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天幕剧透我是太宗_织鹊【完结】(32)

  【这里不得不再次感叹倭国灭得太妙了,没有了倭寇在沿海的侵袭,东面沿海区域大大安生了起来,渔民也只需要与天搏斗,同时良好的沿海环境,也是促使民间早期,私下的小规模海贸发展的一大功臣。】

  【同时,倭国的银山让大梁君臣都看到了巨大的利益,哪怕是再迂腐的文官,也再掩饰不住对外探索的心思,极大的促进了大船,甚至大型战船的研发,减轻了大梁后期官方对外海贸的诸多压力,而倭国,也就是现在的东平岛,也成为了大梁官方航海事业上,一处极妙的中转补给站。】

  “这东平岛,看来得尽快收复了,收复后,对中原大大的有利啊!”

  武将对此有发言权,“已经在练兵了,好歹是海战,得多练练,且现在还有北蒙,得等威海卫那边的消息。”

  又道:“听说殿下前阵子又派了人前往莱州府那边?”

  姜衡也不藏着,直说道:“整理了一些海上季风的资料过去,军队和渔民都可以学一学,减少损失。”

  这个时候,朝臣就不觉得太子修道不好了,这些天文历法风向什么的,也就道士最擅长了,纷纷夸赞殿下聪颖,就连元泰帝,也没反驳,却在想着他对钦天监的使用上,还是单薄了一些,该给他们加加担子了。

  【最重要的,还是银山的开采,以中原为主的白银货币体系的建立,当然,这并非一朝之功,就连纺织业的健康发展,都不是短短二三十年就能稳定下来的,因为经济结构变动带来的影响太大了,利益也太大了。】

  【不过不得不说,元鹤真人是真的一点也不ooc。】

  天幕突然提起元鹤真人,大梁君臣都愣了一秒,才反应过来,哦,殿下的道号啊,怎么突然提起这个了?

  【倭国被屠,银山要开采,但到底多了一个岛的地盘,按理来说应该遣民前往开发,彻底打造成一个郡县的,但鹤仙不,除了开采银山和后期让军队驻守,又在海贸兴起后设立驿站,保证海船和军队的轮转外,根本不管东平岛的发展。

  有大臣谏言,鹤仙却说:倭岛所处鬼门线,又是倒骑龙格格局,实乃不祥之地,发展它还要费力改风水格局,吃力不讨好,中原不缺一处小岛,纯消耗中转就够了。】

  【虽说现在不能封建迷信,但东平岛如今作为旅游岛屿,发展前,官方还真花大力气改了地形布局,所以,懂得都懂。】

  又是鬼门线又是什么倒骑龙格,听着就不好。

  “让钦天监研究研究。”元泰帝立马吩咐,他虽然不喜欢儿子学道,但不代表真的一点不信这些,不然每朝每代养着钦天监干嘛?真以为他们只会拍马屁啊,朝廷的俸禄,没有一分是能白拿的。

  【不过海贸的路线中,从东平岛作为转折站的很少,大多集中于中原王朝南部的番邦小国。

  东平岛作为一个中转站,更大的作用还是在中原王朝的对外探索上,以及作为中原王朝在大航海时代中的一道军用屏障,不详是一回事,不发展是一回事,但放着一点不用是不可能的。】

  【在鹤仙这个主打接受新事物的君主带头作用下,朝廷被迫接受着刺激,向外探索,加大了对周边小国的收复,对远方国度的探索,只会一步步扩大市场,让先进的生产机械,能尽量平稳的过渡。】

  【官方与民间的双重作用之下,纺织行业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动,让更多的女子得以外出做工,增添收益,这也是鹤仙为何会派魏泱坐镇,作为原皇后,女性相关的内容,桑蚕相关的行业,魏泱有经验,因为她必须要了解。】

  【家庭收入的增加,带来的自然是底气的增加,同样,一个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来自于谁,决定了谁是一个家庭的主导地位,新旧交替,这是不可避免的矛盾,也是经济结构变动注定带来的影响,而这些,也需要魏泱看到,上报,并且提出建议,交由朝廷探讨。】

  朝臣一个个目不转睛,抄答案的时刻到了!

  第24章 请缨出海

  【弘德三十六年,朝廷更新了离婚与立女户相关的律法。】

  天幕放出主要内容并简略介绍,有刑部与大理寺的专业人士诶了一声,“这大多参考的是秦汉时期的律法条文?”

  “什么?”

