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做的是上开盖的,盖子是盖子,同时也是砚台。而这次的两张设计图里,有一张还是延续了上一版的外观,但是里面新增了放小瓷瓶的卡槽。
还有另一版。这是侧开的,设计比第一版要更大胆。这对半的东西能合上,也能分开。合上时是个笔筒,分开时便可作为镇纸来用。
而且这最新版,可以横放也可以竖放。
这是比较高端的版本,于庆隆并没打算马上做,毕竟市场需求是有限的,这里的学生可没有现代那样多,而且购买力也差了不是一星半点。哪怕是县城,也不能一次投进去太多产品。
文具不是食物,需要天天吃。
于庆业认真看完道:“能做。只是要比先前那种麻烦些。”
第一种样子说白了就是掏空和打磨,需要的是时间,技术上是没有多少难度的。但这最新样的不同。左右两边能严丝合缝地对上,并且要卡住,这就比之前的难度高了不少。
于庆隆说:“能做就好。这种咱们要用更好的木料,所以二哥你先想想用什么样的木料比较好,价格方面你也帮忙打听打听。这个不急。我是长远考虑才先把它画出来。二哥只管先看看。也记得把图收好,千万不要叫外人见了。”
于庆业自然明白。
太过易制的东西,若是别人瞧去,很容易便抢先做出来。但往往他们这种小本买卖赚的就是个快钱。自家有旁人无,那才叫金贵。
“你放心,二哥知道咋办的。”好不容易见着了回头钱,他绝对会小心。
“那我和守城就先回去了。对了,这个收好。”于庆隆又给了白晚秋五十文钱,“这个是给我小侄儿或者小侄女的。小阿兄你想吃啥便买点啥吃吧。”
“这哪行呀,你才帮了我们那么多呢。”白晚秋不好意思收。
“说了是给孩子的,讨个吉利。”
“那,谢谢隆哥儿。”白晚秋这才收下,还给于庆隆装了五个他自己做的骨顶针,“这是我用猪骨磨的。业哥弄木件时我弄了这个,我爷爷以往教我的。我觉着挺好用,做针线活时能护着手指,便也给你做了几个。”
“太好了,我正用得上,谢谢小阿兄。”
于庆隆收好,回下溪村的路上问方戍:“守城,父亲母亲成亲多久有了你?”
“三年整母亲才怀上我。”
“……你说啥?!”这么久!
这年头,成亲三年才怀孕那得顶多大压力啊?那毕竟夜里没啥娱乐,晚上多半都指着那点儿夫妻生活,加上在乡下的人大多身体结实,那么频密的房事,其实很容易有。
“真的。娘后来都认命了,想给父亲纳一房妾。可是父亲说他还年轻,不急,若是再过十年还没有,到那时再说。然后过了三年整娘亲便怀了我。我听父亲说,爷爷也是太奶奶很费力怀上的。太奶奶生了四个孩子也只留住了爷爷一个。”
“……”不是,你们家真的不是有什么遗传的少精症之类的么?
他的小毛桃……
方戍道:“所以隆哥儿你放心。便是你这一年里不怀,娘也不会说什么的。”
只是会心里有些着急而已,但并不会指责他们,毕竟她自己也是苦过来的人。
于庆隆心想你说反了。
现在是我自己想要。
虽说一想到生育风险他也不是全然不在意,但他是真觉着小孩子特别萌。那就像个小太阳一样,家里如果能有一个,温暖程度估计得大幅度提升。
等到再过三个月的,到时已近深冬,猫在被窝里的时间久,他跟方戍也可以试试要一个。这样的话就算很快有了,方戍去赶考时他应该也可以跟着去,到时候钱估计也能多赚不少。
两人出门早,中午就赶回了下溪村。
方丁满去地里了没在。方吴氏跟大哥两口子刚吃完饭。
方吴氏说:“我留你阿爹跟正哥儿在这吃饭,他们说啥也不肯留下。”
于庆隆知道方吴氏是个爽快人,不会在这种小事上跟他撒谎,便道:“没事的娘。要不然我父亲回去也得吃饭。我阿爹这人面皮儿薄,让他在这吃他也不好意思。”
方吴氏说:“那快重阳节了。到时让你父亲阿爹他们都来这过吧?他们把你二哥和小阿兄也叫上,再叫上你方山哥一家,咱们一起过,也补了没过中秋节的那份热闹。”
于庆隆想想觉着也是个好主意,便应下了。
