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都是庄稼人,只有收成了粮食才能换银钱,她是个妇道人家,绣活手艺又不好,也不懂赚钱的法子,无非就是去采着山上的东西拿去卖。
不过山上的东西到处都是,卖是卖不上价钱的,一回能卖三五十文就差不多了,要是知道杨冬湖一份饼子就卖八十文,怕是心里更要像翻了的醋坛酸溜溜的了。
她说话一直都这样,也没坏心,朱翠兰笑着打哈哈:“小孩子做着玩儿,饼子能挣几个钱,还是你好,你家虎子能干,种着十好几亩地地,一年下来粮食吃都吃不完,哪儿像我们,买个杂面还得掏银子。”
林嫂子听她说这话脸上露出笑来,面上又带些得意,他们村里比她家地还多的可没有几户。
村里人吃馒头哪里舍得全用白面,都是杂面混着白面吃,但林家不一样,无论是蒸面头还是擀面条用的从来都是精细的白面,没少招人羡慕。
“哪有哦,你是不知道种地多累,眼看着又要夏收了,这么多的地光想想头皮都要发麻,每年这时候都要快一个月睡不上一个好觉,累的腰都起不来。”
林嫂子虽然嘴上抱怨,但面上的笑容却是丝毫未减。
其他人听她的话也深有同感,等到忙起来的时候连饭都顾不得吃,一家老小全在地里抢收麦子。
妇人们说着种地的辛苦,又说最近儿天好,祈祷着后头不要下雨。
朱翠兰和杨冬湖都不种地也不多插话,就在一旁听着附和,她们话头换的也快,没一会儿就说回到了家长里短上。
第151章 换鸭蛋
日头东升西沉,恍神间已经过去好几天,转眼间就快到了端阳节。
杨冬湖从清早开始就勾着头往外看了一天,直到天色渐暗也不见通往山上的那条小路有人影出来。
他心里不禁有些失落,也不知道赵洛川明儿能不能回来,后日就是端阳节,粽子当天吃才好,虽然每回包粽子都是剩余的多,可过了当天后头再吃就觉得没那个味儿了。
下过雨之后天气尤其的热,吃什么都没胃口,朱翠兰给家里人捞了几碗凉爽的面条,菜地里的黄瓜长得又大又直,采些新鲜的切了码在碗里,泼上油辣子和蒜汁,正是这时候天热的好吃食。
油辣子是今儿新做的,院子里的辣椒长的好,顿顿吃也吃不完,朱翠兰趁着日头毒,在屋顶上晒了两簸箕的干辣椒,拿几个干透了的,放在石臼子里研磨成粉,泼上热油那股子辛辣味一下就被激发出来。
剩下就的等到秋冬辣椒苗蔫吧之后,好留着炖肉用。
菜地里大蒜苗采过蒜薹之后就留在地里等它慢慢长大,过了麦收之后蒜苗枯黄,再把它从地里挖出来捆好挂在门头上风干,能储存到冬日里也不生芽子。
大蒜还没收成,现在要吃就去地里现拔,刚出土的大蒜还嫩着,不似风干久了的外头有一层老皮,除去最外层沾着泥土的那层外衣,里头的就都能吃,味道也不如放久的辛辣。
赵河接了镇上的活儿,今儿晚上就宿在主人家里,晚上不回来了,家里只有哥儿和朱翠兰一个女眷在家。
家里没个汉子在,朱翠兰做饭做的早,天还没黑透就已经开始准备洗漱了。
晚上做饭灶里剩着的炭火还冒着火星,朱翠兰趁着锅热洗刷干净,兑上半锅的水,让底下的火星慢慢温着,省的一会儿还要费柴火重新烧。
不入口的水无需烧开,只要手摸着不凉就行。
村子里的人一贯会省,等到真正暑热的时候连木柴烧水都省了,只需要在晨起的时候在院子里放上一大盆的水,等到晚上再去看,经过一天的热晒,把手探进去已经是温热的了。
朱翠兰在菜园子里看她那几棵黄瓜秧子,每一株苗上都结三四个瓜。
她挑着还嫩的摘下,留着大的皮有些泛黄的当黄瓜种子。
“冬湖,你跟方初把锅里的水舀出来洗漱吧,看看水热不热,要是太热就添点儿凉水,天马上就要暗了,咱们早点睡,明儿还有一大堆活儿呢。”
朱翠兰从菜园里伸出头朝着门口喊着,又转过去看自己的茄子苗。
杨冬湖哎的应了一声,进屋去拿木盆。
现在天气热,晌午坐光是在那里什么也不干就能出一身的汗,每天要是不把身上的黏腻擦清爽了,躺在床上也难受。
明儿的活儿全是准备着过端阳节的,家里头的糯米都是去年的,已经陈了上头有一层发红变质的吃不得,明儿还得去镇上买新的。