  “喏,就那个,是二年律令的内容,那个是秦法中的内容,还有那个……”

  说着,声音越来越小,合着,这律法还真是一步步在吞噬女子权益……

  “不过这答案还挺好抄。”

  反正他们都是京官,还不至于贪一点女眷的东西,顺势抄这些,保护一下自己闺女也不错。

  毕竟,大势不可挡不是吗?

  至于民间跳脚的部分男子,与他们何干?怎么不找找自己的原因?这么些年努力了吗?总不能一直等着被喂饭吧?

  【从秦汉到梁初,在经济结构的变动之下,女性终于再次迎来了机会。而鹤仙,只是顺其自然之时,又辅以控制,保证一个国家的平稳发展。

  究其本质,鹤仙不惧怕新事物的发展,接受新事物的发展,并试图让自己成为新结构中的标准定立者,千古明君,明,不在其名声,而在其长远发展的战略性眼光和决策。】

  【纺织机器的革新,朝中并非没人选择直接搁置,这样的人还不少,因为搁置,不作为,就不会有问题。

  但鹤仙反对,鹤仙问他们,三倍效率的发明既然已经在民间出现了一次,商人看到了效益,那利益驱使之下,是一定还会继续研究的,朝廷制止,民间就一定能全部止住吗?

  鹤仙选择迎接新事物,与其被动防守,时刻谨防民间“发明家”与“商人”的突袭,令朝廷应接不暇,不如朝廷主动担责,把控方向与进度。

  鹤仙一方面调整大梁本土的纺织相关的税赋,一方面将开疆拓土与扩大市场相结合,中原王朝在世界的转折点中,敏锐的选择了放眼世界,中原王朝,再一次抓住了屹立世界之巅的时机。】

  【单单是商业的对外发展吗?自然不是,还有中原王朝之外的,对于世界的探索。】

  “时机?”

  敏锐的政客们抓住了重点,何谓再次屹立世界之巅的时机?时机,可是稍纵即逝的。

  “其他番邦,莫非发展得很快?”

  若非如此,怎能用到时机一词?

  【可以海贸的国家就那么点,民间的商人胆子再大,但开拓新航线,对于他们而言,也太具有挑战性了,这便需要官方的干预。】

  【弘德二十年,鹤仙定下探索新航线的政策。】

  这得多大一笔开支啊,户部郑貔貅可不管后期收益如何,心口瞬间就是一痛,这要是没成功,户部还能有头发吗?

  【新航线的探索,严格来说,分两部分。

  前期是对南方邻国诸岛等海外番邦国家的政治外交,贸易合作,从相对于熟悉一点的诸国开始向周边延,一个是以官方态度下场,给民间的商人做一个保障与靠山,一个是要探寻新的市场和大陆,国家,那免不了可能再次经过这些小国,提前透个底,方便以后的停泊等后续内容。

  至于后期真的发现新大陆,其实已经很后了,新大陆带来的最大效益,也不是市场,因为太远,那儿的人也太穷,最大的效益,是各种可以研究种植的新作物。】

  新作物?

  君臣齐齐一震,说新作物啊!先说新作物!

  天幕才不管这管那的。

  【但不论是后期新大陆的发现,还是前期与周边国家的政治交流,都并非易事。

  自古以来,的确有不少藩国到中原学习朝贡,但中原主动外出探索,很少。

  而主动向外开辟海外线路的朝代,从弘德一朝始,在对周边国家的收复中,对外的开拓合作中,形成了以中原为主的南海贸易体系,中原王朝也踏出了海洋政权最关键的一大步。】

  “海洋政权?”

  “这么看来,以后世界发展的趋势,不可避免会落在海洋之上,海权……”

  “造船!”

  【但这一步,其实并不容易,因为大家要清楚一件事,出海,在当时,哪怕是国力强盛如中原,也从不是一件无风险的易事。】

  “这不是明摆着的吗?怎么可能简单?”

  “或许,未来出海已经很安全了?”

  【向西开通路上丝绸之路,当真简单吗?陆地上尚且不易,海上更是风浪未知,就不说天气了,只一个水土不服,就有可能要人命。

  说句幸运的,也就中原将种植刻在了本能中,加之鹤仙舍得前期投资,在海船上都要种果蔬,不然光是坏血病就能死一片人。】

  “快记下!快记下!”

  沿海的,准备出海的所有商人,纷纷记笔记,也别管他们出海多久,只要出去,看样子都得带些水果蔬菜了。

  【所以前期,哪怕是沿着海岸线与南洋诸国的交流,同样是冒着生命危险的,航行于海上的,不论身份阶级的所有人,都是。】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爽文 无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