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都不知道该不该收,因为当家的当时没在这事还不知道。可有了这钱,他家就不用再担心盖不起房的事了。
他原先夜夜睡不安生,就是怕明年也盖不上房,那这一家子分两处过,菜园还离得那么远,田也远,两个还没出生的小家伙他顾上这个就顾不上那个,可真真要愁死。
现下好了,只要过了这个冬天就能盖上新房了。大不了就算是先借着的,往后攒下钱了慢慢还也行。总归有了这十两银,心里就有了底。
要是努努力,兴许还能盖个大些的房子。
所有人都觉着这日子过得有盼头,干活更起劲。但都知道做不好便不能卖,所以做什么也都格外用心。
却说于庆隆回了书房,跟方戍一起,一个看书,一个画图。
于庆隆画着画着不禁又开始出神,脚无意识地在桌下勾着方戍的小腿,一下下的,也没个老实气。
方戍被他弄得摸不着头脑。明明脚是勾着他,魂却不知飞去了哪。
他不得不抓过夫郎的脚放在自己腿上,感觉脚下发凉,问道:“是不是冷了?”
于庆隆说:“还好。”
家里虽然大,但是随着天气变化,柴烧得也变多了,所以谈不上特别冷。但也不会很暖和,毕竟是地房,接着地气呢,加上还没入冬,不知道冬天冷到什么程度,所以柴也要计算着烧,不能一次烧太多。
眼下顶多能维持个穿得厚点就不那么冷的程度吧。
可就是维持这个程度,他每天看到那个柴消耗下去的速度也感到十分吃惊。还好家里地多,豆杆子和稻草都能烧,不然光指着山里打的柴过冬那可真要了命。
路有冻死骨真的不是在说笑,在这个时代的北方冬季,只怕是时有发生。
他这次帮了李正,那其他乡亲呢?
方戍捏捏于庆隆的脚踝,放下之后去拿了一条自己的棉衣过来把于庆隆的脚包住放在自己的腿上:“这样画。”
于庆隆往桌底下瞅瞅,包得土土的,像个大棉球,但脚确实变得不冷了。而脚一暖和,身上便也感觉暖和不少。
棉花确实是个好东西,可它一斤就要五六十文。好的甚至要七八十文一斤。
于庆隆看着方戍,正准备问点什么,这时却忽然听到外面传来壮壮的声音:“叔叔!”
这小家伙长得高大,在外面敲门声不轻。
方戍去开门:“怎么了壮壮?”
壮壮说:“里长爷爷让我过来找你,说收税的差爷来了。他眼睛看不大清楚,让你过去帮忙记些东西。”
村子里的人大多不识字,方戍显然也不是第一次干这活,闻言痛快应道:“你去跟里长爷爷说我马上过去。是在谷场吗?”
壮壮说是。于庆隆便也穿鞋起身:“我跟你一起去吧,看看有没有什么能帮忙的。”
-----------------------
作者有话说:方戍:隆哥儿隆哥儿!你算数可好?[求你了]
庆隆:好啊,咋了[墨镜]
方戍:我背东西快,算数却慢了些[笑哭]
庆隆:没事,看我的[抱抱]
方戍:好嘞!那今天由我来跟姨姨们要饭。求姨姨们助力一头奶牛给我家小戍儿小鱼儿,谢谢姨姨们——我手里这是盆不是碗[空碗][空碗][空碗][让我康康]
第73章
打谷场离得不远, 就在村南边的一块空地上。
每年到了九月下旬,这里就分外热闹。一年的希望都短暂地寄托在这一方天地,直到稻谷打完之后上头派人来把田税收走, 那剩下的就是家里一年的收成。
年年这个时候都差不多, 今年却有些例外。一是于庆隆到这个时代第一次参与这件事, 二是受灾以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气氛必然是沉重的。
还有他从前以为田税是挨家挨户收,到了这才发现,挨家挨户收是不可能的, 实际是挨家挨户送。
官差在哪里办差, 税粮就得送到哪, 劳动他们, 想都别想。若是不交粮,那就要换成现钱, 但大多时候还是交粮的多。
于庆隆跟方戍到的时候,已然看到许多村民聚集在场中。他们有的旁边立着麻袋,有的手里攥着钱袋, 也有的人似乎空着手。但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人在排队等着。
来的官差一共有八个。这些官差个个高大, 挎着刀, 远远看也是训练有素。
于庆隆问方戍:“夫君,可有你熟识的?”
