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天幕剧透我是太宗_织鹊【完结】(51)

  [豪强:民间的地主,士绅乡绅的依附者,随时可以被抛弃,随时可以被扶持,无骨气,易煽动,谁强,谁给好处多,便依附谁。]

  【鹤仙收起了锋利的宝剑,却并不意味着,是要宝剑生锈,鹤仙一直在磨刀霍霍。

  双方看似达成了默契,可转头,鹤仙便已经开始了复盘。

  后来江南纺织业的发展,派遣申国公主魏泱坐镇江南,何尝不是趁机试探江南的情况?

  扶持孟家荀氏等底蕴深厚的世家,扶持新的儒家一派领袖,提高法家地位,何尝不是对世家士绅的干预?

  便是海贸,亦是扶持新的商人,构建新的环境,新的新型势力。】

  【把鹤仙逼到这个份上,元泰帝都不能,不得不说,他们真行。】

  【也是自此开始,鹤仙越来越越来越“稳重”,越来越少言,也越来越像一个喜怒不形于色的帝王,直到后期,成为一个“垂拱而治”的“老登”。】

  【变化有多大呢?弘德三年,鹤仙想要对外出兵,知名貔貅郑无疾表示户部没钱,不同意拨款,鹤仙是怎么做的呢?】

  【鹤仙活人气还很足,连续好几天,大晚上偷偷翻墙进郑府,闹着要跟郑无疾算账,表示出征倭岛的军用之需是够的,反正就是要钱。】

  啊?

  原本心情沉重的君臣同时眼前一亮,真的能磨出来钱吗?

  郑无疾有些心悸了,户部一个两个,尤其是现在的尚书,更是头皮发麻,你管这叫活人气足?这不是耍赖吗?

  【郑无疾被纠缠得受不了了,当真顶着个黑眼圈跟鹤仙算账,然后发现鹤仙算得比他还快。】

  心悸的郑无疾忽然又不心悸了,缓缓和元泰帝四目相对,瞬间达成了一致。

  【但算下来,诶,军用支出的钱的确能拿出来,但要用到每年储备的预防天灾等意外的预算,鹤仙没有不计后果的表示先打了倭岛再说,而是在两天后,又来了个无疾亦未寝,表示缺少的费用他能补上,户部是不是就能拨款了?】

  “你哪儿来那么多钱?”

  军费的消耗可不是几百两银子就能完事儿的,怎么凑?

  【郑无疾以为鹤仙用内帑,表示没问题,反正国库的钱不乱花就行,然后鹤仙发行了大梁第一次的“国债”。】

  “国债?国家欠债?”傅尚书发出尖锐的惊吼,“殿下,怎么能让国家背债?!”

  【于是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鹤仙以朝廷的名义向社会征集攻打倭岛的资金。】

  “朝廷……向民间借钱?”

  “这不乱套了吗?”

  “国库的钱只有越用越少的,到时候哪儿来的钱还给民间?”

  “殿下!您这是在损害朝廷的信誉啊!”

  哪怕是知道了倭岛的结果,可弘德帝的操作,仍旧让这群老大人们大受刺激。

  民间那更是惊呼声一阵一阵的,古有朝廷抢钱,如今朝廷借钱?这个借,会还吗?

  【鲁王的外家是苏州商户出身,元泰一朝挂了个五品闲职,鹤仙登基后升成了三品嘉议大夫,听朝廷筹款,带头出资十万两。】

  【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商人最不缺的就是钱,能用钱赌一个搭上朝廷的线,又有人带头,自然是赌了,也赌赢了。】

  【此时的鹤仙虽然达成目的的方法野路子了一点,但并不会不顾实际真的为难臣子,甚至还会一起想办法,虽然把老大人们吓得不轻,但本质还是一个阳光开朗大男孩儿,晚年就不同了,林相为何65就退休了?因为陪鹤仙搞了个大的,经不起折腾了啊!】

  弘德十四年林朗都安安稳稳在左相位置没动一下,得多大的事儿能让在朝二十几年的丞相麻溜退休保安全?

  朝臣们有点子慌了。

  第36章 变法2.0

  【弘德十四年,鹤仙不得不暂停变法,弘德十五年至二十八年期间:

  立太子以释放信号,缓和君臣关系;

  追封儒家圣人,同时加码法家地位,相互制衡;

  对外收复失地后,将扎根族地极深的大世家迁移至边区;

  推行海贸,发展海运,给予漕运压力;

  扶持江南纺织等新兴势力,重塑江南商业环境;

  科举考试逐步分科,算科,农科,工科,除传统科举外,招收技术型人才,儒学独尊地位大幅度下滑;

  大力研发火器,投入军工生产,牢牢把控军队,提高军事实力。】

  这就是弘德帝的慢下来吗?哪儿慢了?

