,抬高双手去接。

  礼部尚书无奈叹气,太常寺卿把托盘递到她手边,微不可察地摇了摇头。

  正逢紧要关头,倏有汹涌擂鼓声自端门外爆响,在场之人无不惊愕,纷纷向后方看。

  杜铅华侧首,小声问身后亲信。

  “怎么回事?”

  亲信连连摇头表示不知。

  邹军凑过来嬉皮笑脸地说:“小杜将军不用慌,咱不是都守在这儿么。”

  唐亦不悦,左右张望。

  阶上除却皇后周巧,其它无外乎当朝的六部尚书,内阁老臣,二十四衙门的内宦和宫婢,对他构不成任何威胁。

  反正金羽卫的杜铅华和神机营的邹军,都在近前护卫。

  底下内宦脚踩风火轮般奔过千步道,边跑边喊:“登闻鼓响!振东伯前来鸣冤!!!”

  高喊声引起了阶上众人的注目。

  杜铅华一脸冷然,旁侧的邹军则笑道:“小问题,于家军一刻前自东城门入城,此事早已禀报到上面了,咱们新皇有数。”

  唐亦知晓于茂带三千精锐来椋都,他索性让神机营、金羽卫直接开放城门,拦也拦不住,但他不曾想,于茂连一刻都没有停,直接奔宫里来,还声势浩大地敲响了登闻鼓。

  不管了。

  先接玉玺,再作分说。

  他这般想着,便直接去接那托盘,不料,礼部尚书忽然退后一步。

  “王爷,不急这一会儿。按照旧制,爵位以上文武官员敲响登闻鼓,必须接见。”

  不久前,唐亦广贴告示迎回御林军统领于徵,楚可心虽病了,却被直接接进宫中,尚在坤宁宫静养。

  楚老太一气呕血,临去前抓住楚谦之的手,遗命他务必保住子孙。刚丧了母,楚谦之悲痛之余,被逼向唐亦投诚,此刻不得不站出来说话。

  “登基大典的仪式还没完,哪来的天子?礼部尚书,还是照章先办事要紧!”

  不料,礼部尚书根本不打算买他的帐。

  “楚大人此言差矣。”她鬓发才白,站得挺拔,“摄政王暂代天子职,我泱泱大国,制不可废。”

  该来的总躲不过。

  唐亦知晓朝中许多人并不信服他,就像这个一直中立、从不选边站的中年女尚书。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