方戍说:“没有, 都很眼生。”
这时里长微微矮下身来,听得旁边一个娃儿的话, 便朝方戍这边扭过头:“守城,你可来了。”
方戍跟于庆隆快几步过去。
里长有七十来岁了,又瘦又小,但为人很公正。只是此刻双眼浑浊无光, 看起来也比以往见时憔悴了许多。
方戍赶紧把老人家扶住:“里长,您的眼睛……”
里长说:“嗨,年纪大了不中用,还好你在家。牛大人,这就是我们村的秀才,他叫方戍。他对我们村的情况也熟,写字记数也快。”
为首的官差姓牛,生得孔武有力,脸方正,面透刚毅。他站的地方风都打不透似的,严严实实。他看了看方戍,自我介绍说:“牛权,负责今年溪河九村田税事宜。”
方戍抱拳道:“见过牛大人,小民方戍,字守城。不知牛大人需要小民做些什么。”
牛权说:“方公子,你将下溪村现有户籍的人全部记录下来,每家每户多少人,几个男丁,老弱妇孺和哥儿有多少,家中今年的收成几何。其中稻米、粟米、小麦、黄豆等各是多少,详细记好。”
方戍略带愕然道:“全部?”
牛权说:“没错,全部。我们自己也有记账先生,这样做是为了后面进行一次比对,力求更准确。”
于庆隆一看方戍的表情就知道这活不少,便问道:“不知牛大人手里可有参照?”
牛权说:“尚无。不过这是咱们镇守大人派下来的任务,务必要如实完成。”
“那小民可否举一例请牛大人定夺?”
“你是?”
“这是内子,姓于。”方戍说,“内子聪慧,主意多,牛大人若是不介意,可让他试一试。”
“好。你要举什么例子?”
于庆隆示意方戍将手边的纸跟笔给他,在上头画了个四四方方的表格。首行格子上分别写着人口性别划分、家中田亩数、谷类名称、单品种收成数量,收成总数量、收税结果、备注。
竖列则是户主姓名。
他指着表格道:“牛大人请看,这样便不必再反复写出性别和稻谷种类,只管记上数量,一行对一行,一眼便知哪家是哪家,速度更快,记账先生算数时也只管看这几列便可。”
牛权:“……”
方戍:“……”
另一名差役也在旁边看了半天了,感叹道:“厉害啊,这样既能省了笔墨,又能省了时间。”
牛权也有些吃惊。他原本并没有抱什么希望。他虽是第一次来办这样的差事,但往回也不是没见到别人是怎么记的。可叫这人这么一画出来,好像事情变得简单且好办了许多。关键这一看就是一目了然啊!
“方公子,你夫郎也识字?”牛权问方戍。
“常用的字都识得。”
“既如此,可否让他帮忙一起记一记?”
“这……隆哥儿?”
“我夫夫二人愿意效劳。”于庆隆说,“只是小民原非下溪村的人,嫁过来不久,对这里的乡亲们尚不完全熟悉。这前头户主的姓名跟家中成员便由小民的夫君来记,剩下填数的部分再由小民来,不知牛大人以为这样可否。”
“可。”牛权说,“有劳你们二人。”
秀才大多时候可不用出现在这,反正又不用交税,这事一般跟他们没什么关系,这纯属就是过来帮忙,一行官差便也客气许多。
于是方戍坐下来将村里的各个户主叫什么名,年纪多大,家中有几人,分别叫什么名,什么性别,多大年纪都记录下来。年纪就记在名字的右下角,也是于庆隆教的。若是遇到不确定的他就问问里长和周围的乡亲。
记完一张交给于庆隆,于庆隆便叫了上面有记录的这些人过来,报了收成数之后依次记好。
两口子配合得天一无缝,原本想着要干一整天的事,居然一个时辰多点就全部干完了。
而且他们填,跟官差过来的记账先生也填,也用了于庆隆教的方法来记,快得很。剩下的就是家家户户按照今年需要效的税额把田税交上来就行。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生子文 种田文 甜宠文 先婚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