他跟方戍吃了午饭,接着便分两头,他去堂屋继续做布包,方戍在书房里学习。
下午阿爹跟李正又回来继续做包。于庆隆把那几个顶针放进一个小筐里让大伙看着需要自行取用。
他还用极简略的线条把书包的制作步骤干脆画下来。然而画完之后他渐渐意识到,其实并不太需要。
在场的人做针线活大约就跟他上一世背法律法规一样熟。他们根本就不用他怎么指导,只要在关键处点拨两句,之后全都能自己做,而且个个手艺好。
大概好到什么程度呢,大概就是做了一半的时候就能明显看出来,所有人手里的包质量都比他给方戍做的好很多。
大约是因为长期面临资源匮乏的问题,他们做这些事的时候会格外专注,也更为用心。那是已经刻在骨子里的习惯。
他们甚至会快速针对当下的问题提出更高效的方法。
他阿爹提出麻绳内胆包的底部可以用织布机织,速度更快,而他婆婆则提到向上四个面可以换一种方法编。比如把一张四条腿的凳子倒扣过来,将包底放在凳子的底面上对角铺平,接着把编底部延伸出来的那些麻绳全部竖立固定到上头,再用一根纬线把它们一圈圈交错着绕,这速度就比纯手工编要快得多得多。
“就是这往上没有系的地方。”方吴氏郁闷地说,“要不缠一圈麻绳,再往麻绳上绑来试试?”
“那样肯定会有高低差别的娘,不如干脆用几根方木条钉上,弄个固定的,这样做出来大小也一样。”于庆隆道,“你们这好主意可真多。”
“没你多。”方吴氏笑说,“这不是怕赶不及了,只剩下五天了。”
“那你们先编,我去找找看有没有合适的木材我现做一个带四梁的小‘凳子’。”
正好在德馨书舍时那位公子订的是四个书包。现在这四个人手里的麻绳包内胆已经快做成了。这四个已经不能用新方法试,但他可以新起一个。
于庆隆在给方戍装木料用的袋子里看了看,发现还真有些能用的。
主要还是他从家里带过来的,二哥背回来的木料。他原是带来想着给方戍做些木玩,但忙起来也没能做什么,这会儿倒能派上用场了。
家里有锤子,也有钉子,都是人菜瘾大的秀才公子自己为了做手工买的,但实际没用上多少。
于庆隆算好之后开始叮叮当当敲起来,没一会儿便做出一个很简单的四梁四脚凳。
这东西,其实就是个有单面底,其他地方镂空的长方体。
他手里刚好有个只编了底的麻绳内胆包——也是为了做新尝试弄出来的。他便把这东西对准凳子底部放好,再将经线一条条绑在横梁上。
之后他用一条纬线交错绕这些经线,弄着简直不要太快太方便!
“等下个开始咱们就这么弄吧。”于庆隆说,“用这小‘凳子’的人就编麻绳内胆包,不用它的人就先做外布包。这样大家不冲突,速度还能提上来。”
“这主意好。”大嫂说,“这样还不费手,还快。”
“我原还担心八天做不完那么多个呢,这下准能做完了。”李正说着轻轻拍拍就在他旁边睡觉的严盼。孩子睡的是个小摇篮,这东西据说是方戍小时候用过的。
严盼已经会爬了,醒着的时候放上面不安全。但睡着了放在上头可方便得很。
这东西是落在地面的,于庆隆看到摇篮摇,脑子里便又有什么东西一闪而过。
但他没说,接着编麻绳包。
当天下午太阳下山时,他们便把手里起了头的麻绳内胆包全都做好了,包括于庆隆最后面弄的那个,也就是一共有了五个包。
一伙人约定第二天再做布包表皮,便散了。
待吃过晚饭,方吴氏把于庆隆叫屋去,给于庆隆拿出来二百文钱。
她告诉于庆隆:“这钱是你大嫂今儿给我的。她说在这吃饭,总要交些伙食费才好。娘不收她便说那她两口子就不好再住这了,娘也不好拒绝。可这钱我哪能收呢?他们正是困难的时候。所以娘想着,要不这钱你先拿着,等往后他们走时你再还给他们。”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生子文 种田文 甜宠文 先婚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