包粽子的苇叶也没有,不过这东西不需要买,沿着河边长得到处都是,随便采采就是一大把。
不过采回来得用沸水烫过一回才能用,要不然苇叶容易破,包的粽子还不到下锅就全都破了。
家里没养鸭子,也没有鸭蛋,按照习俗过端阳节必须得吃咸鸭蛋。
他们村子里有个上了年纪的菊老太太腌鸭蛋一绝,每一枚剥出来蛋黄都是金黄起沙,用筷子一戳往外直冒油水,但蛋白吃起来也不咸的齁心,白嘴吃也行。
他们村里的人家里没养鸭子的到这时候都会提前跟菊老太太说一声,让她多腌一些,到时候拿钱去买或者拿其他东西换都行。
自家里有鸭蛋的也可以把鸭蛋拿过去让菊老太太帮着一起腌了,每枚鸭蛋收取一文钱的费用。
菊老太太无儿无女年纪大了孑然一身,家里头除了一条大黄狗,别的就没有能出气的了。
她姓什么叫什么村里没几个知道的,只知道她名字里好像带个菊字,所以村里人都喊她菊老太。
村里人都体谅她一个老婆子晚年难过,平日里村里几个心善的就变着法子给她送东西,能有一门养活自己也不容易,再说一文钱也确实不算贵,毕竟腌咸鸭蛋还要用盐呢。
朱翠兰捡了二十来个鸡蛋明儿打算跟菊老太去换鸭蛋,她打算换上十来个,家里人多一人一个就已经六个了,做苦力的汉子累,至少一人两个才够吃。
没腌过的鸭蛋要用两个鸡蛋换,腌过的要用三个鸡蛋换,朱翠兰捡出来鸡蛋的差不多够换七个,不够的就用银钱买。
篮子里剩下的鸡蛋不能多拿,给云巧生了孩子满月的喜蛋还没攒够,再多拿了到时候该不够用了。
入了夜整个村子都显得静谧起来,杨冬湖躺在床上辗转难眠,白天有事儿忙活的时候还不觉得,一闲下来心里对赵洛川的思念更甚。
身旁赵方初的呼吸声均匀且绵长,杨冬湖翻身的动静不敢太大,怕吵醒了熟睡的人。
窗户为了通风打开一条小缝,杨冬湖透过小缝望着屋外皎洁的弯月,心里头默默描绘着赵洛川眉眼的模样。
一阵凉风袭来,吹的满心思念的人也闭上了双眼,唇角微扬的深入梦乡。
第二日清晨鸡鸣声尖锐,晨起的时候起了好大一场浓雾,杨冬湖和赵方初都年轻,爱赖床,朱翠兰也没叫他俩,自己起了个大早踏着浓雾去菊老太家里换鸭蛋。
昨儿已经分好工了,今儿去镇上买糯米是朱翠兰和甜妞奶奶张婶子一起去,杨冬湖和赵方初去找苇叶。
晨起还有点冷,朱翠兰拢了拢身上的衣裳,菊老太家住在村最东头的一间低矮的趴趴屋里,门檐很低,仿佛是为了映衬菊老太佝偻着的腰背。
趴在门口柿子树底下的黄狗很通人性,看见人也不叫,张着大嘴哈气,尾巴摇的比风吹狗尾巴草还欢快。
菊老太年纪大了耳朵不好,朱翠兰叫她的声音都比平日说话要大。
“菊老太。”
第152章 笋衣
来换鸭蛋的人来的都早,朱翠兰到的时候菊老太门口才过了一个人,都是相熟的,朱翠兰招呼过之后进了菊老太的屋子。
菊老太面庞长得很慈善,对谁都是一副乐呵呵的模样,村里跟她一般年纪的人都说老太脾气好,从不与人红脸。
她衣裳的口袋里永远装着一把糯米纸包裹的糖,路上遇见谁家小孩都会掏出来给孩子吃。
“是翠兰啊,快来。”
菊老太颤巍巍的从屋里来迎朱翠兰,笑呵呵的把人领进屋里。
装鸭蛋的坛子太重,就是朱翠兰也搬不动,只能到屋里去挑选。
屋里坛子堆在角落,每个都有人的小腿这么高,菊老太指着其中几坛对朱翠兰说道:“这几坛是我自己腌的,其他都是别人放我这儿还没来取的,你从这里头挑。”
“哎。”
朱翠兰蹲下身子,解开坛子上封口的油布,一打开先是扑面而来的一股浓郁的酒香,接着才是裹在蛋壳上的黄泥土味。
菊老太的鸭蛋都大,洗干净以后都是青壳薄皮的,朱翠兰把带来的鸡蛋给菊老太放在了她的篮子里,随后挑了十来个鸭蛋放在篮子里。
鸡蛋不够朱翠兰又补了十文钱。
菊老太慢吞吞的走到厨房里,出来的时候怀里揣了两枚鹅蛋,走到朱翠兰身边温声道:“翠兰,今儿早上大鹅新下的,你拿去吃,拿去吃。”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