  东宫内,以杨乐安为首的,在东宫负责文字类工作的世家小团体连忙凑在了一起。

  “我还记得天幕上的地图,边区,这是要我们去蛮夷的区域长住啊,这怎么能生活?”

  “是啊是啊,北方草原冷死了。”

  “岭南以南也好不到哪儿去。”

  “西南更是偏远,还难走。”

  杨乐安倒是稳得住,“我都没慌,你们怕什么?”

  “莫非杨兄有法子?”

  “没有哇,可是我们现在已经在东宫了,而且以殿下的性子,不会不给补偿的。”

  几人面面相觑,好像,是这么个道理?大不了,苦一苦本家。

  而他们的本家,各个皆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此刻,族人们却有些上火了。

  脱离了本地,那可是一切都要重来,底蕴,有地盘的情况下,底蕴才有用。

  这可比元泰帝让他们的小辈去贫困区域当官扶贫困难多了!

  “当年汉武帝将豪强迁移至茂陵,如今……”

  如今的豪强当然比不上西汉时期的豪强,碰瓷都不够,但他们世家,哎!弘德帝未免太看得起他们了。

  而还没有科举的学子,许多都有些着急了,“完了呀,我算学差得要死,九章算术我都看不明白!”

  “得抓紧时间背书了,越早考上越安全,谁知道以后怎么变?”

  不少商人家庭则感觉迎来了希望,“算学,分科?谁有我们商人会算?”他们可是从小抱着算盘长大的!

  家里的孩子读书比不上旁人,但算学一定不能差,等以后改革了,自家孩子考上的概率岂不就大了?

  云南某地,周均在田坎上坐着歇息,观看天幕,看见农科,大笑出声,圣天子果真重视农桑!

  不过科举开设农科,在他看来效果不如在经业书院开设农学专业,因为农业,是要实践的。

  一个示意,周围便有同样农人打扮的绣衣卫上前,周均将他的观点一一说明,由绣衣卫传达。

  【弘德二十八年,由林朗提议,朝廷下令,保留秀才户内可以免役的权利,但针对免交公粮的特权,改为免除自己名下及父母名下的赋税,一旦发现帮忙挂名等行为,除去秀才功名。】

  “什么?”

  各地的士绅都急了,这可不单是针对秀才啊!

  而且,都开始对秀才下手了,那之后呢?

  “这怎么可以?穷秀才穷秀才,朝廷这是不让秀才活了啊!”

  关系到自己,分明是几十年后的事情,现在的秀才们却一个个都闹腾了起来,纷纷往县令,知府等府衙中去,准备发表自己的意见。

  元泰帝莫名有些欣慰,还是张弛有度的,没有一下子打死。

  其实说白了,穷秀才,那是对比举人,对比官老爷,对比富商,是秀才自己还要去交际,实际上,秀才的收入和补贴,对比普通人,也算得上富了。

  【未继续考取进士,也未担任官职的在乡举人,无论是否继续考取科举,五年一次复核考试,复核未通过,取消举人功名,降为秀才。】

  一众士绅,脸都绿了,这就是在明晃晃的针对他们。

  一些考上了举人就摆了的学子,更是天都塌了,就连姜衡师兄葛元龄都脑袋空白了一瞬,不过葛元龄想得开,也无意官场,几十年后的事儿,与他没有关系,就算提前几十年,大不了降为秀才,家里也亏待不了他。那叫一个摆得明目张胆,理直气壮。

  但靠着举人功名在本地只一味享受权力的,早已丢下书本的,就不一样了,这是要他们的命啊!

  朝堂的官员一个个脸色复杂,唯有一点相同,那就是庆幸,好在与自己无关,早上岸就是爽。

  偏偏,天幕还在继续:

  【除此以外:乞骸骨的官员可以回族地养老,但不得参与地方的团练,税收,司法等管理;

  若在朝期间有违法犯纪等行为,暴露后退休不享有豁免权,终身追责;

  退休官员去世,朝廷会派遣医师判定是否正常去世,并有专人查探退休前后家族土地是否无序扩张。】

  这下,官员也庆幸不起来了,怎么退休了还不能安稳了?

  您这是让那林朗把整个朝堂都给得罪了啊!难怪不能在朝堂待了。

  对士绅出手就罢了,他们这些京官日子也差不到哪儿去,不过是少亿些孝敬,可这终身追责,谁能保证自己庇护的人一点问题都没有的?且退休了,万一政敌诬陷岂不是麻烦?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爽文 无cp